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第12期【封面故事】当治病需要录音时

(2011-12-13 15:46:25)
标签:

杂谈

中国周刊记者 林天宏 广州报道 

 

http://www.chinaweekly.cn/upload_files/other/_20111213151238_fBk5d.jpg

图片选自方力钧画作《病》系列

   

    徐黎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一个多月前活蹦乱跳走进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大门的儿子小涵,能够同样活蹦乱跳地走出来。
    但事情看起来不太乐观。这个原本只是患上普通手足口病的一岁半男童,病情日渐加重,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更令人感到错愕的是,因为小涵的病情复杂,再加之前期医院治疗时出现的一些小差错,使得徐黎与医院在救治中产生尖锐矛盾。   

    在这种不信任的状态下,这个父亲拿着手机,对与医生所有的沟通、谈话进行录音,并要求全程记录会诊状况作为证据。

    媒体称之为“录音门”,有媒体还将其与刚刚画上句号的深圳“八毛门”事件相提并论,称“中国医患关系的互不信任状态,已经达到了历史顶峰”。

 


    对于徐黎来说,过去的这一个多月,就像做了一场噩梦。

    噩梦是从9月19日开始的。那天晚上,一岁多的儿子小涵突然开始发烧,第二日,手脚开始出现红疹。情急之下,徐黎和太太一起,把孩子送进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后确诊为手足口病,要住ICU观察治疗。

    这是一种幼儿多发病,广东省每年会出现近20万的手足口病患儿。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是广东地区最好的儿童医院,也是广州市卫生局指定的三家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之一,每年,它都要收治数千甚至上万名手足口病患儿,在这个领域,具有相当的专业与权威性。

    本以为没事的徐黎,即日便飞离广州,到新疆出差。这个40岁的男人是山东人,已经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平日里在新疆做煤矿生意。但第三天,主治医生给徐黎打来电话,称小涵有生命危险,要输血,还要进行腰椎穿刺,要求徐黎立刻赶回。

    徐黎一下子蒙了。在他的概念里,输血和腰穿都是重病患者才需要的。“儿子进医院时,还有说有笑的,怎么就突然这么严重了?”

    他心急火燎地赶回了广州。在病房里,这个父亲发现,刚输完血的儿子,怎么叫都醒不过来,而且,在身体没有外伤的情况下,尿片上居然出现了点点血迹。更让这个父亲感到难过的是,醒过来的小涵,情绪极其烦躁,一看到陌生人就哭,连“爸爸”都喊不出来了。

    每天少则五千多元、多则七千多元的医疗费用,就换来这样的治疗结果?徐黎说“自己怎么也想不通”。他抱着儿子的病历和检查报告,咨询市内和北京的几个儿科专家医生,得出的答案是,小涵的病情并未达到入住重症监护室的程度;而且,根据化验报告显示的血红蛋白数量,也不需进行输血。

    一怒之下,徐黎想到了媒体,他打算用曝光的方式,为自己和儿子受到的“委屈”,讨一个说法。

    广州当地的几家媒体介入并报道了此事,医院方面的回应也很及时。9月26日,院方先是更换了小涵的主治医师,并表示,原先的主治医生,在与病人家属沟通方面、ICU护士监护方面,都存在不足。

    但院方同时也强调,小涵刚进入ICU时的病情报告,并没有完全发到徐黎手上,所以,外面医生的诊断,并不能作为参考依据。徐黎如有疑问,应该与主治医生沟通,“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

    在双方各执一词的同时,小涵的病情开始出现了好转。9月29日,医院认为,小涵已达到治愈出院标准,建议出院继续康复治疗。徐黎也同意,先带孩子回家观察休养。

    事情似乎暂告一段落。但院方和徐黎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一颗不信任的种子,已经在双方心里悄悄扎下了根。数日后,小涵病情复发,又将这种不信任的状态,推到了顶峰。

 


    10月8日夜间,小涵又发烧了。还未办理出院手续的徐黎,便带着儿子回医院继续治疗。

    但这一次,面对医护人员,徐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和妻子开始每天记录孩子的情况,包括孩子每天的体温、咳嗽、大小便,甚至喝水和吃水果的过程也不遗漏。徐黎还动用了高科技手段,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录下每一次与医生的对答。在这期间,医院为小涵组织了会诊,他也要求参加,并全程录音记录。

    徐黎的小心谨慎,也使得医护人员的压力倍增。那些天里,任何手续与文件,医生都要让他签名。前前后后签了有十几次名字。在徐黎当时的理解里,“医院是在报复我”。

    10月23日,双方的不信任状态达到了顶峰。那天,医院的工作人员因为疏忽,使用了旧版模板,该文书上有“巨细胞病毒阳性”字样,虽然后来发现后及时更正,但这彻底激怒了徐黎。

    他再一次选择向媒体曝光此事,蜂拥而来的媒体们,堵住了儿科手术室的大门。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医院召开了媒体发布会,对小涵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作出答复。小涵的尿布出现血迹,是在抢救时导尿管擦伤尿道导致的;签名只是医院的常规,在仍无法做到全面控制病情之前,小涵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才多次要求;对于徐黎认为儿子在进入ICU之前还活蹦乱跳的,但之后便变得情绪不安的问题,院方表示:“这只是一种主观、笼统的说法,医院不愿对相关细枝末节过多纠结。”

    在这段时间里,院方其实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他们多次组织院内多学科会诊,多次邀请国内及省内权威专家会诊。 

    但由于小涵在患上手足口病后,全身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HLH);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肺部感染等一系列病症,病情非常复杂。

    在压力之下,医院还是愿意与徐黎达成“某种共识”。他们将重症患儿小涵的病历文书、检验检查结果、知情告知记录等医疗资料,悉数交给了徐黎,同时建议他与其他儿科专家进行讨论。此外,也允许徐黎对所有的沟通、谈话、处理进行录音、拍照,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

    但显然,医生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儿科主任王波告诉《中国周刊》记者,从接触这个事情开始,自己已经40多天没有睡好觉了,压力很大。

    “我看上去是不是很疲惫、很残?”他无奈地摇摇头。

    副院长陈运彬也很理解这样的心态:“其实医生也是人啊,我们是为你服务的,我们知道你对我们录音,对我们不信任,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陈运彬已经当了30多年儿科医生。当年班里30多个同学,现在只有3个人在做儿科的本行,其他的都转行了或者转了专业,“医疗界流行一句话,一怕儿科,二怕急诊。”陈运彬感叹道,“儿科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这些孩子都是婴幼儿,他们不懂表达,或者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病情,所以医生的责任更大。其实,儿科医生真的是热爱病人的,不然没有必要做这行的。”

 


    ICU病房里的小涵,并不清楚成人世界里发生的这些纷扰。这个一岁半的男童,依然在病痛中苦苦地挣扎。

    10月28日,小涵的病情再次加重,医院将其转进了无菌病房。在与徐黎沟通之后,院方决定,将小涵的病历在网上公布,以得到全国专家的支援。

    焦灼中的徐黎,给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发短信求助。一直在关注此事的廖新波回复短信道:“已经有顶级专家会诊,治疗上基本没有很大争议。原因是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造血系统也有一些问题。我意见是:会诊已做,只能听医生的,相信医生不会把孩子往死里医。我会要求医院科学地、负责地处理。”

    徐黎说,在收到短信之后,他也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行为。

    “我很反感别人拿这个事情和‘八毛门’做比较。”他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我只有这一个儿子,我不可能在不相信医院的情况下,还把他送到这里治疗。”

    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做法,在客观上也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互不信任:“我也是着急之下,才做出的无奈之举。其实,现在冷静下来想想,医生们也很不容易,孩子的病确实很复杂,我现在只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治好小涵。”

    尽管如此,徐黎还是跑了一趟北京。11月4日,他带着小涵的病历和一些资料,飞了一趟北京,找到了几家著名的儿科医院的医生诊断。诊断的结果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结果基本一致。他才真正放下心来。

    “现在院方的努力救治是诚恳的,积极的,我们家长也是非常感动的!真诚是用心感受的,这种情况下,我还有必要录音吗?永远都不会了。”他向《中国周刊》记者表示。

    一直在关注此事的廖新波,不断在自己的微博“医生哥波子”上,发表关于此事的评论。他质疑道:“为什么医患一定要‘战’呢? 谁是谁的敌人呢? 患者一开始就想到医生要敛财, 医生一开始就想到患者要闹事,这样的‘病’如何治呢? ”

    在一篇名为《医生的医疗行为到底该听谁的?》的博文中,他又这样写道:“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谁也不能保证每个病人百分百不出现不可预料的意外,这种意外是谁的错? 谁来承担后果? 医师是应该有一颗对生命敬畏的心,但不应该是揣着如何不被患者讹的心态工作。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谁之过? 医师难道不是受害者吗?”

    但也有观察此事的律师朱永平这样分析道:“这种极端不信任的根源,除了与个人秉性有关,亦是多年来医患紧张对立下的累积反应,其根源在于医疗体制。希望政府能够尽早建立起一个看病基本不花钱的医保福利制度,这样才能减轻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徐黎为化名)

 

    http://www.chinaweekly.cn/bencandy.php?fid=63&id=58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