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业务点评(一)

(2008-10-21 09:18:00)
标签:

杂谈

    ▇ 2版“北京/热点”,《中介租房的陷阱》是篇好稿,虽是读者来信,但由于是亲身经历,所以写得跌宕起伏,可读性很强,对读者也有启示作用。编辑将稿件处理得有章有法,显示出了较好的编辑意识和功力。但该文也有一些破绽,第一次被骗19000元,照道理受骗者第一冲动应该是报警,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第二次上当,找的中介又是同一家,只是不同分店,结果又是血本无归。太巧了,读后有点像读故事。对这样的读者自来稿,应委托本报记者加以调查核实。据说编辑这样做了,但记者的采访没有在版面上予以展示,不知是何原因。没有本报记者的印证,难免有些遗憾,而且可能会遗留一些后患。
    ▇ 5版“北京/时事”刊发的《热粽子、冷端午》一稿新闻要素残缺,形同一般的副刊文章,且与6版《粽子粽子我爱你》主题重复。反映出各版编辑在分稿时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战,导致整体报相很不严谨。
    ▇ 8版“各地/社会”头条“嘉禾一中”,文中只字未提嘉禾县隶属哪省,而文章又是羊城晚报供稿,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广东省。实际上是湖南省。同时,由于没有背景资料,一般读者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编辑在处理此类稿件时,应做好相应的编辑技术处理,以使消息来龙去脉更为清晰。
    ▇ 13版“财经/财富”令人失望。头条标题很大,但内容单薄,又是编译作品,与北京读者的贴近性极弱。提要中有李嘉诚父子的照片和资料,内容却与超人父子毫无瓜葛,令人不解。像这类泛泛而谈的现象稿,如无新意,不宜见报。“读者反馈”栏目中刊发的两篇读者自来稿,也存在较大问题。“向董明珠进一言”纯属溢美之词,徒作壮语,毫无见解。此类文章,如处理不当,很容易导入有偿新闻的误区。
    ▇ 31版“北京/民声”,定额管理条例明文规定“消息稿原则上不得超过一条”,旨在丰富该版的服务资讯,强化该版的服务性。本日该版本报讯出现了四次之多,将服务版面处理成了新闻版面,严重背离了《编辑大纲》的要求。
    ▇ 32版“北京/热线”,条例明文规定“反对电话采访或来信摘编”,旨在确保记者深入实际采访,而不是简单地泡在办公室制作新闻。“这个小偷太猖狂”一文,便是简单的电话记录,“要等伤好了之后才能解决”,亦属电话采访。此风不可长。

 

                                                            时    间:2001年6月25日
                                                            谈话场合:编前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