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石如、曾国藩手书碑刻拓片面世

(2013-07-21 09:23:23)

2013年7月21日 湖南广播电视台 多云

 

邓石如、曾国藩手书碑刻拓片面世

                 作者/李保华 武力

http://ctc.qzs.qq.com/ac/b.gif

一件由清皖派金石大家邓石如手写于焦山的“海日夜色,云帆中流”的碑刻篆书拓片以及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于同治四年(1865)三月手书的关于此碑刻的说明,近日于扬州被发现。拓片内容如下:

  同治四年三月之抄,余与客同游焦山,怀宁邓传密守之与焉。其尊甫完白先生所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八字,芥航和尚出以示余。因属()守之钩摹,刻石寺壁,与瘗鹤铭并寿于世。                

  湘乡曾国藩识

  同治四年岁在乙丑秋九月,钱唐许道身、归安吴云、仪征吴让之同观。

  从上引曾国藩的说明可以得知,这是曾国藩于18646月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之后,急需恢复盐运,想将原移往泰兴口岸的淮盐集中地迁回扬州,但因彼时仪征黄泥滩天池已经淤浅,故想在瓜洲另觅新址,这一段时间频繁穿行在南京、镇江、瓜洲之间。曾国藩于次年327日由南京乘舟东下,于傍晚舟抵瓜洲,睡在舟中,后至镇江。29日,由镇江至扬州。此当是28日于焦山游览时见到彼时焦山住持芥航,拿出皖派艺术大师邓石如游焦山时所书手迹请曾国藩欣赏。而彼时邓石如的儿子邓传密也一同随行。邓传密系邓石如晚年所得子,此时年届七十,他以搜寻其父“随手随佚”的书法印作为已任,当他听到焦山芥航和尚藏有邓石如手迹当然非常高兴,自然也会对曾国藩要他钩摹刻石,与瘗鹤铭并寿于世一事乐意从命。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后以字行。安徽怀宁人。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开一代碑学之宗。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八字,当是他游览焦山时应焦山和尚请求所书写,以八字浓缩和描绘了于焦山所观览的大江的壮丽景色,其书法篆中带隶于此有生动的体现。可惜笔者查阅新近出版的《焦山志》,这位“借盦禅师”究系何人,竟付阙如,但邓石如称他为“首座”,当是焦山定慧寺住持或焦山其他寺院的住持。

  瘞鹤铭原是焦山早期的摩崖石刻,刻于焦山西麓的崖石上,原刻于梁代,石高235厘米,宽204厘米,正书。后遭雷击崩落江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府陈鹏年捞出残刻5块,计80余字。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甚多。后又在200810月再次打捞,又发现“鹤”、“化”、“之遽”4字。现迁至宝墨轩,立碑亭庇护。此石刻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别地位,被誉为“大字之祖”。宋代黄庭坚云:“大字无过瘞鹤铭。”此铭或称为王羲之所书,或称陶弘景所书。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代表了南朝风格,被称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作为封疆大吏和著名文学家的曾国藩要求将邓石如的篆书手迹立石与《瘗鹤铭》并立,这确实是个莫大的荣耀,也表明曾对邓的书法有极高的评价。

  按:邓传密(17951870)原名尚玺,后更名为传密,字守之,号少伯(一作少白)。为有清一代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53岁时所得之子。

  据《怀宁县志·文苑传》载:“传密十一岁而孤,卒能绍述先业而昌大之。”

  邓石如卒后,邓传密曾一度住在其父安庆西门外大观亭畔天花庵――完白山人读书处。后由山人生前好友李兆洛“携游浙粤,教育如子弟然”。由于李氏对传密的关怀甚笃,传密眼界日渐开阔,学业日进。当时龚自珍、何绍基、包世臣等文坛俊彦,对他莫不“引重与交”。此与邓石如当年受到梁巘、梅镠、曹文植、刘镛、姚鼐诸贤的推重荐引别无二致。其才、其学、其识不难想见。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篆刻艺术水平,更多地搜访乃翁“随手随佚”的法书印作,传密可谓不辞辛劳。道光年间,曾往返于北京、山东二地,至咸丰年间又旋转徙江湘等地,凡历时十余载。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自此,其学业日进,名声日隆,书艺也渐入妙境。

  传密的篆、隶书,稳练持重,笔酣墨饱,深得乃翁的精髓;行草书更是步入乃翁的堂奥。传密之为文、为书,世不以为鲜,惟其篆刻流传极少,无由多饱眼福。

  曾国藩于“跋识”中提到的芥航,一作芥舟,又名大须,号六不头陀,又作不须头陀,晚号不不头陀。俗姓蔡氏,名敬之,世居江苏盐城伍佑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2岁的蔡敬之出家于三元宫,法号大须。两年后,其师其父皆先后往生净土,年仅14岁的芥航除独撑三元宫的门户外,还承担起赡养年迈祖母柏氏和教养刚满八岁师弟苇航小须的重任。在其所作的《柬苇航小须师弟》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贵自立,圣贤无他异;勤恳靡不成,所患自暴弃……创业剧艰难,守成更匪易。草中有芝兰,禾中有梯稗。贤者敬而亲,不肖敬而避……”。从中可领略到少年芥航的艰辛和自立向上的可贵精神。芥航自幼聪慧,皈依佛门后修学佛法不止,不久便受戒于樊汊之水陆寺。

  清咸丰六年(1856年),芥航祖母柏氏驾鹤西去。事后,芥航便将三元宫诸事务一并交由师弟小须主理。只身遍游名山宝刹、博访勤参。初登佛门律宗圣地宝华山,便得到隆昌寺住持的信赖,使之为执事。五年后又移居禅宗的道场焦山,成为一代高僧流长法师的弟子,同时又得到著名画僧了禅和尚的赏识,从此,芥航的画艺日益精进。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其师流长传法与芥航,时年28岁的芥航和尚承袭了焦山定慧寺住持之职,历任十四载。继任之初,恰逢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刚刚结束,战乱已给焦山带来了疮痍满目的景象,寺内经济窘迫,僧侣思想涣散,困难重重。为此,芥航联合本山十二静室蠲弃微嫌,布以公德,剃草开林,崇基正表,置藏经之室,立禅诵之堂,课以文字,勉以梵修。从而使焦山僧团精进团结,寺院香火逐日兴旺。

  清同治七年(1868年),芥航和尚开坛说法,弘扬净土宗。自五代至清同治六年,焦山定慧寺均由同属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交叉传承,唯清同治七年始,芥航首倡传戒、念佛,传布禅净同修思想,时称“改制”。自此,这座千年古刹便成为禅净双修的典范,并闻名于海内。芥航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四日圆寂,塔葬于竹林寺,蒯光典为之作《焦山芥禅师塔志铭》。芥航堪称晚清时期极为著名的一位高僧和书画家,工诗善书,画兰竹入妙。尤与善画兰的清军将领彭玉麟相友善,“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引为知交,以故士大夫争贤之。”有《芥航诗存》等著作传世,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处。

  在曾国藩“题识”的后面还题有“钱唐许道身、归安吴云、仪征吴让之同观”十余字。内中许道身,系清朝洋务运动的官员,时任常镇道道员,为曾之下属。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愉庭、罍翁等。安徽歙县人。一作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举人,官苏州知府,好古精鉴,性喜金石鼎彝、书法名画、汉印晋砖,宋元书籍。本人既是书画家,也是一位艺术品鉴赏和收藏家。而吴让之(1799-1870)则是我们扬州清末著名的大书画篆刻家,本刊以前曾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言。这三位当时作为下属和客人曾陪同曾国藩游览焦山,他们都是江南的名士和著名书画家,当然也非常推崇邓石如的书法,因此此三人自始至终参与了邓石如书法刻石的过程,所以被一并书于文后。他们是这一风雅活动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曾国藩虽不以书法家称,然而此“题识”潇洒自如,笔酣墨饱,颇具功力,也是曾的书法精品。

  笔者为写此文曾翻看1999年版新出的《焦山志》,内中竟然有关邓石如所题八字及曾国藩所题跋识一字未提,更遑论刻石摩崖了,故此拓片更为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