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晴大风 2岁4个月30天
由于要赶着周六无风的好天气去平谷看桃花,亲子班的课自然是上不了了。打电话请假告知,并调整为下周五的情境亲子课。周日一早起来,忽然想到,应该打个电话问问,周日是否有合适的课程能上?电话接通,意外惊喜,11点钟有黑人老师teddy的音乐课。
妈妈更习惯于叫这种课程为早教,dudu自己则称之为亲子班,经常嘟囔:“我去上班,上亲子班。”
这天的课只有dudu和qiqi两个小朋友。qiqi是爸爸带着来上课的,整节课上都对教室里的海洋池感兴趣。dudu的表现很好,集中注意力了25分钟(非常棒的),认真的看teddy老师做动作、听teddy老师口令模仿老师做动作。别小看这个模仿,是个不小的进步。想当初,可都是家长在模仿而小朋友在被家长带着机械模仿。后来的20分钟,dudu也被qiqi在海洋池里玩给吸引了。这节课提前宣告结束。
午饭后,去车站接二姥姥和二姥爷。二姥姥听到dudu会唱很多儿歌和歌谣,又听说dudu上了亲子班。二姥姥很不解,疑惑为什么这么早就要“剥夺”dudu玩耍的自由?呵呵,这可能是理解上有偏差。至少目前dudu很喜欢去上“课”。妈妈也觉得,这不过是另一种玩的方式而已。
上了有大半年了,亲子班到底收获了什么?妈妈一贯不主张这么小的孩子能学到什么,也不觉得对智力开发会有多么显著的效果。思来想去,也许只为了一个“环境”。
一、有序的环境
最早,妈妈选择亲子班的初衷是想给dudu创造一个和小朋友玩耍的集体环境。说到集体环境,dudu是幸运的,本小区属年轻社区,近几年达到生育高峰,小区里孩子遍地开花。妈妈们上班,老人们带孩子,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倒也不缺集体环境。
只是,亲子班有老师带领,创造的却是一个有序的环境。在dudu身上,秩序的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去老师处领取道具和把道具归还老师这两个环节。因每次情境亲子课上会有很多的道具,小孩子玩一个道具的时候,往往觉得不过瘾,不舍得还回去。dudu很早就能明白一个道理:把这个还回去,老师还会给新“玩具”。另外,看到别的小朋友去还,自然有了一个“榜样”的力量。小孩子很喜欢模仿的。所以,领道具的时候,高高兴兴;还道具的时候,也还是欢欢喜喜。
二、亲子的环境
有了dudu之后,繁忙的爸爸妈妈都或多或少地调整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周末的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孩子,这是我们达成的共识。亲子班,无疑是个好机会。
只要不是有十分紧急的工作或杂事,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一起带dudu前去上亲子课。就连亲子班的阿姨和老师们都说,dudu是幸福的,每次都是爸爸妈妈都来。看着dudu一点点的成长、独立,有模有样地跟着老师做动作,说实话,爸爸妈妈心里很欣慰。
三、文明的环境
在亲子班上,“老师”的概念被灌输。尤其是随着孩子长大,喜欢背上小书包的时刻起,“老师”这个名词正在慢慢浸入心脾。dudu喜欢那种轮到自己,跑到老师面前,大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的感觉,喜欢唱欢迎歌“hello dudu”。
四、语言的环境
关于语言,妈妈之前想得并不多。为了女儿能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说一口不带口音的普通话,爸爸妈妈都坚持对女儿讲普通话。甚至奶奶也加入其中。小妞讲的是普通话,但我们大人之间讲土话的时候,小妞也能听懂。因为我们在用方言交流的时候,小妞会主动用普通话搭腔。呵呵
刚开始参加亲子班的时候,尽管有时也会有英语,但老师都是中国老师。随着亲子班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周末的课程很多都是老外在上。也是因这亲子班,有天dudu突然说到“老外”一词的时候,我们也不致太惊讶。
teddy老师是个黑人,很热情,吐字也很清晰。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由中文老师cathy辅助翻译,到第二次课的时候,就只有teddy一个人上了。当时有位妈妈提出过质疑。但我们表示可以试试。大多时候,妈妈并不做翻译,因为靠teddy的肢体语言,dudu完全能明白。dudu对外语的领悟能力无形之中得到开发。应该说,这回我们又赚到了。
上课是不能拍照的,且课程设置有重复,所以,在博客里,关于每次课堂的内容妈妈并没有过多的提及。每周只有两次课,鉴于dudu上课效果越来越好,我们尽可能地不缺课。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做同一件事。“我和奶奶上gita老师的课,和妈妈上teddy老师的课。teddy老师会扭屁股跳舞。”这就是dudu目前亲子班生涯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