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一苇诗歌欣赏

(2020-06-23 16:39:54)

卑微的满足  迷茫的坚定

——江一苇诗歌欣赏

刘晋寿

 

江一苇的诗歌具有自我完善的诗意美,自我撑起的人性美。其诗歌从内容上看主要写乡情,另一部分写自己在小镇上的生活感受,还有一些是山水诗。在乡情诗里父母亲的分量最重,艺术成就也最高;写个人经历的抒情性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山水诗有其独到的视角和艺术追求。

一、乡情是他诗歌感情的基础

江一苇书写人物能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如《棺木的香味儿》《农妇王芝香》中的母亲,《怯懦的英雄》《父亲的秘密》中的父亲等。他对农村和农民的认识和理解是比较透彻的,深刻而不肤浅。面对丰厚的乡土,他的情感是复杂的,但他不是吞吞吐吐的那种人,作为诗人,他不愿掩饰真实的东西,爱憎分明,这也说明他有底气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深切感悟和明确认识的时候,才会在其作品中得到毫不含糊的表述。

乡情诗以母亲题材的为主。母亲不是什么大人物,更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言,她就是生儿育女,围绕着几亩薄田和家园转来转去,消磨了一生。这样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卑微而庄重,博大而自私,如《亲人》和《白菜》把母亲的个性特征表现得入木三分。“这只是它生命中本该有的状态,被过程遮掩了。”“这个过程让我快乐,让我有种掌握别人命运的满足。”作为一个严肃的诗人,他不能不审视生活,包括自己的亲人。“多年后,当我一次次咽下牙齿,走在绝望的边缘,我总会想起那些树枝上的蚂蚁,想起它们疲于奔命的过程。”亲情成为他力量的源泉,情感的基础。

虽然是农村家庭,小院散发着浓浓的牛粪味儿,但不缺少温暖,如《牛粪的味道》,关心他,给他爱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这份暖意不管经历什么样的严寒冷风都不会散去。作为读者,也是在重温,因为那份温馨似曾相识。“我承认,土地是宽容的伟大的,他养活了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一辈人就如同一茬庄稼,用尽例外生长。”(《为大地写一首赞歌》)问题在于母亲和乡土的这份真情成为他的精神元素,被诗歌释放出来,就显得格外感人。成长的经历培育了他温和、谦卑、自理安、自怜和平静的思想根基,奠定了他诗歌的基调和人生的基调。

与其说江一苇是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如说他在给芸芸众生画像,如《记礼簿的人》。他对人和事物的认识是清楚的,客观的、公允的。因此,他的诗歌中理性的成份较为明显,这就是使诗歌创作的倾向性表露出来,爱憎分明起来。

生存不容易,人生更不能容易,这些都能从江一苇的诗歌中看出来。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越是弱小的生命越挣扎得吃力,如何面对现实和伤害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勇敢地去面对,有些人在生活中是这样,有些人在诗歌中是这样。江一苇属于后者。

江一苇何以沉浸在乡情之中呢?原因很简单,在一个商业泛滥,物欲横行的社会里,“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的,大概只有人;这个世界上从来最缺的,大概只有亲人。”我想这种感受,不要说一位优秀的诗人,就是一个普通人也就深刻的感触。而忧伤也罢,痛苦也罢,生活在选马沟的人在办丧事时,嘴角还挂着安详的笑容,农民的忧伤你看不见。

二、底层生活的艰辛与渴望

是什么让我活着?“所有卑微而渺小的事物,都在尽力避让,安静的活着。”(《小镇的下午》),“我不是受虐狂,但也常常承受着各种痛苦”,可是,至今没有可以容身的去处,江一苇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也有努力拼搏的坚韧。

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孤独”,有些诗的标题就是孤独。孤独是江一苇诗歌的主题之一,还有忍耐、坚持和奋斗。我想孤独是因为有大爱,忍耐是由于弱小,坚持和奋斗是因为理想和明天。他的内心是十分强大的,但我们知道环境和外部力量更强大。如果不示弱就有被毁灭的危险,所以他磨掉了全身的刺和棱角。他的诗歌甚至为人都呈现出“柔弱的坚韧和沉默的力量”,具有小人物的执着与抗争的特点,爱是抗争之力的源泉。

那么他为什么孤独,原因是什么?是亲人一个个失去,还是生活不顺心,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或许这些都不是,而是另有原因,那么它又是什么呢?他的孤独是诗歌的孤独,也就是心灵的孤独,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催化,而更多的是由于对生命、对人生、生命的感悟和抗争。诗歌创作与诗人的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但生活中的意向不等于诗歌中的意向,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正像他在《艺术和生活》中写道的“源于生活的应该就是收割麦子的真实场景。高于生活的是生活中最常见却总被忽略的那一部分,如一根麦芒刺入肉中,不劳动,就不会特别疼。”没有思考或者思考不深就不能当作家,没有思考和探索也就不会有痛苦,希望就会变成迷茫。

江一苇的诗歌特征我们可以从他的一首诗歌里找到些许启示,看出端倪,“赶羊的人不知去向。现在,它是自由的。和所有自由的人一样,它茫然地呆在这条大街上。街道那么长,它那么小,和所有自由的,丢失了信仰的人一样没有驱赶它的人,它一边叫,一边不停左顾右盼着,仿佛不知将去何方。”(《一直无人驱赶的羊》)卑微而迷茫,徘徊犹豫的状况不言而喻。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身不由己,难以实现。“公元二十一世纪,那些连小号都没有的诗人,多么像一只蝙蝠,在阳光下蛰伏,夜里奋力闪动风声。”(《为自己写一首诗》)个人是渺小的,何况是一个写诗的人,更是在社会生活的狂飙面前“弱不禁风”。“写诗是为了有借口活着,原谅别人是为了原谅自己。你知道的,这多少有些自欺欺人的成份。现在我终于停下来,你们看,人生至此,有谁不是允许自己眼前杂草丛生?”(《墓志铭》)然而,江一苇毕竟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他有自己报效祖国、报效祖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决心,“要是在古代,我将无所事事,一门心思只等大任降临。”(《隆中一日》)他看到“我也愿意回到古代,哪怕只做一名士兵。”但他发现“更多的人,从来就没有机会马革裹尸。”(《磐石堡》)不过,他不是追名逐利之人,表示“此时的我,无意再做一个管尽天下事的人。做一个本分的养蚕人。”(《在太白山与诸兄弟饮酒》)

江一苇在失意或者不甘平庸地活着,忍耐漫长的等待,却拒接醉生梦死。他的诗传递的是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实质。他有着怀才不遇的苦闷,尽管他一再说明那是过去的事,“偶然在深夜,想起曾经志大才疏的日子,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感慨良多。”(《在小镇之五》)。显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成熟期的到来,他越来越冷静,也就越来越从容。

江一苇诗歌抒发了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历程,坚韧而顽强,善良而进取,身在乡野,怀柔四方他是一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的勇气包含在理智与温柔之中。不要以为他怯懦,卑微,胆小,在诗歌中他有非凡的勇气,具有好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如《一棵存在主义的树》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看那些星星一样散落在田野里的人们,他们的勤劳、愚昧和落后,在工业文明的巨浪里是否如一根草绳,为了柔韧不断蘸水的同时,也加速了腐朽的进程。”有人或许会举出《写不出诗的时候》来发对我的观点,但我以为那首诗具有宣泄性,而非醉生梦死。为什么会醉成那样?这背后的东西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他又自己不说,让我们玩味和领会。

当他步入社会的时候,难免要经历一番情感落差的历练。很多人在曲折中情况下会感到不适,但江一苇选择了适应,虽然处于逼迫无奈,但也只能如此,“活着才是硬道理,一块石头为了适应生活,也会不断努力,将自己打磨成圆的。”(《在小镇之五》)。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再改变,艺术价值也不断向其靠拢。他内心与环境时时摩擦出火花,陷入难以自拔的矛盾之中。他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无处诉说的时候,诗歌就自觉的找上门来。沉淀在他灵魂深处的是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家,正在经历的是小镇上的生活。这两部分最能打动他心灵的东西就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

“走在街上,熟悉的人渐次陌生,不认识的人,依然不会相识,这是一个速度统领一切的年代,这个小镇也不例外。”(《在小镇之三》)而哪个小镇例外呢?一个异乡人,只能站在小镇的十字街头驻足张望,长久地徘徊。

三、彰显诗人的骨气和硬气

正象他在《深夜写作》中叙述的那样,“当终于捕捉到一个个词,一件件事,电影序幕一样在脑海中闪过”。这些事件,就是他人生的经历和经历中的感悟。我并不了解江一苇有哪些人生阅历与坎坷,大致了解到他出生在渭源县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陇南卫生学校,后在一所乡镇卫生院工作,现在独身。从这里就看出他不是不得志,而是家境清寒,地位不高,内心丰富而生活孤独。

江一苇的诗歌精神绝对不是逆来顺受的,尽管他做人很低调,写诗也很低调,但可以肯定的说,其实柔中带刚,温婉中透出硬气,谦和中坚持不让。如“我想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首未完成的诗,但它会不会出现在我的指端我总是不自信,其实不自信的事也是最能让人放心。它也未必出现在别人的指端。”(《深夜写作》)诗歌中的硬气显而易见。

他对乡土不仅具有浓烈的情丝,更具有深刻的过人的透视。“有时我想哭,是因为那些白杨树光秃秃的枝干,很像多年前乡下哪些又穷又刻薄的亲戚。”(《在小镇之一》)。虽然他不是直面人生直面生活,但不回避,不退缩,不迁就,不让步。《穷人》一诗毫不客气地撕下了世人伪善的面纱,暴露出他们肮脏的面目。《老乡》写出了他的愤怒和不平。诗人的锐利和爱憎可见一斑。又如《半夜还在活动的人们》,作者虽然只是平静的叙述,但他对人们极力掩藏的垢污斑斑的灵魂看得一清二楚,并巧妙的揭开伪善的面纱。他的诗歌充分表现了一个优秀诗人应有的高贵品质,传承着中国诗歌惯有的气质与风度。“而庞大的事物总是看不见的,它常常逼着我,将眼泪收回去。”(《站在小镇的古城堡上》)

江一苇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抱负,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其手法丰富多样,语言精粹、机智灵巧,如“我看到院子里有一种压迫的美:雪花落在杏花上。”在《恐惧》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不如父亲,在他破旧的衣兜里,除了土,还能翻出几粒麦粒。”他在《打破碗花》中写道“百年千年的多少时日,单薄的枝叶托举起盛大的寂寥。”

诗歌创作寄托着诗人的梦想,创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即使是痛苦的诗句也来自想象的快乐。“我习惯了夜色一层层散开的样子,就像在美好的回忆里慢慢跌回到现实。”(《深夜写作》)诗歌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谁读谁受益。诗人写成就完结了他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