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魂的复活——包文平《墓主记》赏析

(2017-01-06 17:37:29)

灵魂的复活

——包文平《墓主记》赏析

刘晋寿

 

       《墓主记》是一首有关“丹”的叙事诗,是写主人公丹死而复生的经过。简单地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丹。

       丹是什么人?生于何时?死于何事?又怎么会死而复生?这一系列疑问构成这首诗的主要情节,并由此揭示其主题和思想,目的和意义。作者先交代时间和空间:八百里秦川和秦岭,从远古吹来的风“止步于牧马滩”。这样时间地点都有了。接下来作者交待1986年在四道岭山坡上发现一个古墓,出土八枚竹简。据此作者写到:“每个生命都怀抱各自的劫数和轮回”。这是“出土篇”的主要内容。

       在“前生记”中揭示了丹的一生:戎马报国,而后失手伤人自刺以偿命。丹所做的这两件事,前者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后者表明他是一个君子。他在沙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误伤人后以死谢罪,刚烈的性格跃然纸上,震撼心灵,冷人啧啧称赞,竖起大拇指。丹无疑是一位古代的英雄好汉,与那些苟且偷生的人相比,这个形象很值得人敬佩。

       “功德篇”和“谒书篇”写那次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他带领十三位兄弟像一把锐利的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击败了敌人,拯救了国家和君王。其后在惩戒士兵时失手伤人致死,“因不能原谅自己,他把腰间的利刃指向自己的咽喉,以命来交换命”。边地战事又起,王于兴师,想起英雄丹,“他多么想让那些生锈折断的利刃重新回到战场,多么想让葬于城南的丹重新获得生命和灵光……”

    《墓主记》是一首叙事诗,但偏重于抒情,因为诗中丹的活动极为简单,作者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放在氛围的营造和对人物本质的揭示上。人死不能复生,但高贵的精神可以永存。丹的精神实质是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严于律己,不放纵自己。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人们呼唤英雄,这就是丹复活的理由。

       “狱讼章”写对丹这样一个英雄人们已经淡忘,存留世间的不过是南门外风雪弥漫的山岗上的一座荒坟而已。只有当国家危机的时候人们才会记起他,现实才需要他。因此,作者创作这首诗具有深刻意义。我们这个星球并不太平,人类依旧面临战争威胁,霸权主义依然横行,中国的发展面临挑战,世界的和平面临挑战。所以,这首诗的核心是担当,是自省和自励,也是关注和警惕。和平是斗争而来的,不是天赐的。这就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英雄的价值。“真正的勇士应该为国埋骨于北风猎猎的疆场,除此再没有轰轰烈烈的第二种死法”;救国于危难的人“让他享有复活后的自由和一个勇士的荣光”。

    “重生记”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作一个爱国爱民的战士,操戈披甲,用生命和精神守护家园,就是前生和今生,就是荣耀和自由。《墓主记》抒写的是一个复活的英雄,表达的是一份爱国情愫,抒发的是一份报效祖国的壮志,是担当与忧患的共同体。

       从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写的是崇高,他试图以这个形象引领人们,给他们一点精神的力量,让意识迷茫的人们走出世俗的迷雾,用黎明的光焰洗涤心灵的黑暗,受到鼓舞和激励的效果。在环境渲染上作者下了很多功夫,如故事发生的背景,丹死时的惨烈场面,追击敌人的情景,县丞的焦虑和送递谒书的急切,以及丹复活的壮烈都为主人公的形象作了极好的铺垫,给读者留下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和精妙的比喻也是这首诗突出的特点。丹的死、丹的生只是刻在竹简上的篆隶文字,要把它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只有依赖于想象才能使其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作者从环境、战争场面、相关人物的活动上展开想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丹的形象,如“大秦岭潜伏起巨狮般的形体面对落日目光如电,端坐在一截断裂的巨石之上”、 “左手边舔舐过敌人热血的青铜长剑,出鞘,吐出的寒光迎着落日的余晖,一道银色的闪电呼啸过山岗”、 “丹,连同他的十三位兄弟主动请缨——十三支响箭熔铸成一把锋利的尖刀”、“仿佛有人走了进来,跳跃的灯花就是他砰然的心跳”、“他跳动的脉搏合着风声,等待将军账下的使者”、“一只雪白的狐狸仿佛窜出的一道闪电,钻入墓地”等等。

    这首诗是作者在诗歌创作上的突破与尝试,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既是题材和内容、语言和形式的突破,也是心灵和意识的突破。这说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一大进步。大胆尝试,哪怕不成功也价值连城。需要提醒作者是坚持探索,毫不动摇,日久必功。但在追求崇高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日常生活的诗意挖掘和创作。日常生活更接近地气,易为读者所接受。

                                                                                                                2017.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