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桥畔一诗僧
潘碧秀
杭城日日往极致的优秀里奔行,几多游者徜徉留恋在湖光山色的魅里,念苏曼殊先生的诗《何处》。
西湖的夏昼依然是诗幻的迷蒙。
“秋风海上已黄昏,独向遗篇吊拜伦。词客飘蓬君与我,可能奔城为拓魂。”
诗人在岸上惆怅挥挥手,山光水色亦氲上一剪泪翳。
小时仅知先生是一介僧,不懂一座城为何如此对其厚爱。
生有几真谛,需挂无数伤的痕才能彻悟?
有一种大美,属于感伤。命运的蹇,用无语的悲去面对。16岁出家,斜披着一习袈裟,望尽世间万般愁。
有一种思想背对着苦难人生高飞,在沧桑的灵魂之上。
先生的“园”无限缤纷,那是涩无味的世俗之上曼妙的遐想。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西湖忆,温馨的景致只能梦中思,寂寞花开亦无语。
诗人的江南,遍布婉约因素的江南,蕴着梦的天堂。先生对生的苛求仅仅是想拽住一片旖旎景致,恬然生梦,写诗、作画,优雅老去。
谁知一介瘦弱人儿满腔热忱的力量,半僧半俗之姿步入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里,掀世人艳羡的眼帘。
袅袅乡音湖上来,通晓颇多语言、才华横溢的苏曼殊,还曾翻译过《拜伦诗集》、《悲惨世界》……
许多年后翻开小说《断鸿零雁江》、《绛纱记》......清新流畅的行文、曲折的情节,难怪乎说其其作品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影响深远。
“
谁赠雪莱一曲歌?可怜心事正蹉跎。琅玕欲报从何极?梦里依稀认眼波。”
城市的天空因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添了一抹传奇的色泽;一介人儿曾经的逗留让一座城惦记一生,何其幸。
岁月会流逝去,人生的宴席会散去,不老的是文字、画作、音乐……夜的深里,谁在掀一帘文字的淡,忆往事?
情僧、诗僧、画僧,世人谓之奇人,阅尽世间万般情与事,35岁逝去独留八字书: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生有几寂寞,七言诗恨短诉不尽。苏曼殊逝后葬于西泠桥旁,和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望。游者且行且缓,无限感伤。
——虔诚地守望一角空间,怀念。
地址:浙江 潘碧秀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手机:135881109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