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东湖的叙述>>(原创)潘碧秀

(2009-02-15 09:14:13)
标签:

散文

文化

                           东湖的叙述 (原创)     潘碧秀

 

    东湖的规模没有想象中的来得大,来过此地的人说:东湖的美在于其不失阳刚的灵性,揣摩着此语的含义,我走进了东湖。
    欸乃的桨声和着艄公偶然斜插近来的乡语,那种字里腔外都饱浸着水乡风韵的语言,悠悠地在水面上晃着;五月的阳光正从山崖那边漫射过来。斜躺在乌篷船上,那陶睿宣所手植的柳,所围的堤,蓝天白云下便赫然在目了。南来微醺的风轻撩着衣襟,一种清新,一种欢愉就这样洋溢在这浮幻的五月天里。有艳绿的小鸟在崖壁上欢快地啼叫,那饱蕴着杏花春雨江南玲珑诗意的鸣叫落在旅人的肩上、心上,是盈盈成鲜丽的温馨花瓣雨的。人如飘在梦幻里,惹人思绪飞升的仅有崖壁上小鸟清脆的啼唱了。
    船悠悠地驶进陶公洞,在这里所谓的“看景不如听景”是千真万确的。那寂静之中出乎期待的有水珠自岩上铿然入潭,于旅人的心是甘愿如片羽似地向崖壁靠拢靠拢,停歇的。洞的石壁是清晰可见的当年石匠们采石留下的凿痕,数千年的雾漫风侵,丝毫没有削减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反倒使石洞更显得空灵,幽深;洞外依然是灿烂可人的阳,一如恋人的热彻的眼,而于洞内的光线却丝缕难觅了。叮咚作响的水珠,敲着潭面。水的两厢接触是一种融合,一种默契,默契就在那一滴水珠的坠落间,那一圈涟漪漾开之际了。心似这水珠,附着一同儿坠落,坠落......乌篷船就这么搁浅在洞中,再也不愿荡桨,怕击碎了这沧桑石洞中的静。揣摩着石壁上凿痕的年代,终究发现这石壁上的沧桑是一层叠着一层的,如同化石一般,并不是片言仅语的感叹就能解释得清的。石洞如一位满腹经纶的老人在百米高崖上静静地注释着我们,年轻人的率性,冲动,急功近力一一裸呈现在老人的眼前。我们静静地把舟泊在洞的一角,看洞、看天、闻水声,许久才明白:行程中,羁绊脚步的枝梗和屐履上沾的尘一样可以不去计较的。所谓的:上善若水,心若止水.不为世事所纷扰,才能自由生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片笔直峭拔的崖,托着蓊郁的林,如一个甘愿孤独的灵魂守着一湖清澈滢碧的水,载着扁舟的梦的湖水亦孤单,这两相的孤独中唯有爱的温暖才能抚慰疲惫的灵魂了。
    登上栈道,一排俊崖绝壁形成一股直冲云霄的气势扑面而来,浑厚的生命力在蓝天白云下一览无余。崖壁下那缓流着的湖水,如一块璞玉,朴实无华。这青山绿水间可否有汉,晋,隋时的石匠那富有韵律的粗犷采石的号声?
    一生能有几个阳光和暖的日子,相携出游,不为什么,只为“无限风光存在那儿”。怀着激情,倾心于秀山丽水,心灵有约,一同上路。像一只装满玫瑰的篮子/心啊/被清风提走。似流火的季节,去水乡觅一份沁凉,很休闲也很浪漫。
    走过寒碧亭,曲径通幽的桂岭,“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的嬴川桥......这洇染着自然风雨的山山水水,便留驻在心头,挥之不去了。想会有一天,住进这山水的梦里,或许那时的感觉会更鲜活,经过了岁月人生的积淀,也或许会有些瘦,但不失精神.

          


地址:浙江省 杭州市            潘碧秀(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手机:135881109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