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回响》,看剧记录

2023-03-22 10:58:14

也可能好忘事,养了个边看边做记录的习惯。原来想全部看完整理整理,当个博客。想想还就样吧。

看到没两集,已经深深的落下个印象,戏,最突出的的特点,细腻。但是因为细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非常的明显,拖沓。剧情的展开,是在时间的单位里,长和短的把握,直接带来的就是节奏的把握。细腻的特点成了越来越明显的缺点。

第四集,吴文超和夏冰清的一大段对话,具有拼命向哲理靠拢的痕迹,竭力的想表现出编导的一种味道和感觉。只是剧情的前埔后垫,语言的风格把握有了一种别扭。并不是语言听起来那么的有学问,就会让观众俯首帖耳的不去想别的东西。

这个作品,编剧导演称之为悬疑推理剧,但是再悬疑推理也得把握节奏。刚刚接触电影的时候,突击的看了一些书籍,印象很深的是有关作品的节奏。电视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没有明快的那种感觉了。电影,牵扯到费用、长度,所以不得不考虑节奏的问题,不是说,电视剧不讲节奏,而是稍稍差了一些。

有文章说冯小刚是使用电影的感觉来拍摄这部剧的,其实,这不应该是个问题。编导喜欢怎么拍摄,完全是个人的主张,观众只会感觉拍摄是否让他们接受和喜欢,硬把这样的做法,当成一个特点介绍给观众,实在是轻看或者小看观众。观众需要的是一部让他们喜欢的,念念不忘的电视作品。除此之外,其他的什么还真不值得观众去迎合。打从胶片不在,电视和电影缩短了距离和差别。

悬疑推理,最大的戏核是不是很关键?夏冰清作为这个案件的核心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的强度有多大?一条人命,一个美貌如花的女孩,并不会具有强烈的吸引能力,还是她身上所具有的故事,才是吸引观众注意的重点。人都死了,加上观众对这个女孩的情感没有那么的深厚,编导没有给足让观众心疼她的理由。尤其是接近尾部,更多的是在嫌疑人之间的跳进跳出,扣得不紧!

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是一部中篇儿的电视剧,要说哪,挺好。没有必要非得拍出几十集来。当我真的关心这个剧的时候,我突然想知道,这部剧到底多少集?几十集,一般不会想后面的情节是怎么发展,更多的是被动的跟着欣赏,十三集,你就不得不动点心思,想想案情往下怎么发展?怎么收尾?

宋佳,整部作品的表演,起码到第八集,一直是沉稳有余,老练加身,没有看到其灵活和爆发力的一面,很是遗憾,很简单,一个刑侦人员,怎么可能一直是绵绵软软的?

冉咚咚当警察,时间很长,她的身上是不是应该闪现点匪气或者混不吝的感觉?或者是霸气,或者是少见的怪癖,看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太常规了,缺乏个性。冉咚咚,少有让观众喜爱的特点。刑侦人员,是不是更具有双层性格?双面人生?既有常人的情感,也有刑侦人员的感觉,既有思维缜密的一面,也应该有行动敏捷的反应。

全剧的有些段落,使用了哲理性的台词,相比较而言,使用生活的口语台词是不是更好?编导考虑的不是那么到位?第九集,面包车后备箱,冉咚咚和母亲的对话,总觉得功课做的不到位,所以对话的台词,多少有些别扭。不像吴文超被父亲送回来,下车的时候,父亲拍着吴文超的肩膀,说的那句台词,儿子,这事儿有肩膀了。一看就感觉很是独到的台词。时而充满哲理,时而凡凡口语,总是觉得有些飘忽。

戏份似乎也有些个别扭,第九集,宋佳几乎没戏,重点成了吴文超的戏,可是吴文超是凶手吗?你说这个曲折有意思吗?没意思。现在倒是好纠结,还有一集了,你都不知道准确的坏蛋是谁?不能不说编导的用心,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剧情的推理,自然会向那个人物暗示,即便没有暗示,也不是什么主要的问题,因为,观众不一定在意了。

有些问题看来是解决不了了,冉咚咚的节奏变化,没有机会了,全剧没有看到这个刑侦人员的另一个侧面,这是这个剧,人物塑造的挺大的失误。宋佳,冉咚咚,一位干练的刑侦,更多表现了她长于分析推理的特点,而没有展示面对坏人的身手,不能不说是遗憾。编导的把握有些别扭,家和工作,案件和老公出轨,怎么都没说的明白,看最后一集吧?!冉咚咚想要复婚,这离婚、折腾、又要复婚,挺乱,这条线的铺埋必要性不是很大。旁枝人物出现的太多,对整体推进帮助不大。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分析推倒,这种方法是最好的办法吗?还有,在剧终宋佳的那段旁白,我也是其中一员,是不是换成更为宽泛、劝人为善的感觉更好?这样是不是更为符合悬疑推理的感觉?这么多随着剧情出现的人物,尤其是后面的一些人物的出现,忽略了前面的一些人物,如,吴文超。悬疑推理,矛盾纠葛,不是随剧情随时出现人物,而是巧妙的把人物和情节错落有致的安排好,安排巧妙,当然,这样编剧,难度会增加很多。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