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老酒馆》笔记
                                                
                  
                                        
                  
                  2022-05-01 15:42:59
                
                
                        标签: 娱乐
               
             
            
            
                        
            
            
              疫情来了,大人儿小人儿都猫家了。在家里能干什么?一人一个嗜好,一人一个想法,孩子上网课,大人就百花齐放了。我是乱看,什么能吸引我,我就看什么。那天脑子也不知道怎么就拐弯拐到了《老酒馆》。说实话,起初也是冲着陈宝国这位演员去,因为他的作品总不会很离谱。看了几集之后发现还是高满堂的作品,更是不能放下了,于是一集一集的看,多的时候一天看个十来集,没几天46集就看完。实话实说,我真的怀疑这是那谁的作品。因为《老酒馆》这部作品,面上看还行吧?!但是,看仔细了,真的就不是一部严丝合缝少有纰漏的作品。信口开河,说到哪儿算哪吧。
先说陈怀海这个人物。看完之后我思前想后,怎么说这个人物哪?一句话,这个人物没毛病,一点毛病都没有,全剧下来,连个嗜好都没有。太没味儿了,你说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问题?你怎么也得给这个人物的身上加上些色彩吧?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把个掌柜的,捯饬的一点毛病没有?!哪怕是好吃什么?喜欢什么?都可以吧?可是就是没有,太干净了,干净的已经没有人味儿了。导演也是,怎么还不给他设计点什么?人世间那么多的七荤八素,琴棋书画,怎么还不给他染吧上点儿?没有,就是没有。这样一来,这个人就显得没情没趣,一点乐都没有了。照说编剧也是老手了,你说他是疏忽了?还是怎么着?反正是很别扭。
说起陈掌柜的老酒馆,从头到尾有不下十几次,说菜做得好,可是上桌的菜,不是花生米,就是牛肉片,再不就是一盘水煮虾,还真没见着什么珍馐佳肴,哪怕是一大盘子红红的大螃蟹?我就不知道,那些个客人的热情从哪来的?寿宴、皇家、朋友聚会,没见什么视觉上的好菜,那三爷不知道在那儿忙的什么劲儿?也没见为菜出点什么幺蛾子?46集下来,能虚着绝对不会实,能凑合绝对不会多做一点,菜品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敷衍?是经费不足?还是偷懒?山东老酒馆,从平层到二楼,台词说了N个遍,好酒、好菜、好人,酒好那只能靠着说了,菜好,那是什么也没看见?拿手的菜是什么?连个交代都没有。人好,顶着编剧编呗,虚了吧唧,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俩厨子,煎炒烹炸就没见摆弄过什么。老蘑菇走了,谁在厨房做菜?炒菜靠嘴,漏洞太大,编剧、导演、包括演员,没有一点感觉吗?实在是不考究,真是不上道儿,我都的怀疑这是著名剧作家的作品?!
绕回头来再说时代背景和城市特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顶天的事儿就是抗日了。46集,只见过几个说是日本的警察,和几个日本浪人。作品虚化了历史背景,看不见百姓的生活拮据民不聊生,倒是老酒馆风雨无阻的开门营业赚大钱,几年间平房换大楼。不管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似乎都有些个问题。一边是老酒馆的红红火火,一边是那五爷渐渐落败,贺义堂几起几落。我们的电视剧,大部分都写的很拘谨,年代和社会背景上的勾连做的很差,历史戏还稍稍的有些个照顾,现代戏的呈现,你几乎不可能确定准确的年代时间。三四十年代的大连,城市是个什么样子?这么长的篇幅,没有丁点的表达。资料显示1909年,大连就有了有轨电车。我们电视剧,再现城市风貌,明显的标识物不应该缺位。现在倒好,一个沙盘感觉镜头,就算是大连的风貌了?整个戏,编剧和导演似乎不愿意跑出影城的那条化过妆的好汉街。这种历史和城市的再现,不知道大连人看了以后是个什么感觉?隐隐的感觉,编导有些个肆意或者说是满不在乎的感觉。
《老酒馆》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场次的戏,收尾做的有些问题,也可以说处理的不过瘾。方先生最后一场中枪倒下,小棉袄英勇就义,金小手被抓以后,贺义堂的几起几落,等等,都是戏到了节骨眼上,收的莫名其妙,几乎都是虚写,火候把握就差那么一点点,这样的处理实在是不过瘾。方先生,最后那场戏,说相声的场子和人都有了,为什么中枪以后把戏切走了?直接到了陈怀海背着方先生走了那么一趟,中间缺了一大段,太不应该了,哪怕是横眉怒视不敢言语,日本鬼子大摇大摆的走了,也比现在这样的处理好。戏能虚写和表达,但是不能都虚着写,尤其是铺垫的很到位的戏,你就不能收场的时候虚起来了。最突出的就是方先生这个人物,和最后一场戏的收尾,铺的好好的,到了最后,戏断了,而且,断的莫名其妙!
再说说,《老酒馆》细节处理。怎么说?真的有些粗糙。陈怀海和弟兄们吃饭,少见吃馒头,全是米饭。米饭不是不能吃,而是北方人就是喜欢吃馒头。谷三妹抱着琴进了好汉街,食客戏谑斗嘴间还能听见琴声阵阵,可是那琴几场戏之后,再就没露面儿,既然后面没有,那你前面交代的那么仔细是什么意思?老蘑菇离开了老酒馆,谁在后面掌勺?不管不问就这么过去了?谷三妹怎么就成了孩子的妈?怎么就成了掌柜的媳妇?缺少节点上的表达。季节的处理,字幕再现年代时间,时间的跳跃,字幕的替代,都很是轻率。陈怀海和谷三妹,去监狱和小棉袄见面,口无遮拦,什么都敢说,而且没有丝毫的防备心。日本鬼子要炸发电厂,前面铺排的挺到位,后面一把钥匙,画了句号?陈怀海去干饭屯给儿子报仇,前因后果铺的太松,必要性不足,手术做了,儿子也好转了,那你还有什么劲儿去寻仇?陈怀海在老林子里,千辛万苦,可油麻子却成了那样?……等等。
看完了《老酒馆》,我有一种糊弄的感觉。我们的电视剧,质量不高,少有名著的魅力,这些都是其中原因。愿我们的影视剧,拒绝粗制乱造,多出好戏。
             
            
            
                        
            
            
            
            
            
            
            
            
            
            
                 
    
    
    
    
    
           
        
阅读《老酒馆》笔记
疫情来了,大人儿小人儿都猫家了。在家里能干什么?一人一个嗜好,一人一个想法,孩子上网课,大人就百花齐放了。我是乱看,什么能吸引我,我就看什么。那天脑子也不知道怎么就拐弯拐到了《老酒馆》。说实话,起初也是冲着陈宝国这位演员去,因为他的作品总不会很离谱。看了几集之后发现还是高满堂的作品,更是不能放下了,于是一集一集的看,多的时候一天看个十来集,没几天46集就看完。实话实说,我真的怀疑这是那谁的作品。因为《老酒馆》这部作品,面上看还行吧?!但是,看仔细了,真的就不是一部严丝合缝少有纰漏的作品。信口开河,说到哪儿算哪吧。
先说陈怀海这个人物。看完之后我思前想后,怎么说这个人物哪?一句话,这个人物没毛病,一点毛病都没有,全剧下来,连个嗜好都没有。太没味儿了,你说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问题?你怎么也得给这个人物的身上加上些色彩吧?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把个掌柜的,捯饬的一点毛病没有?!哪怕是好吃什么?喜欢什么?都可以吧?可是就是没有,太干净了,干净的已经没有人味儿了。导演也是,怎么还不给他设计点什么?人世间那么多的七荤八素,琴棋书画,怎么还不给他染吧上点儿?没有,就是没有。这样一来,这个人就显得没情没趣,一点乐都没有了。照说编剧也是老手了,你说他是疏忽了?还是怎么着?反正是很别扭。
说起陈掌柜的老酒馆,从头到尾有不下十几次,说菜做得好,可是上桌的菜,不是花生米,就是牛肉片,再不就是一盘水煮虾,还真没见着什么珍馐佳肴,哪怕是一大盘子红红的大螃蟹?我就不知道,那些个客人的热情从哪来的?寿宴、皇家、朋友聚会,没见什么视觉上的好菜,那三爷不知道在那儿忙的什么劲儿?也没见为菜出点什么幺蛾子?46集下来,能虚着绝对不会实,能凑合绝对不会多做一点,菜品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敷衍?是经费不足?还是偷懒?山东老酒馆,从平层到二楼,台词说了N个遍,好酒、好菜、好人,酒好那只能靠着说了,菜好,那是什么也没看见?拿手的菜是什么?连个交代都没有。人好,顶着编剧编呗,虚了吧唧,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俩厨子,煎炒烹炸就没见摆弄过什么。老蘑菇走了,谁在厨房做菜?炒菜靠嘴,漏洞太大,编剧、导演、包括演员,没有一点感觉吗?实在是不考究,真是不上道儿,我都的怀疑这是著名剧作家的作品?!
绕回头来再说时代背景和城市特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顶天的事儿就是抗日了。46集,只见过几个说是日本的警察,和几个日本浪人。作品虚化了历史背景,看不见百姓的生活拮据民不聊生,倒是老酒馆风雨无阻的开门营业赚大钱,几年间平房换大楼。不管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似乎都有些个问题。一边是老酒馆的红红火火,一边是那五爷渐渐落败,贺义堂几起几落。我们的电视剧,大部分都写的很拘谨,年代和社会背景上的勾连做的很差,历史戏还稍稍的有些个照顾,现代戏的呈现,你几乎不可能确定准确的年代时间。三四十年代的大连,城市是个什么样子?这么长的篇幅,没有丁点的表达。资料显示1909年,大连就有了有轨电车。我们电视剧,再现城市风貌,明显的标识物不应该缺位。现在倒好,一个沙盘感觉镜头,就算是大连的风貌了?整个戏,编剧和导演似乎不愿意跑出影城的那条化过妆的好汉街。这种历史和城市的再现,不知道大连人看了以后是个什么感觉?隐隐的感觉,编导有些个肆意或者说是满不在乎的感觉。
《老酒馆》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场次的戏,收尾做的有些问题,也可以说处理的不过瘾。方先生最后一场中枪倒下,小棉袄英勇就义,金小手被抓以后,贺义堂的几起几落,等等,都是戏到了节骨眼上,收的莫名其妙,几乎都是虚写,火候把握就差那么一点点,这样的处理实在是不过瘾。方先生,最后那场戏,说相声的场子和人都有了,为什么中枪以后把戏切走了?直接到了陈怀海背着方先生走了那么一趟,中间缺了一大段,太不应该了,哪怕是横眉怒视不敢言语,日本鬼子大摇大摆的走了,也比现在这样的处理好。戏能虚写和表达,但是不能都虚着写,尤其是铺垫的很到位的戏,你就不能收场的时候虚起来了。最突出的就是方先生这个人物,和最后一场戏的收尾,铺的好好的,到了最后,戏断了,而且,断的莫名其妙!
再说说,《老酒馆》细节处理。怎么说?真的有些粗糙。陈怀海和弟兄们吃饭,少见吃馒头,全是米饭。米饭不是不能吃,而是北方人就是喜欢吃馒头。谷三妹抱着琴进了好汉街,食客戏谑斗嘴间还能听见琴声阵阵,可是那琴几场戏之后,再就没露面儿,既然后面没有,那你前面交代的那么仔细是什么意思?老蘑菇离开了老酒馆,谁在后面掌勺?不管不问就这么过去了?谷三妹怎么就成了孩子的妈?怎么就成了掌柜的媳妇?缺少节点上的表达。季节的处理,字幕再现年代时间,时间的跳跃,字幕的替代,都很是轻率。陈怀海和谷三妹,去监狱和小棉袄见面,口无遮拦,什么都敢说,而且没有丝毫的防备心。日本鬼子要炸发电厂,前面铺排的挺到位,后面一把钥匙,画了句号?陈怀海去干饭屯给儿子报仇,前因后果铺的太松,必要性不足,手术做了,儿子也好转了,那你还有什么劲儿去寻仇?陈怀海在老林子里,千辛万苦,可油麻子却成了那样?……等等。
看完了《老酒馆》,我有一种糊弄的感觉。我们的电视剧,质量不高,少有名著的魅力,这些都是其中原因。愿我们的影视剧,拒绝粗制乱造,多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