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段子,新闻借鉴

标签:
偶感杂谈 |
分类: 五哥瞎说 |
真佩服那些手机段子的创作者!尽管他们很可能就是移动公司雇佣的写手。
元宵节晚上央视配楼火起,第二天上午我便收到了好几条相关的段子,比较幸灾乐祸但极易蔓延的有这样两条:
1、上联:除夕夜捧红小沈阳,下联:元宵节火烧大裤衩。横批:央视不差钱。
2、央视大火总结之三句话:痔疮(智窗)没事,大裤衩还在,老二烧没了。
今天再次玩味,突然就又想到那个纯业务问题: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领导者们,太需要向这些幕后英雄学习了。不是说写了文章不署名,而是应该从专业角度冷静地思考一下:段子——为什么盛行?
(说明一下:这里应该但我不想评论段子制作者的动机和散播,同样应该但也不想评论火灾本身火灾原因火灾责任火灾报道等等,只是胡侃一个纯新闻业务问题。)
段子真的和新闻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比如都要与时俱进,都要选取热门话题,都要研究受众心理,都要注意构思角度,都要讲究表现手法……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段子可供新闻工作者借鉴的东西很多。以前面段子为例:两条都抓住了全国乃至全球公众关注的事件,且在第一时间出笼,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表现手法上,第一条套用对联形式巧妙地融入最新最时尚的背景材料,交代清人物、事件、原因……第二条则借用总结形式,简洁、形象、通俗地回答了新闻中的“怎么样”……
几年前我曾脑走偏锋做过一个讲义——《说段子聊思维侃新闻——兼议宣传报道个性化问题》,在一个系统内较大型的新闻写作培训班上兜售我的观点,结果乐翻了台下一帮男男女女,到场监督我的上司也听得花枝乱颤。但是,培训班一结束,领导就找我谈话,委婉地封杀了我的这一创意。
因为,许多例子“太那个了”;因为,我们还是“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因为,“怕学员们只记住了段子,却忽略了主讲内容”……
我辩解,无果。索性又帮助领导加了一个——因为,因为,我刚讲了半天课,他们竟然将我的姓都给改了,直呼我为“段老师”……
是该“马尚风”!
后来的事实似乎也印证了领导的预见英明,因为不少学员在陆陆续续的与我直接间接的联系中,经常还会脱口背诵出我讲过的段子,但很少有人能回忆起我灌输的“新闻”。
可问题的问题是——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