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定慧之路第七章如何修道心念处五遍行观教育 |
分类: 广超法师文集 |
3.心念之头——心念处的五遍行观
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念是我们内心接触境界时的第一念。
心没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据境界来说的,
随着境界出现所引起的第一个念叫某境界的第一念。
在任何境界的第一念就是遍行心所,一共有五个心所,又叫做遍行五。
一定要把它看清楚。
但是,每一个境界现前的那一刹那,当时的第一个念就是五遍行。
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要观心念生灭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五遍行。
为什么?
你们知道参禅有参话头。
话头就是话之头,话之头是什么?
就是心念嘛!
还没有开始说话,要动念之前。
动念之前五遍行已经先动了。
第一念没办法看回自己。
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说,你持续在第二念观察第一念,就是观第一念了。
当你能够掌握心念一直保持观第一念的时候,你才能修观心无常。
如果,你没办法看到五遍行,你不可能说观心无常。
为什么?
烦恼来后才观,那是观法尘非观心了。
所以,你要修心念处,观心无常要观察到起心动念的第一念,就必须把五遍行修好来。
任何人修行停了一段时间后,再想继续观心念,也一样地要先观回五遍行,再度将五遍行观清楚了,才来观心无常。
如果没有办法掌握到第一念的五遍行,他很难观心无常。
放下我见之后,所要清理的烦恼,是欲界贪、嗔和五上分结。
我们的烦恼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种法门都修好。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这样来清理烦恼最快。
更快的就是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来清理烦恼,当烦恼一生起来你就知道,这样清理烦恼最快。
所以说见道以后才懂得修道,
因为见道的人能够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观察及处理烦恼。
当我们在观察心念时,必须越观察越微细。微细到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
所以要训练让你的觉知心跑到你的烦恼的前头。
如果你要完成这一点,就要先训练看到第一念。
那么,这时如何观心?
心念有很多很多种,太多了。
妄想杂念不是所要观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头不是你能知的心。
我们的心分为能知和所知,
所知的念头称为心所,
能知的称为心王,
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和法尘。
所谓观心无常,并不是观法尘无常。
也不是观察想东想西的心无常,
更不是观受苦受乐这个心无常。
如果你观这些心就修错了,这些是粗的观心无常。
观心无常绝对不是心里面有一些念头让你知道,然后你观它无常。
观心无常是什么念想也不要去理会,只观能知的心识在里面跳动,注意!
心识不是念头!这才是观心无常。
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举一个例子。
比方说,你们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般念佛者说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是我的心,
其实(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想)
想是法尘,受也是法尘,
知道想和受的知觉才是应观的心。
当你在念佛号时其实是想佛号,
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只是一个想,是六个想。
六字有六个想,每一个想,都有一念心在知道它。每一个知道想的心,是一念心识。
也就是说,你心中念"南"的时候,
心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意识,
所知道的是南的念头,即法尘。
你念"无"的时候,心知道念"无",
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识。
这一念一念的意识随着法尘生起来。
观心无常不是观法尘,观心不是观法尘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念想,是观那些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念。
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说你在观心无常,其实是观法尘无常而已,这一点要弄得清清楚楚。
参话头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在观心念生灭的时候,你的心就要远离外境,只观自己的意识,观到最后,你的心就会非常微细,最后到无念。
禅宗说一个人参禅参到一定的时候,会桶底脱落。
桶底脱落就是进入一个状态,
心中什么东西也没有了。
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
我们在观心念的时候,也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
心中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明明了了,
一个念头也不动。
从观心念生灭进入无念是慢慢进入的,
然后要有办法保持。
在禅宗里面说:"无心犹隔一重关"。
就是无心还不能解脱。
当你能够做到无心的时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点,要快一点解脱,就是平时必须要保持无心的状态。
修行到这种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观,
就要平时对境修,任何贪、嗔、痴生起来,
心一觉察到就把它丢掉。
因为能观的心已经站在烦恼的前面,烦恼心一动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
这样来克服烦恼是最快的,虽然快,烦恼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
就是说,看你烦恼有多少,而且有时候,你没有面对它,你就不知道。
你如果能做到无心以后,你再也不能躲起来修,
你要去面对境界了。
为什么?
因为你躲起来修,就没有任何让你生起各种烦恼的机会,你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处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