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圆觉经讲记》 |
问 答
问:我记得阿难是跟佛听法二十年,这部经是佛三十五六岁刚刚出道的时候讲的。也就是说阿难没有听到佛这部经,我想知道这部经是由谁来记述的呢?
答:这个问题很好,阿难多闻第一。在释迦牟尼前的迦叶佛、毗婆尸佛、尸弃佛的时候,他都是多闻第一,他的大脑相当于一个同步的留声机,是这样的。他来做佛的侍者,他有条件,他对佛陀说道:
第一,佛陀的福报太大了,十六个大国王,经常请他去宫中讲法,供养特别丰厚。因此阿难提出的条件是,所有的达官贵人,国王巨富给你佛陀的个人供养我不接受,你也不要赏赐给我,你都给别人就好,佛陀答应了。
第二,有些场合,比如说到巨富人家这些地方,有些场合去听会,我不愿意去,你不能勉强我。
第三,凡是我出家前,我没有听过的经你要给我讲一遍。阿难对佛陀所提出的要求,佛陀接受了,所有的经都给他讲了。
问:我想问一下,最后讲到“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前面已经说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为什么知道这两个原因就能发菩提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连接呢?
答:经文第一页说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三个是它本来流露出来的,是它本具。菩提是指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菩提心本来就具备的。当你体会到生命原来都是如来一样,圆觉光明的,你没有事情可做,你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人。
问:这是明白道理以后自发出来的吗?
答:对。所以对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我也经常批判他们,因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就是圆觉,大陀罗门总持光明道,都在这里面。一切本来,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我们刚才讲佛法和宗教最大的区别是,这一切都是你原本就有的。
问:现在很多人说我们要忏悔拜佛,是不是他们的说法在这里是很主观的?
答: 别着急,等我们把后面的问题都讲完了,你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把这些全部讲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但现在还不到时间。现在有很多都是盲修瞎练。但是盲修不等 于不修,瞎练不等于不练,他还是实实在在地修炼。所以说,佛法不坏任何一法,佛法对劣种根性的人也要尊敬他的佛性,要尊敬他的发心,但不一定尊敬他的那种 行为。他的发心是很对的,他就是想向上解脱,包括那些修炼邪法的人,他也是想升,但是福报不够,智慧没开,采用了一种欲升反坠的方法。所以,刚才你问的那 个问题,现在坊间风行的一些修炼方法,他也在修,不过是盲修,他也在练,是瞎练。根本原因在于不知心为法本,心的法本如何被无明障缚。这些一旦明白了,归 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理则顿悟,事则渐除。所以,该礼必须礼,该忏必须忏,这些都有道理,一点都不能够缺。
问:我想问一下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与我们后世的大小乘是一样的吗?这是在佛悟道后四十九天说的法么?
答: 这四十九天说法是天台宗的判教方法,把佛陀的说法分为五时说法,五时八教,五时的华严时,讲的这三个经:《华严经》、《圆觉经》和《梵网菩萨戒经》。然后 阿含时讲了八年,方等时讲了十二年,般若时讲了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时讲了八年,《涅经》讲了一天一夜。在民国年间有几位老先生攻击我们要讲的这三个经是伪 经。因为和佛教的术语相差太远,文字太美了。欧阳竟无等一大批学者、支那内学院的一批先生法师们,也说《楞严经》是伪经,专门写了一部《楞严百伪》。说 《楞严经》这一百个伪处,是后人创造的经,错在哪里。后来就有法师出来写《楞严百伪辩》,批驳认为伪经的一些论点。当时民国年间佛坛是很轰动、很热闹的, 大量的学者和法师们参与到经典的真伪辨别上,《圆觉经》也在其中。但是我个人观点,即使是伪经也伪的太微妙了。
再一个就是佛祖的经典可以由五种人 说,即变化人可说,天人可说,菩萨可说,罗汉可说,佛陀特意当场指定的人可说,这五种人都可以说。即使不是佛陀亲自所说,变化人所说、天人所说或者是菩萨 所说都是可以的。比如说《心经》,舍利子是请法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是法主,不是佛陀。还有比如说《胜夫人 经》,胜是很有地位的在家女信徒,她来讲的。所以我觉得真伪这些无关紧要。
这个问题也就是牵扯到四十九天所说的叫大乘吗?怎么这里就先说了大乘 呢?要知道佛陀去世后三个月,第一次开始结集经典。第一次结集会不会有《圆觉经》呢?我相信是没有的。因为佛经到现在经过二千五百年,经过了七次结集,逐 渐由少加多,现在越来越多,现在日本修的《大正藏》有一百六十八册。
问: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请师父可不可以再讲清楚一些,就是说是自然显发的清净心的,还是发心呢?
答:发心很累,你说发心是不是很累呢?面就是面,你非要把面做成面包是不是很累呢?但是如果面本身就是面包,就不累了。
问:因为这个经是在三个月当中说的,这是对我们常人修行还不到的境界说的,可以理解为先发出了清净心。但是大乘当中又是说我们在修行,所以我就觉得有点混淆。
答:不着急,才第一讲你就能够问出这个问题够可以了。我本来还是很胆怵,不是我讲,而是担心《圆觉经》太难懂了,我担心大家听到最后都瞌睡了。大家还能够跟上来就不错,至少要听三次,基本上就听出来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全程跟下来。
因 为我讲《圆觉经》会引经据典,把《楞严经》、《金刚经》等其他经贯彻进来。所以我这里还是跟大家一样,就是以后千经万论,归一个字“心”。但是这个“心” 的运行模式,不是我们马上能够明白的,大家要知道发菩提心和菩提心本有,是截然两回事。发菩提心是有为法、生灭法、痛苦烦恼之法,而菩提心本有是智慧法和 解脱法。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安住在菩提心中,而不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后是狂热和激情。所以平常心安住在菩提心之中,而不是“发菩提心”。这两者完全一个 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问:感谢师父给我们做开示。我问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平时都说人有大我、小我、中我,我想问师父,是不是有大阅历的时候就能够成为大我呢?如果有大阅历的话,我们是不是不用为衣食住行太发愁,然后我们就能够实现我们所发展的目标?
答:“ 大我、中我和小我”。无论大我、中我和小我,都是有我,有我就有苦,有苦就有求皆苦。无论你想帮助别人、服务社会,还是慈悲,都是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所 以安住在无我当中,在无我之中安住了,自然可以随顺觉性,随顺因缘。“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生死等空华”,在那个状态下虽然要了业,善业也了不可得。有人因 业力而来世间,有人因愿力而来。因业力而来不自由多一点,因愿力而来主动承担多一点,差别就这么简单。但是都得“了”。你不“了”,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 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行善得乐,行恶得苦,这是自然法则,没有谁创造的,没有谁安排,法尔如是,自然法则。所以说佛法他的智慧就是如此平常、普通、正常, 吃饭、喝茶、聊天、走路日用之中,把佛法全部展现给我们了,就是这样的。
奘师妙语
*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我们每个生命本来的觉悟的基础。
*
我们生命的本来如大海水,一滴水就是我们幻化的一期生命,一滴水也离不开大海。我们本来的生命的来处就是清净觉地。
*
当你体验到不二境的时候,马上你所看到的都是净土,所有人都是佛、菩萨。
*
佛法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为烦恼众生之一,佛法平等地救度一切,所以各安其位,各守本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佛法的精神。
*
凡是我们觉得有资格嘲笑别人的时候,你已经被别人嘲笑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别人也在楼上看你。
*
我们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智慧没有生起来——不信,不相信佛陀说的一些是可信的,老相信自己那些谬知邪见的、世知聪辩的、科学论证的、哲学逻辑的,而不相信自己的身心拿来以后的实践与身心俱寂。
*
在你未分别的时候,染与净是同源的,本来就是一体没分别的。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
成佛的根本教法叫“永断无明”。断的方法要“依圆照清净觉相”,断的结果就是“方成佛道”。
*
现实中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自认为别人对我们做法的不认可。
*
一个人一旦明白四大假合五蕴皆空,他已经解脱一半了。如果再能明白六尘缘影不是自心相,就完全解脱了。
*
我们生命本体本来是清净净觉随顺,平等不二,原本光明灿烂,我们任何的信念跟佛陀都是平等的。
*
不是我要作、要修才超越轮回生死,是本来就没有生死轮回。一旦你明白这个,当下就安住其中了,没有任何可以浪费自己的虚妄、虚受轮回的生死。
*
佛法一切本来现成,你只要放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回复不二随顺、身心俱寂那个状态,这样我们原本具足的大神通如来光明藏就能显现,这就是整个《圆觉经》的宗旨和要领。
*
面就是面,你非要把面做成面包是不是很累呢?但是如果面本身就是面包,就不累了。
*
我们要做的是安住在菩提心中,而不是发菩提心。
问:我记得阿难是跟佛听法二十年,这部经是佛三十五六岁刚刚出道的时候讲的。也就是说阿难没有听到佛这部经,我想知道这部经是由谁来记述的呢?
答:这个问题很好,阿难多闻第一。在释迦牟尼前的迦叶佛、毗婆尸佛、尸弃佛的时候,他都是多闻第一,他的大脑相当于一个同步的留声机,是这样的。他来做佛的侍者,他有条件,他对佛陀说道:
第一,佛陀的福报太大了,十六个大国王,经常请他去宫中讲法,供养特别丰厚。因此阿难提出的条件是,所有的达官贵人,国王巨富给你佛陀的个人供养我不接受,你也不要赏赐给我,你都给别人就好,佛陀答应了。
第二,有些场合,比如说到巨富人家这些地方,有些场合去听会,我不愿意去,你不能勉强我。
第三,凡是我出家前,我没有听过的经你要给我讲一遍。阿难对佛陀所提出的要求,佛陀接受了,所有的经都给他讲了。
问:我想问一下,最后讲到“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前面已经说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为什么知道这两个原因就能发菩提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连接呢?
答:经文第一页说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三个是它本来流露出来的,是它本具。菩提是指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菩提心本来就具备的。当你体会到生命原来都是如来一样,圆觉光明的,你没有事情可做,你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人。
问:这是明白道理以后自发出来的吗?
答:对。所以对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我也经常批判他们,因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就是圆觉,大陀罗门总持光明道,都在这里面。一切本来,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我们刚才讲佛法和宗教最大的区别是,这一切都是你原本就有的。
问:现在很多人说我们要忏悔拜佛,是不是他们的说法在这里是很主观的?
答: 别着急,等我们把后面的问题都讲完了,你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把这些全部讲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但现在还不到时间。现在有很多都是盲修瞎练。但是盲修不等 于不修,瞎练不等于不练,他还是实实在在地修炼。所以说,佛法不坏任何一法,佛法对劣种根性的人也要尊敬他的佛性,要尊敬他的发心,但不一定尊敬他的那种 行为。他的发心是很对的,他就是想向上解脱,包括那些修炼邪法的人,他也是想升,但是福报不够,智慧没开,采用了一种欲升反坠的方法。所以,刚才你问的那 个问题,现在坊间风行的一些修炼方法,他也在修,不过是盲修,他也在练,是瞎练。根本原因在于不知心为法本,心的法本如何被无明障缚。这些一旦明白了,归 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理则顿悟,事则渐除。所以,该礼必须礼,该忏必须忏,这些都有道理,一点都不能够缺。
问:我想问一下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与我们后世的大小乘是一样的吗?这是在佛悟道后四十九天说的法么?
答: 这四十九天说法是天台宗的判教方法,把佛陀的说法分为五时说法,五时八教,五时的华严时,讲的这三个经:《华严经》、《圆觉经》和《梵网菩萨戒经》。然后 阿含时讲了八年,方等时讲了十二年,般若时讲了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时讲了八年,《涅经》讲了一天一夜。在民国年间有几位老先生攻击我们要讲的这三个经是伪 经。因为和佛教的术语相差太远,文字太美了。欧阳竟无等一大批学者、支那内学院的一批先生法师们,也说《楞严经》是伪经,专门写了一部《楞严百伪》。说 《楞严经》这一百个伪处,是后人创造的经,错在哪里。后来就有法师出来写《楞严百伪辩》,批驳认为伪经的一些论点。当时民国年间佛坛是很轰动、很热闹的, 大量的学者和法师们参与到经典的真伪辨别上,《圆觉经》也在其中。但是我个人观点,即使是伪经也伪的太微妙了。
再一个就是佛祖的经典可以由五种人 说,即变化人可说,天人可说,菩萨可说,罗汉可说,佛陀特意当场指定的人可说,这五种人都可以说。即使不是佛陀亲自所说,变化人所说、天人所说或者是菩萨 所说都是可以的。比如说《心经》,舍利子是请法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是法主,不是佛陀。还有比如说《胜夫人 经》,胜是很有地位的在家女信徒,她来讲的。所以我觉得真伪这些无关紧要。
这个问题也就是牵扯到四十九天所说的叫大乘吗?怎么这里就先说了大乘 呢?要知道佛陀去世后三个月,第一次开始结集经典。第一次结集会不会有《圆觉经》呢?我相信是没有的。因为佛经到现在经过二千五百年,经过了七次结集,逐 渐由少加多,现在越来越多,现在日本修的《大正藏》有一百六十八册。
问: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请师父可不可以再讲清楚一些,就是说是自然显发的清净心的,还是发心呢?
答:发心很累,你说发心是不是很累呢?面就是面,你非要把面做成面包是不是很累呢?但是如果面本身就是面包,就不累了。
问:因为这个经是在三个月当中说的,这是对我们常人修行还不到的境界说的,可以理解为先发出了清净心。但是大乘当中又是说我们在修行,所以我就觉得有点混淆。
答:不着急,才第一讲你就能够问出这个问题够可以了。我本来还是很胆怵,不是我讲,而是担心《圆觉经》太难懂了,我担心大家听到最后都瞌睡了。大家还能够跟上来就不错,至少要听三次,基本上就听出来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全程跟下来。
因 为我讲《圆觉经》会引经据典,把《楞严经》、《金刚经》等其他经贯彻进来。所以我这里还是跟大家一样,就是以后千经万论,归一个字“心”。但是这个“心” 的运行模式,不是我们马上能够明白的,大家要知道发菩提心和菩提心本有,是截然两回事。发菩提心是有为法、生灭法、痛苦烦恼之法,而菩提心本有是智慧法和 解脱法。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安住在菩提心中,而不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后是狂热和激情。所以平常心安住在菩提心之中,而不是“发菩提心”。这两者完全一个 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问:感谢师父给我们做开示。我问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平时都说人有大我、小我、中我,我想问师父,是不是有大阅历的时候就能够成为大我呢?如果有大阅历的话,我们是不是不用为衣食住行太发愁,然后我们就能够实现我们所发展的目标?
答:“ 大我、中我和小我”。无论大我、中我和小我,都是有我,有我就有苦,有苦就有求皆苦。无论你想帮助别人、服务社会,还是慈悲,都是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所 以安住在无我当中,在无我之中安住了,自然可以随顺觉性,随顺因缘。“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生死等空华”,在那个状态下虽然要了业,善业也了不可得。有人因 业力而来世间,有人因愿力而来。因业力而来不自由多一点,因愿力而来主动承担多一点,差别就这么简单。但是都得“了”。你不“了”,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 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行善得乐,行恶得苦,这是自然法则,没有谁创造的,没有谁安排,法尔如是,自然法则。所以说佛法他的智慧就是如此平常、普通、正常, 吃饭、喝茶、聊天、走路日用之中,把佛法全部展现给我们了,就是这样的。
奘师妙语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