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才管理 |
语言交流的误区:死线抽象
兆祺-
“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全是因为彼此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死线抽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死线抽象,是指语言的运用者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忽视各种人群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把语言表达固守在某一类型、层次或水平线上,从而产生语言失当和不对称。
一般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日记之所以不得要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只会在较低的抽象层面上使用语言;一些哲学著作之所以难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哲学语言是高度抽象的,常常在很高的抽象阶梯上居高不下。
“死线抽象”使语言缺少变化,僵硬呆板乏味,影响了人际之间的平衡交流与效果。
普通语义学认为,有效的语言传播应当沿着抽象阶梯有上有下,不应死死钉在某一级上,不能总是使用同一种不变的语言格式和风格,应当区分表达的对象,富于变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纠正语言交流过程中“死线抽象”的基本对策:
1、平行搭配。是指说话要分清对象,即如俗话所说:“到哪个坡唱哪个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里仅指方式,而非指圆滑)”;对文人说话要学会修饰、高雅;对体力劳动者说话要学会通俗、生动;对长者、上司等说话要更多地注重礼貌;对朋友说话则不必过于客套……
2、高位下倾。是指专业知识较丰富的人士,应当了解、熟悉和理解大众化的语言,善于将自己深奥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深入浅出”、“大众化”。
3、低位高攀。是指文化程度较低者,既要自信,又要努力学习各种基本的知识,并且力求理解消化,这样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终究能很方便地跟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士平行对话,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
4、异质互补。是指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能总是固守在自己熟悉的专业角度说话,既不能一味地对非本专业人士说一些别人听不明白的专业术语。同样的意思、相近的含义,尽可能转换为相互都能理解的共同符号。这就要求各自多熟悉对方的语言符号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