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黄河峡谷古商道——2005年十一徒步黄河峡谷、塞上古城、大漠草原之二

标签:
黄河峡谷古商道 |
分类: 2005年的游记 |
2005年十一徒步黄河峡谷、塞上古城、大漠草原之二:暴走黄河峡谷古商道
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之魂吗?……
有车即有路,这条路一定可以通向从吴堡到佳县的公路,这样我们就可以不走类似昨天所走的傍山险道,而从公路迂回走向孟门镇的黄河对面的渡口-横沟。当我把我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了老树,想听听他的想法,老树也沉思了片刻,认为还是沿黄河边走好,也作好万一不行再回头走公路的打算。
我们这次特意选择沿黄河岸边的山脚边边走,毕竟这样比从山坡上走要安全得多。大家排成一列纵队缓缓前进。
手上的登山杖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值:从宽不盈尺的沙泥地经过时要用它探路,在一块块巨石阵里穿行时要用它来支撑我们的平衡。
沿黄河岸边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片片的枣树林,红红的枣子挂在枝头上,煞是好看。
在一片河滩上长着低垂的向日葵,周围没有人迹。
今天走的小路明显没有昨天的艰险。
道路虽然也是崎岖狭窄,但是与昨天不同的是我们始终走在黄河与山坡的分界线上。 有时道路就在山崖边擦过。
河水宽阔。我们站在陕北的山坡上,对岸是连绵的吕梁山脉。那是山西的地界。放眼望去,满目苍凉。
这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黄河大峡谷两岸的条条沟壑和来自高原上的上百条河流,如同一条条黄龙扑向黄河,掀起层层黄浪。正所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被黄土染了的黄河水,喧嚣着撞向石壁,向南奔腾咆哮而去。
天地如此安静,黄河峡谷用它的辽阔、壮美、纯朴和沧桑呼唤着我们心灵深处的中华民族之魂。
也许我只是一位来去匆匆的过客,而当我们面对这峡谷的时候,我不能不放开心灵,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向着一川宁静的山水,去让自己的心灵深深感悟,让我的精神上与这山、这水构成一个深挚而默契的心灵的往返。我不得不沉思我们的生命与大自然之间原本朴素亲密的关系。我们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今天能有幸走进这峡谷,深深的感受到,这是我们是洗濯身心、升华灵魂,疏渝尘埃的场所。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片圣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让黄天厚土永远记住我们的欢笑,让我们手中的相机将我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涛涛的黄河岸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时间可以抹煞我们的脚印,但是却永远不能抹煞我们心灵中的记忆。
黄河边的陡壁并非都是坚硬的石头岩层,有的地方明显看见夹有一层一层的像煤层一样的泥土,风化得像酥油餠一样,呈黒色。我当时正在翻过一个大石头时,听到后面发出了一阵轰隆声,回头望去,原来是一片岩石从泥土层上面塌了下来,离老树他们站的位置还不到5米远,我们唏嘘了好一阵。
前方终于出现了一个山村,查地图知道是“李家沟”。
看见一群人从没有路的黄河峡谷那边走过来,李家沟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站在山坡上看我们,像过年一样。我特意问了几位年龄大的老汉:你们看见过有我们这样的人从吴堡沿黄河走来过吗?他们都肯定的说没有见过。这就更进一步证明我们是徒步这一段黄河峡谷的第一军。
当我们从村子里面经过的时候,引起村民的好奇。
从李家沟到渡口就不远了,热情的老乡唤来了渡船的船工,渡船每人2元。于是我们就从陕西踏上了山西的土地,而且下了船就到了山西柳林县的孟门镇。
我们在镇上找了一个餐馆吃了中饭,然后就出发前往南山寺游览。
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柳林县北部黄河岸边孟门镇南山。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曾为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该寺为群体建筑,座北向南,有山门、观音殿、圣境殿、古佛殿、普慧院、灵泉别院、友云亭、祖师堂等殿宇,均建造恢宏,金碧辉煌,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该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寺居孟门镇,是一历史悠久之古地。
寺址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设险据胜,乃一方之大观。该寺建筑年代久远,自然风光优美,景致甚多。
从南山寺下来后,我们按计划继续沿黄河东岸前行。沿路上看到满地的红枣任车辆碾压。
有几辆小车在我们前面停下,下来一大群着摄影背心,手拿“长枪短炮”的人,对着我们一阵狂扫。原来他们是兰州的一个西北民俗观光团的摄影人员,他们的领队十分钦佩我们的活动,留下了网址后我们继续前进。
从孟门镇到碛口镇沿黄河的小路大约有15公里,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古商道”。
原来碛口是水陆运输的中转站,经水运输送到这里的物资,要都靠岸卸货改走旱路转运到目的地,一条重要商道是沿黄河一路南下的古商道,经柳林县孟门镇到达晋陕交通要冲军渡,再由军渡转运到晋中、晋南各地。
古商道被一道道沟壑阻断了前行的道路,商人便集资修桥跨越沟壑以利通行,从李家山到小垣则不过五、六华里的长度就建有六座石拱桥。几乎每一座石拱桥的桥头,都可以找到摩崖石刻或石碑,记载着当年修桥的情况与捐款明细。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这座石拱桥现在已经被山洪冲垮了,但是桥边上立的石碑还在。
古商道它们大多修筑于高出黄河水面十余米的陡坡上,随着地势的变化而上下起伏,随着保存状态的好坏而在我们面前时隐时现。
古商道大多以石块铺路,有些段落则直接开凿于岩石之上,当年辛劳的工匠们不仅将岩石凿平凿宽,还在陡峭处凿出台阶以方便行走,平面与立面上人工开凿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保存完好的古商道,宽度约在两米间,正好容纳两匹骡马错道,而大部分道路如今只残存一人的宽度甚至踪影全无。
当西边的太阳慢慢隐进天际下面去的时候,我们终于按计划走进了黄河边的一座山窝里面的“李家山”村。这样,我们就将路上耽误的半天时间赶了回来。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原创]十一徒步黄河峡谷、塞上古城、大漠草原游
之一:我们是徒步穿越黄河峡谷第一军
之二:暴走黄河峡谷古商道
之三:我们来到了碛口
之四:毛主席东渡黄河的渡口
之五:我们在大漠深处的统万古城
之六:从大漠深处到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