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一图(601—700)

(2022-12-28 18:03:17)
标签:

每日一图

分类: 2018—2024年的游记
每日一图 601:嵖岈山
摄于2022年9月21日嵖岈山。嵖岈山位于河南省遂平县西部25公里处嵖岈山镇,山体系伏牛山东缘余脉,景区位于山脉的东端,山顶最高海拔仅786米。风景区内山势嵯峨,怪石林立,与大悟装八寨的地质类似而面积更大一些,其中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砥足而立,还有琵琶湖、百花湖等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奇特秀丽的风光画卷 ,5A级风景区,《西游记》外景拍摄地。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2: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摄于2022年9月21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旧址位于嵖岈山镇上,是一处单独院墙围起来的院落,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全世界第二个人民公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人民公社旧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对外开放,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博物馆。现存有公社大楼、大礼堂、食堂,还有两个展厅,主要展出公社时期的实物、图片等。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3:北舞渡镇
摄于2022年9月22日北舞渡镇。北舞渡镇位于河南舞阳县北部,沙河南崖的沙灰河交汇处。镇区北靠沙河,西有灰河,南有泥河,三河环抱,明清时代为水陆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素有"水旱码头"、"小汉口"、"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是豫中货物集散地"中州名镇"。作为舞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700多年。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4:北舞渡镇胡辣汤
摄于2022年9月22日北舞渡镇。北舞渡镇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北25公里的沙河南岸,古称定陵,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北舞渡名优小吃甚多,如胡辣汤、卷子馍、罐装素馅水饺、羊肉烧麦、油酥火烧、糯米元霄等远近闻名,其中胡辣汤要算北舞渡最有名的名吃之一了。北舞渡的胡辣汤以牛肉为主,炖肉糊辣汤肉烂汤鲜,香辣绵口,回味无穷,是30几种中草药加上炖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制的,与逍遥镇并列河南胡辣汤之冠。其中北舞渡的胡辣汤又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为代表。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5:临沣寨
摄于2022年9月22日临沣寨。临沣寨位于河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古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60年的历史。临沣寨为一古村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时期古民居、宗祠、关帝庙融为一体,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成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6:中原大佛
摄于2022年9月22日中原大佛。中原大佛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赵村乡上汤佛泉寺,距离鲁山县城西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大佛总高208米,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2002年动工,历时五年耗资2.8亿人民币,2007年建造竣工。佛像庄严祥和,气势宏大,巍巍屹立中州,几公里以外清晰可见。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7:墨子故里
摄于2022年9月22日墨子故里。墨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是包含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思想体系,对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墨子故里自古以来就有争议,墨子的籍贯有河南省鲁山县和山东省滕州市之争。其实墨子是鲁山人还是滕州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他"兼爱"、"非攻"的思想发扬光大,让仁爱融入人心,让和平地久天长。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8:墨子古街
摄于2022年9月23日墨子古街。墨子古街位于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是一处由某投资集团投资2.6亿打造的以墨子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型人造景区。是以墨子传说、农耕化、市井文化、庙会文化、餐饮文化为一园,营造房中有院、院中有街、街中有景、景中有戏的集市盛况。但是我看到的是整个景区门可罗雀,里面冷冷清清,虽然有口罩影响,实则如此的人造“景区”还是勉为其难。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09:秋天的伏牛山
摄于2022年9月23日伏牛山中。从墨子古街的鲁山县尧山前往洛阳市途中,经过的是伏牛山中的省道S243。秋日的八百里伏牛山,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一路平整的山区公路伴随醉人的秋色,如同穿行在美丽的生态画廊。建设者在公路边修建了若干“观景台”,在这里闲看漫山的黄叶恣意绽放,湛蓝的天幕下,远山近谷呈现出多彩的绚丽秋景。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0:龙门石窟
摄于2022年9月23日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 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1:洛邑古城夜景
摄于2022年9月23日洛邑古城。洛邑古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景区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是集游、玩、吃、住、购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观光区。总规划面积1360亩,目前首期建设面积280亩。整个园区一步一景,以夜景著名,人文气息浓厚,古城内穿唐装者比比皆是。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2:洛阳水席
摄于2022年9月23日洛邑古城。洛阳有三绝:龙门石窟、洛阳牡丹、洛阳水席。洛阳水席起源于唐朝,经过千年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洛阳一绝了。一是因其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二是上一道撤一道,如流水一般,故称之为水席,其味道以酸鲜为主。洛阳水席其中著名的菜有焦炸丸子、连汤肉片、牡丹烩菜等。当晚,我们在古城里就品尝了其中两样,权当“到此一尝”吧。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3:洛阳博物馆
摄于2022年9月24日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居古都洛阳市中心繁华地段,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 。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4:白马寺
摄于2022年9月24日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后改称白马寺。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布局规整,风格古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5:小浪底
摄于2022年9月24日小浪底中州国际饭店停车场。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照片为我们在大坝下游大桥上看黄河河道和在饭店停车场看大坝的情景。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6:小浪底桐树岭
摄于2022年9月25日梧桐岭。桐树岭村位于河南济源市西南30公里,洛阳市以北40公里,隔黄河对岸是孟津的小浪底村,黄河小浪底水库就位于的桐树岭村,它1992年开工,2001年竣工,2009年验收。水库呈东西带状,长约130公里,库水面积272平方公里,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属峡谷河道型水库。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可以尽情领略黄河母亲河的风采。小浪底水库内有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近可观曲折蜿蜒的河湾自然景观,远可欣赏烟色浩淼的湖面风光。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7:风电场
摄于2022年9月25日大峪镇S245省道小横岭上。大峪镇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南部,黄河北岸小浪底水利工程腹地。小横岭风电场地貌是丘陵,场内海拔高度在330m~580m之间,整个场区起伏不大,这里对外交通较为便利。风电场安装了16台单机容量3.3MW的风力发电机组,装机总规模为52MW,2022年6月已经全部建成发电。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8:老兵工酒店     
摄于2022年9月25日老兵工酒店。老兵工酒店位于济源市思礼镇郑坪村S237省道旁,这里原来是太行山的一个山谷,一条小河从谷底流过。山谷里遗留了一座“三线建设”时废弃的兵工厂,办公区、厂区、生活区一字沿小河排开。现在的外观还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鲜明特色和历史沧桑感,装修后的现在则融合了历史与现代、工业与艺术的特色。这里的每一栋历史的建筑,一座小河上的桥,一堵弹药箱墙,一组齿轮仪标识,都让你回到过去火红年代,向你讲诉一段三线工厂的故事,传递了一种怀旧的情怀。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19:太行山九里沟
摄于2022年9月25日太行山。这里是太行山的九里沟,翻过这座山那边就是山西的晋城的蟒河游览区地界了。太行山是中国地势二级阶梯分界线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太行山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左右,以雄伟、壮观、幽邃、奇特、秀丽、险峻取胜。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0:野炊
摄于2022年9月25日寨豁乡。寨豁乡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北部的太行山区太行山区,我们当天准备前往山西的晋城,由于S237省道上的山西疫情检查站不让有洛阳行程码的人员通行,被劝返,晚上只得在S237省道旁的寨豁乡休息。太行山山区里面的寨豁乡没有宾馆和餐馆,好在我们自带了露营装备和野餐装备,在路边一块场地上野餐和露营,煎几个鸡蛋,喝小卖部买来的啤酒还是蛮惬意的。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1:寨豁风光
摄于2022年9月26日寨豁乡。我们沿一条“最美乡村公路”往太行山里面走,村级公路穿山越岭,曲折蜿蜒,远看青山隐隐,近看林木苍翠。道路两旁五颜六色的菊花铮然怒放、从石缝中钻出的青草生机盎然、悦耳的鸟声和树木在秋风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花墙掩映在黄色的柿子树后面,满目的绿色植被映入眼帘。当地一直注重发展特色山村旅游,通过特色种植、养殖带动观光、采摘活动,推动全村经济的发展。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2:青天河
摄于2022年9月26日青天河。青天河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与山西东南部的晋城市泽州县交界的柳树口镇境内。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由天井关、大泉湖、三姑泉、观音峡、佛耳峡、靳家岭、月山寺等七大游览区组成。主要是乘船游览一川碧水之灵秀,幽谷深峡之奇观的大泉湖。对于我们这些看惯了千湖大江的武汉人而言,这些都是小儿科了,于是我们也就点到即止,打卡而已。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3:月山寺
摄于2022年9月26日月山寺。月山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境内,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是有近千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古寺"。月山寺鼎盛时期有僧侣五百、房舍千余间,经版、经书收藏甚多,尤其藏经阁中收录的佛经最为完整。月山寺建在山上,寺区仙山琼阁,胜迹荟萃,景致奇异,有著名的七小景、八大景、五大奇观等,可惜我望山生畏,不胜腿力,没有攀登而罢了。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4:千丈崖与“龙门出水”
摄于2019年5月2日千丈崖。千丈崖位于湘鄂交界大山之中的金河村。清道光7年(1827年)的一场巨大地震及三日三夜的泥石流,使逶迤雄伟的铜峰岭在此地震中间截为两段,地震的威力成就了一条峡谷,峡谷中形成了凤岗岭宽400米、高550米的一无毛绝壁,直上直下光滑得没有一级阶坎,人称“千丈崖”。在千丈崖上,一洞中开,湖北境内的地下水汇集后潜行20公里进入湖南,滚滚巨流以每秒2立方米的流量喷射出洞,飞流直下,形成几十米高的瀑布,状似龙腾,声如雷吼,气势壮观,形成“龙门出水”飞瀑奇观。“龙门出水”处有二大洞泉,北为鲤鱼泉,南为白竹泉。鲤鱼泉即“龙门出水”主体。洞口高70米、宽26米,海拔800米,像一座城门,四周山色苍翠,怪石嶙峋,古藤壁悬。1985年,当地人利用这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191米高的落差兴建引水式无调节水电站——金家河电站。这是还是一处完全原始的自然生态景观。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5:山河园
摄于2019年5月2日山河园。山河园位于湖南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2013年退役军人王新法退休后,不远千里来到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帮助乡亲们“拔穷根”,全心全意、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倒在这片土地上。1931年秋贺龙指挥的红四军第一师在贺家台保卫战中68名红军烈士舍身跳崖牺牲,王新法带领村民在剪刀峡下收集整理烈士遗骸,又在六塔山上修建山河圆墓园,安葬在当地牺牲的68名英烈。我们来到这里,入口的高坎上横了一块巨石,上面凿刻着“祖国不会忘记”6 个红色大字,以此为基座,书页状的石碑上,“山河圆”3个字格外醒目。除少数英烈留有姓名,绝大部分都“无名”。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6:冰臼群
摄于2016年11月19日簰形地,簰形地位于罗田河铺镇。从罗田天堂湖沿306县道大约30公里到达河铺镇,在一个叫牌形地村的地方的公路旁边的巴水河的源头河道里面,有一片古冰川遗迹,专家论证为中国第四大冰臼群。在不到一公里的河床上,能看到大大小小、叠叠垒垒、奇石怪异、石锅非锅、石灶非灶的奇岩怪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这就是冰臼。冰臼是亿万年古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物质,沿冰川裂隙对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7:灵通寺
摄于2016年11月19日灵通寺。灵通寺位于河南罗山县彭新镇东部山区里,这里与湖北的红安毗邻。灵通寺就在两省交界的大山里面,是在一条山脊上小道旁边的山谷下面,人迹罕至。灵通寺建于南北朝,是豫南建寺最早的寺院,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因为寺院紧靠龙池潭水,很多人也称之为龙池寺。这里茂林修竹,青松古柏、石碑、石刻古迹随处可见。寺前有两排水杉,寺内的建筑破旧不堪,已经成了危房,只有一老僧长住在此,白天独敲晨钟暮鼓,夜晚孤守青灯古佛。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8:台儿庄车站旧址
摄于2011年4月8日台儿庄。台儿庄车站位于台儿庄老火车北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投资四十万两白银,为运煤而修建的台枣铁路线。1938年台儿庄大战时,火车北站为中国军队运输后勤物资的主要装卸站,所以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由于战事惨烈,车站及附属设施夷为平地。台儿庄大战时火车站争夺异常激烈,攻守几易,中国守军坚守不退,英勇抗击,多次杀退进犯之敌,站内外尸横遍野,血染沃土。1993年为了纪念台儿庄大战这个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壮举,按照当年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原址上修复了车站楼房。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29:台儿庄大捷纪念馆
摄于2011年4月8日台儿庄大捷纪念馆。台儿庄大捷纪念馆位于枣庄市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城西南郊,与火车站隔河相望。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0:杜甫草堂
摄于2014年9月7日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1:成都文殊院茶馆
摄于2014年9月7日成都文殊院茶馆。成都文殊院茶馆位于成都青羊区文殊院内。“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殊院茶馆品茶,手捧茶船、茶碗、茶盖,耳听民间艺人的弹唱,尽情领略川西风情。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2:成都小吃
摄于2014年9月7日成都街头。成都是天府之国,来到成都不仅会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成都的美食也是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的原因之一。成都传统名小吃特别多,它们很多都是从清代流传至今。这些名小吃,多半是早年由小商小贩肩挑手提,沿街摆摊设铺经营起家的,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它们凭借着麻辣鲜香的特点,甜咸适中的特色,使成都誉为美食之乡。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3:成都街道
摄于2014年9月7日成都街头。成都位于川西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名城。它是一座已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成都更是一座你来了就不想走了的城市。成都不仅有美食,还有很多美景,是公认的最适合生活居住的地方。歌手赵雷的一首民谣《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唱红了大江南北。老式街道,四合院院落,红檐青瓦……当游人走在街道上,一种久违的老城区慢生活出现在眼前。让人流连忘返。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4:文殊院
摄于2014年9月7日文殊院。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一环路以内,是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四川成都市佛教协会驻地。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文殊院占地面积82亩,殿堂房舍190余间,历800余年与世并存。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5:成都火锅
摄于2014年9月7日成都火锅店。成都是美食之乡,一提到成都大家都想到香喷喷的就是火锅了。成都的火锅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虽然有千百种,但是以麻,辣,鲜,香著称。在火力作用下,火锅中的汤卤处于滚沸状态,大家边烫边食,热与味完全结合,"一热当百鲜",加之汤卤调制十分讲究,会产生十分诱人的鲜香味。再加上选用上乘的调料,新鲜的菜品和味碟,真是鲜上加鲜,鲜香味美,回味无穷。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6:凤凰古镇
摄于2015年2月21日凤凰古镇。凤凰古镇位于陕西商洛市柞水县东南部的秦岭大山深处,距柞水县城45公里。凤凰镇始建于唐,元代称河乡都,明代称社川里、清改名为凤凰嘴,后来更名为凤凰镇,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凤凰镇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是闻名的商贸古集镇,镇上古建筑大体沿袭徽派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主、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依然保留着许多老作坊和老手艺,如造纸坊、铁匠铺、丝织店等,当地人的生活中还依稀保留着古老时光的痕迹。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7:陇东小镇赶集
摄于2015年2月23日孟坝镇。孟坝镇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北部,看到镇上街道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大街上的路边一溜烟摆着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地方小吃和水果点心。一年劳作后的周边农民和在外打工回家的人们,难得有一段空闲的时间,他(她)们在和煦的阳光下悠闲的赶集逛街。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8:烧火炕
摄于2015年2月23日甘肃庆阳农村普通农户家。陇东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的西缘,海拔大约在1000米左右,每年从十一开始直至第二年五一期间,晚上气温都很低,所以夜间睡觉必须烧炕。当地房间内的火炕的炕口一般在墙壁外边,每天晚饭时分点火烧炕,先用干碎草木屑点燃,再撒上少许煤粉,最后压上若干秸秆之类干柴,调整好风门,让其慢慢焖烧,则整个晚上炕就是热的了。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39:窑洞内部
摄于2015年2月23日陇东窑洞。甘肃庆阳孟坝镇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西缘,是一块干旱贫瘠的贫困地区,窑洞一直是当地老百姓传统的住家建筑形式。而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家都搬进源上的砖瓦房,但是还是有少数人家还是住在原来的窑洞里。我们参观了其中一家的窑洞,2.5米宽、3米高、7米深的窑洞采光不好,墙上一碰就掉黄土灰,由于没有窗户通风,总觉得不习惯。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0:废弃的窑洞
摄于2015年2月23日陇东农村。原来当地的农村到处都建有窑洞,随着大多数人家搬进建在塬上的新砖瓦房,原来住的窑洞就废弃不用了。由于长期没有人的打理,废弃的窑洞外面长满了荒草,窑洞在大自然风化瓦解下也很快就破坏和坍塌了。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1:黄土高原的偏远山村
摄于2015年2月23日陇东黄土高原偏远农村。我开车沿一条乡间的土路往远处走,坑坑洼洼的土路估计在下雨的时候会泥泞不堪。由于黄土高原的土地干旱贫瘠,水土流失十分剧烈,这里的地貌尽是沟壑纵深、山谷众多、黄土高原地区最终形成了千沟万壑的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是这里的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这里的沟峁塬看上去是一片黄秃秃的景象。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2:贫瘠的黄土高坡
摄于2015年2月23日陇东农村。据了解因为这里不可能修建水库沟渠之类的水利设施,为了改造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当年在农业学大寨的召唤下,围绕着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地形,只能修建“大寨田”式的梯田,做好水土保持,尽可能提高农业产量。正因为有了这些梯田,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黄土高坡地还能够贡献出它的收成,养活一方乡亲。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3:地坑式窑洞
摄于2015年2月24日陇东农村。甘肃庆阳孟坝镇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西缘,当地群众耕作是在塬面的平地和梯田。由于黄土高原土层厚达百米,这就为当地群众开挖窑洞提供了自然条件。所以这里依然保存着不少地坑式窑洞,就是在平地上挖一个长宽各数十米,深约六米以上的方形大坑。然后在坑底的四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4:草地上“胜利曙光”红军雕像
摄于2018年7月25日四川若尔盖县班佑乡。若尔盖大草原位于四川、甘肃、青海等三省的交界处,是我国的三大湿地之一。1935年8月28日,三军主力走出草地到达阿西牙弄一带休整,彭德怀命令三军11团政委王平率一个营的兵力,带着刚刚凑集到的粮食返回草地,接应滞留在班佑热曲河那边的红军战士。王平率队走到热曲河边,用望远镜观察,见对岸至少有七八百人,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过河后才发现,他们都牺牲了。这是长征过草地时有史料记载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这座名为“胜利曙光”的纪念碑向大家再现了红军过草地的艰苦。让我们向红军致敬!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5:七根火柴雕像
摄于2018年7月25日四川若尔盖县班佑乡。七根火柴雕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我们后来人都耳熟能详的红军过草地的故事。它其实就是红军长征路上发生的一件件小事的缩影,就是那种“牺牲自己、点亮他人”的最朴实的精神。一名英雄、一段故事,经过八十多年流传下来,至今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6:今日草地
摄于2018年7月25日松潘草原。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当年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川西北若尔盖泥质沼泽高原湿地,这里地势低洼,叉河横生,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如今过了近百年,高原湿地渐变为高原草原,大片的沼泽也不多见了。如今的松潘草原,已经被开发成一处旅游景点,绿色的草地、白色的雪山和云朵,马匹和毡房错落排列,好似一幅绝美的画卷。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7:松潘古城门
摄于2018年7月26日松潘古城延薰门。松潘古城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海拔2850米。松潘古称松州,古城是松潘县城的一部分,古城墙始建千明朝,当时所用的青砖块砖重30公斤,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城墙高10米、宽30米、因此城墙异常坚固,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古城现存有觐阳门、延熏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等七道城门,其中南门即延熏门外及瓮城保存最为完整,照片上为古城南门及瓮城。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8:松潘古松桥
摄于2018年7月26日松潘古城内的古松桥。松潘城内湍急而清澈的岷江河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向西流去,小桥流水,景观独特,河两岸人家依河岸面上架起竹楼古意盎然,使得整个松潘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古松桥位于松州古城中部偏南,横跨于岷江河上,是连接南街和中街的交通要道,这里北望镇羌门城楼,南看延薰门,是连接县城南北两端的重要桥梁。古松桥建于民国初年,1986年再次重建。修葺之后的古松桥,下为石拱,桥上建亭,造型上采用翘角,木碉龙门等古建筑形式,飞檐重叠,翘角凌空,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使人凭添“边陲古镇”之感。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49:松潘古街人物雕塑
摄于2018年7月26日松潘古城内,古时候称松州,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历代军事重镇和汉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集散地,有“川西门户”之称。松潘既是川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塞,也是历史悠久的茶马户市的重要驿站,这里生活着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走在街道上放眼望去,总是能够看到身穿藏袍的藏族、身着羌服的羌族、头戴白帽的回族,他们纯朴善良和谐相处。古城内有众多铜雕群像,大多是反映民族和睦团结的场景。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0:广场锅庄
摄于2018年7月26日傍晚的松潘古城内广场。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不仅见证了一段汉藏和亲的历史佳话,还以她惊人的包容性,容纳了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的人在这里生活,孕育出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文化。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的表现。圈子中央是两位领舞者,其他人都围成为一个大圈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每日一图 651:新路海
摄于2009年7月31日新路海。新路海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的雀儿山下,川藏公路侧,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蚀湖。这里海拔4000多米,藏语是叫玉龙拉措,也是藏区最美的圣湖之一。新路海及周围生态原始、完整,晶莹的大型冰川从海拔五千米的雪山直泻湖滨草原,极为壮观。湖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有的浸没在水底,有的从湖水里探出了头。大的石块上都雕刻有六字真言。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幽静的环境中湖水就像是一颗宝石静静的躺在山坳里,如同世外桃源静谧,美得令人心醉。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2:巴格玛尼石经墙
摄于2009年7月30日巴格玛尼石经墙。巴格玛尼石经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城以西的长沙贡玛乡境内。来自四面八方的石片,被刻上经文后,整齐地垒在一起,成为笔直的墙体。在墙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窟,里面摆放着石刻的经文、佛像。经过历代巴格活佛和广大信众的不断扩建,如今的巴格玛尼石墙长约3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3:德格印经院
摄于2009年8月1日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位于德格县城文化街。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也是康巴藏区文化中心。印经院藏有超过30万块印版,印版内容包括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天文、地理等。那一块块印版,铸起了一座文化长城,这一切都显示着藏传佛教在这块土地上的繁荣。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4:更庆寺大殿
摄于2009年8月1日更庆寺。更庆寺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县,是一座康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也是德格土司的家庙。德格土司是康区四大土司之一,也是藏区最有影响的土司之一,是康巴地区政教势力最为强大的土司家族。更庆寺位于海拨4000公尺的扎冈岭,这里崇山峻岭,万籁俱静,规模宏大的主体建筑如意现见解脱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照片中间的高座是活佛的座位。(拍摄均询得该寺主持喇嘛同意)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5:更庆寺的佛像
摄于2009年8月1日更庆寺。规模宏大、古朴壮观的更庆寺大殿占地约30亩,更庆寺大殿现存珍藏金制、合金制等三百多件佛像,各种唐卡二百多件、噶当塔金刚橛、经籍和法器等物品件数众多。在大殿神龛秘藏着一处甬道,可以进入大殿后面的一处秘密大殿,这里有佛像和圆寂的活佛灵塔。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还是为这里表现出来的雄伟、庄严、神秘和肃穆让我产生一种敬畏、震撼之情。(拍摄均询得该寺主持喇嘛同意)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6:阿须草原
摄于2017年7月30日阿须草原。阿须草原位于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德格县城200余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阿须草原是格萨尔王的故里,蓝天白云下处处流传着格萨尔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这里是藏族百姓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出生之地。延绵八万五千多公顷的阿须草原山青水秀,著名的雅砻江从这里穿过。阿须草原犹如群山之中的一块绿宝石,那温润充盈的绿意,晶莹清澈的流水,舒展卷曲的云朵,共同编织了草原纯净超凡的气质。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7:卓达拉山
摄于2009年07月19日卓达拉山。卓达拉山位于甘孜县与白玉县交界之处,甘孜镇南部甘白路上,山势险峻,怪石嶙峋。长年积雪高插云霄,像藏族少女手中的洁白哈达。云雾瞬息变幻,绵延不绝的山峰自由地伸展,若隐若现,起伏看不到尽头。站在雄伟壮观的卓达拉雪山前,远方云雾缭绕,山谷中冰川奔腾,那一刻你会明白,这里的每一寸景致都在传达着天地的诗意。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8:当卡寺法会
摄于2009年7月29日当卡寺。地震前的当卡寺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214国道旁边的山坡上,照片所摄是地震前的当卡寺,当天恰遇当卡寺为港台信徒举办超度弘法法会,我们才得以随同进殿拍摄。当卡寺由巴查道代在1190年左右创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当卡寺每月都会举办护法宏法法会,为信众消灾、祈福、点灯、超度、灌顶、颂经。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59:和陕北老夫妇的往事(4—1
摄于2005年10月7日白云山北坡。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是一座道教名山,4A景区。当年的十一期间我带队二十余人徒步穿越黄河晋陕大峡谷,从南到北,最后只剩我与喷饭两人来到陕北黄河边的佳县,当我们沿白云山北麓的小路爬到半山腰时,看到一位老妇正在用簸箕在一块平地上扬高粱。谈话中了解到她的老伴在放羊,他们的三个儿子中老大矿难不在了,老二、老三在县城生活。晚上我们在她家三孔窑洞外露营,看到家里面只有一盏电灯,插座都没有。开水瓶的水有一股浓烈的橡胶味,根本不能喝。我们请她下了两碗面条,多给了一些钱,但是面条实在吃不完,她家的老汉却是很麻利地吃完了。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0:和陕北老夫妇的往事(4—2)
摄于2005年10月8日白云山北坡。清早我钻出帐篷来到山上拍黄河边的县城的晨景,晨曦下的佳县山城格外壮观。突然我听到旁边山坳处有水桶翻倒声,跑过去看到老妇挑水上山时跌倒在地,我在跑动中拍下了一张她模糊的照片。我们把她扶回家敷药后,我独自挑起水桶下到山凹处去挑水。山凹下面有一锅状的小水坑,坑底能够渗出少量有异味的浑水,我用勺子慢慢边等边舀了好久,才舀了半桶挑回来。心里一直想哭。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1:和陕北老夫妇的往事(4—3)
摄于2011年2月14日白云山北坡老夫妇家。这是五年后的大年期间,我带队去陕北过大年时再次来到佳县,大伙上白云山游览时我一个人提前下车,是特地去看望那对老夫妇的。她在山头上的原来的那块地被政府征用了,建了一个水泥红枣雕塑的地理标志。在原来的窑洞前见到了他(她)们时,他(她)们也认出我。他说,政府征的那块地给了六千元补偿,村里拿去了一半,他才给家里买了台彩还能剩点钱,村里给每家装了自来水管,除了冬天结冰外都有水了。我看到他(她)们虽然不富裕,但是生活比以前还是明显好了些,我也很高兴。给他(她)们照了几张照片,答应以后有机会再送过来,临走时悄悄留了两张纸片压在杯下。回公路时路过山坳凹处的水坑,估计水坑被掏深了些,应该还在用。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2:和陕北老夫妇的往事(4—4)
摄于2015年2月26日,过了4年,又是一个大年期间,我自己开车前往陕北黄河边的佳县。陕北的沿黄河的公路修得越来越好了,黄土高坡上已经积了一些白色的雪。来到白云山的山脚下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把车停在原来水坑的山坳进口处,一个人打着手电摸黑沿土坡路找到老夫妇的窑洞前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叩了门,不一会灯亮了,听到是我的声音,两老夫妇披衣迎我进门,我递去上次拍摄的几张放大的照片,不忍他(她)们站着,简单寒酸几句后,只得匆匆告别,老远还能看见两位老人在黑夜的窑洞前不停地挥着手……如今,又是7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去过陕北,只得祝愿他(她)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如果还有可能,我还会再去的。第二天离开陕北时,天转晴了。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3:西夏王陵
摄于2014年10月1日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它西傍贺兰山,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分布有9座帝王陵墓。西夏是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仅存在了189年,从此以后西夏文化及党项民族文化便神秘消失了。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在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时,意外的挖出了这座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具有的重大的科学价值,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4:恩施土司城
摄于2011年12月29日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西北旗峰大道96号,占地面积300亩。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风格独特、景观壮丽的集土家族、苗族和侗族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群落。湖北恩施是土家族儿女聚居地之一,旧时土家族首领称为土司,土司城相当于管理土家族事务的地方政府。土司城大门是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票50元,对于仿古建筑我是没有兴趣的,只是“到此一游”打打卡而已。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5:龙潭河
摄于2019年10月21日龙潭河。龙潭河位于湖北省郧西县汉江之滨羊尾镇境内,是湖北省最西端的秦岭支脉羊尾山深处的一条幽静的山谷,虽然是省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但是知名度低,游客也稀少。龙潭河集原生态的山、水、瀑、潭、洞、溪、寺为一体,崇岭峻峭,古壑幽深,茂林修竹,翠碧晶莹,不失为一处寻幽养生之地。我曾经于2005年和2019你先后去过两次。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6:三峡红叶
摄于2011年12月27日青石村。每年的年底12月,是去长江三峡观红叶的窗口期。青石村位于长江三峡流域中的巫峡神女峰下,属重庆巫山县,有交通船来往于巫山县城之间。看巫峡神女峰的最佳位置是对岸的青石村,我坐在青石村阁楼上,沏一壶茶,心神气定地眺望神女峰,那风姿绰约的神女峰半遮半显,缥缈神秘如仙境一般。而每年的12月,巫峡更是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由黄腊子树、枫树、乌桕汇成的满江红叶,闻名天下,让人沉醉。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7:敦煌市中心反弹琵琶雕塑
摄于2010年10月7日敦煌市中心的正圆花坛环岛。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酒泉市,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反弹琵琶雕塑是敦煌市的标志,雕像通高约5米,姿态婀娜,女舞神慈眉善目,左腿提起,琵琶背朝前置于身后掌心朝上弹起,雕刻精细,美轮美奂。尤其是晚间前往欣赏,在灯光照射下美到令人震撼。旁边就是敦煌夜市步行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敦煌壁画中,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绘画有数十幅,而背后反弹琵琶,难度非常高,敦煌第112窟中就绘有一个反弹琵琶的天国舞伎。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8:张掖牛肉小饭
摄于2010年10月8日张掖。张掖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牛肉小饭,是甘肃省张掖最有名的物色美食早餐。当年从敦煌返回武汉,路过张掖得品尝之也。小饭中“饭”的是面块而非米。将面切成饭粒大小,过水煮熟后,浇上勾好味的汤卤配料,汤中的面宛如饭粒,粒粒分明。“小饭”里的汤,是用鸡汤或牛骨汤熬就的,加入胡椒粉和姜粉调味,里面配以黄牛肉片、粉条、豆腐片,色香诱人,吃得人鼻间冒汗,美味无法形容。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69:胡杨
摄于2010年10月5日额济纳旗。额济纳旗位于中国的北疆,内蒙古最西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一个旗。当地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人称此地为"先祖之地",也称为匈奴最早的首都。胡杨蒙古语称为“陶来”,是落叶乔木,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杳。耐旱百涝,生命顽强,被视为活的植物化石,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每一棵胡杨都令我们感到了一份朴实无华的宁静,一份坚定不渝的信念,一份浩瀚无限的生机。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0:奇石一条街
摄于2014年10月2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阿拉善左旗奇石街位于老城区乌力吉路延福寺奇石广场。阿拉善位于祖国北疆沙漠腹地,境内有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布林三大沙漠。荒漠漫漫,风势极强,这里有远古形成的火成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造就了极富观赏价值的珍珠玛瑙、碧玉和独具“形”“色”的风砺奇石、特产的玛瑙石玻璃光泽,石质坚硬、姿态怪异,这些戈壁奇石是中华奇石瑰宝。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1:腾格里沙漠
摄于2014年10月2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肃省中部边境。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因此得名。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半固定沙丘一般为10至20米,流动沙丘高度约50至100米。我们是前往额济纳旗看胡杨林时路过腾格里沙漠,还坐了沙漠越野车深入沙漠内部二十公里,近距离欣赏了大漠的浩瀚无际。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2:贺兰山与沙漠
摄于2010年10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天鹅湖。天鹅湖距离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仅26公里,它集湿地草原、湛蓝湖泊、原始沙漠、雄浑戈壁于一体,因号称有天鹅迁徙时栖息而得名。现在已成为阿拉善盟开展沙漠探险和生态观光的最佳旅游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沙漠、胡杨林、湖泊、巴彦浩特城镇、巍巍贺兰山和皑皑雪山。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3:敦煌大佛殿
摄于2010年10月7日敦煌大佛殿。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游览莫高窟最夺人眼球的必是九层楼,古称北大像,现称莫高窟第96窟,俗称大佛殿。窟内主尊为始建于695年的石胎泥塑倚坐弥勒像,依山而建、丰盈圆润,像高36米,是莫高窟的最大佛像。 初建时的北大像窑檐,楼层为4层。多次重建,楼层渐高,4-5-7-9层。现存的九层楼,建于1927-1935年,大修加固于1986—2011年。 九层楼楼高43米,宏伟秀丽;下7层依崖而建;上2层为保护弥勒像头部的顶盖,高耸飞檐,流连楼旁,建筑的典雅、历史的沧桑尽收眼底。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4:马蹄寺
摄于2013年10月5日马蹄寺。马蹄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65公里。因窟内有一天马蹄迹印而得名。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已逾1600年,现存窟龛70余个。各窟群均开凿在马蹄山谷或近水的红沙岩崖壁上,洞窟排列有横向也有竖向,最高的“三十三天”达5层。 马蹄寺早期在北凉时期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马蹄寺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该寺四绝。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5:天水麦积山石窟
摄于2011年10月8日天水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6:磕长头
摄于2009年7月30日巴格玛尼石经墙。巴格玛尼石经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城以西的长沙贡玛乡境内。我们是沿乡村公路经过色须寺来到这里,自四面八方送过来的石片,被刻上经文后,整齐地垒在一起,成为笔直的大约3公里长的墙体。每天都有人沿墙体磕长头,一般来回一次需要2天时间。墙体附近地上长满了草甸,磕头时可以不沾尘土。我试着比划了磕长头的过程,几轮下来感觉到腰酸背痛。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7:统万城遗址
摄于2010年10月2日统万城。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已有近1600年历史。其城墙的夯土全部为蒸熟的土,加上工程方与监理方互为生死方,直至现在,其夯土坚如水泥一般。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8:甘白公路
摄于2012年8月8日甘白公路。甘白路原来是一条没有编号的公路,它起于甘孜县南多乡呷拉,终于白玉县城,全长214公里。全线有140公里路段在海拔4000米以上,全年冰冻期达5个多月,近100多公里为无人区。这里氧气稀薄,气候恶劣但风光无限。照片中为这条起伏的天路直通海拔4798米的卓达拉山垭口。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79:瞿家湾
摄于2016年12月3日瞿家湾。瞿家湾位于洪湖市西部,西接监利柳关,南倚百里洪湖。建有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旧址共有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9处,它们大部分集中于瞿家湾镇红军街(老街)和沿河路街道南北两边。旧址群现存建筑最早建造年代为公元1496年,传统建筑规模18000平方米,古建筑多为清末民初以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江汉平原水乡小镇特色。穿斗式土木结构、单檐硬山、灰墙玄瓦、高垛翘脊,装饰精巧,形成了独有的古朴韵味,具有朴素的美感和较高的艺术价值。1931年3月至7月,1932年4月至9月,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曾两度设于洪湖瞿家湾。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0:周老嘴镇
摄于2016年12月3日周老嘴镇。周老嘴镇位于荆州监利城北25公里处。1928年,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贺锦斋等领导的湘鄂边游击战争,开创了湘鄂边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0年开创了洪湖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同年7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从而 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至1932年4月,周老嘴成为湘鄂西苏区的政治中心。现在在周老嘴建立了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柳直荀烈士纪念亭。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1:神女峰
摄于2011年12月27日巫峡神女峰。神女峰位于重庆巫山县东约15公里处的巫峡大江北岸。山峰处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巫山神女峰,是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块石头,传说西王母之女瑶姬下凡助大禹治水,之后化身为石,为庄稼保丰收,为行船保平安。在百姓的眼中,神女是胸怀博大的护佑之神。神女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另一条文化江河,绵延不息,代代相传。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2:通天河
摄于2017年7月29日通天河。通天河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长江源头干流河段,从长江正源当曲、西源沱沱河汇合口算起,流经青海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市4县市,至玉树市区结古镇西巴塘河口为止,这段干流河段称通天河。河长828公里,以下始称金沙江。通天河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所经过的一条大河,得老龟相助,才渡过通天河。唐僧师徒八十一难其中之一,也发生此地。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3:杨山河
摄于2016年11月6日杨山河。杨山河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草鞋店村,距七里坪集镇11公里,地处湖北红安与河南新县两省交界的过渡地界。虽然已经是深秋季节,这里的这片河滩还是绿草茵茵、河边的杨柳成荫、清澈的河水潺潺而流,水质清澈透明,周边群山郁郁葱葱,四周生态保存完好。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4:鄂豫皖省苏维埃列宁高等学校旧址
摄于2016年11月6日鄂豫皖省苏维埃列宁高等学校旧址。旧址位于河南新县郭家河乡文化街上。旧址原为王姓地主庄园,坐西朝东,青砖灰瓦楼房,前后四排三进院,共有房屋54间。1931年初,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军政干部。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根据鄂豫皖特委指示,经过紧张筹备,于1931年2月下旬,建立"鄂豫皖边区列宁高级学校"。校长杜孝生、张琴秋,教员有张国涛、沈泽民、徐向前等。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5:银杏园
摄于2016年11月6日银杏园。银杏园位于河南新县郭家河乡范湾村村口。幽深静谧的大别山深处,青山绵延、山溪潺潺。青砖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生长着数量可观的银杏树,一颗颗高大挺拔银杏树黄叶被风吹下,叶黄枝蔓,满地黄叶,好一幅金秋美图。新县郭家河乡投资了200余万元建成这处千年之约银杏苑、题诗墙等主题广场,突出千年银杏万种风情的主题。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6:茶油果
摄于2016年11月7日沙窝镇。沙窝镇位于河南新县,紧靠S339省道。我看到一处广场地上晾晒的满是茶油果。茶油果是用来榨茶油的,茶油是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茶油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优质食用油料。但是茶油果需要反复晒,还要捡出茶果,而且出油率不高,所以价格就贵。场地上是动员的老老小小捡茶籽,茶籽打油,剩下的壳子可以作燃料。这是择好的茶籽,按每斤2毛算工钱。 目前,茶油一般情况下是40-60元/斤都是加工的茶油调制油;80-150元/斤的大多是纯度高的调制油;160-250元/斤才是比较高端的茶油了。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7:白雀园镇
摄于2016年11月7日白雀园镇。白雀镇位于河南信阳市光山县,距光山县城东南部38公里处。白雀园明清街长约500米,呈条带状,沿白露河西岸由南向北扩展,有房屋500余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有浓郁的豫南建筑风格。历史的白雀园商户云集,水陆交通便利,从水路码头上岸进城的古城门至今依然完好。当年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司令部所在地,老街上司令部旧址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当年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领导人住的房子还是老样子,现在还是由当地居民居住,只是门口钉了一块牌子。这条小巷子当年经常走过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叱咤风云的人物,几十年过去了,小巷还是原来老样子,走过的人是一茬又一茬。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8:白雀园惨案
摄于2016年11月7日白雀园镇。白雀园是块红色的土地,1931年九、十月间,张gt谋划和主持了骇人听闻的白雀园大惨案。这次大惨案从上到下,从军队到地方,滥杀了数以万计的革命者。为了推行王明"zuo"倾路线,向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领导夺权,实行了宗派主义的大su反,把红四军的各级干部,除少数幸免者外,几乎都一网打尽了。他们把无辜的革命者从东门推到镇外的白露河边杀害了。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89:草原锅庄
摄于2017年7月29日石渠扎溪卡大草原。石渠位于四川甘孜州,抵触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七八月是石渠扎溪卡草原最美的时节——野花遍地,牛羊成群,草原上一片生机盎然。在这最美的时节里,迎来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太阳部落帐篷节”。帐篷节期间,来自石渠县和附近的藏族群众数万人,聚集在扎溪卡大草原上,搭起成千上万顶帐篷,表演歌舞、赛马、藏戏等。我们有幸在帐篷节前夕来到这里,感受到扎溪卡草原广博、欣赏到极具民族特色的锅庄舞的精彩歌舞。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0:泰国mz纪念碑
摄于2014年2月22日曼谷泰国mz纪念碑。泰国mz纪念碑位于泰国的首都曼谷之巴差铁巴黛路上的一个公共纪念碑。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32年6月24日的政B而建立的。此次政B推翻了君主Z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mz制度,所以称纪念碑为“mz纪念碑”。纪念碑于1939年6月24日动工,碑正中建一堡垒式的建筑,四面各立一形似机翼的柱子。各翼柱下方有浮雕装饰,浮雕上雕刻着当时的一系列活动内容。堡垒式建筑的顶端盘上托着一本宪法,说明宪法高于一切。盘高3米,象征zb发生在旧历3月。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1:泰国大皇宫
摄于2014年2月22日曼谷泰国大皇宫,大皇宫是泰国诸多王宫之一,是泰国历代王宫保存最完美、规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宫。她是仿照故都大城的旧皇宫建造的,经历代君王不断扩建,终于建成现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大皇宫建筑群。现在大皇宫除了用于举行加冕典礼、宫廷庆祝等仪式和活动外,平时对外开放,门票500株,成为泰国著名的游览场所。庭园内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树影婆娑。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2:玉佛寺
摄于2014年2月22日曼谷玉佛寺。玉佛寺紧挨着大皇宫,与皇宫同建于1789年,由拉玛一世在兴建皇宫时一并建造,并于1784年3月27日迎请玉佛到寺中供奉。因寺内供奉着玉佛而得名。是作为皇室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也是曼谷最重要的寺庙,与玉佛寺相邻的大皇宫主体部分并不对外开放。玉佛寺殿内四面均绘有壁画,门、窗都是方形尖顶状,框上并贴满金箔与彩色玻璃,门板及窗板则是镶嵌贝壳的精彩作品。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3:锡林郭勒大草原
摄于2016年7月25日锡林郭勒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中部锡林郭勒盟境内,草原面积17.96万平方公里,优良牧草占草原的50%,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4:草原雨后彩虹
摄于2016年7月26日东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东邻兴安盟,北与蒙古国交界,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原总面积为6917万亩,森林面积27.2万亩。“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过后,一条七彩的虹,从草原上升起来直通到天上,真像一座绚丽的天桥。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5:呼伦贝尔大草原
摄于2016年7月29日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的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这样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每逢盛夏,草原上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牧民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尽收眼底。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6:拿套马杆的汉子
摄于2016年7月29日呼伦贝尔大草原。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都要举行的"那达慕"大会,这是草原牧民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传统的套马活动,是骑术很好、胆子也够大的蒙古汉子,挥起套马杆,策马飞驰,心随草浪飞翔,草原上奔腾的蹄声中豪情重新燃放,从马群中套住烈马。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7:中俄界河
摄于2916年7月30日室韦,室韦位于黑龙江额尔古纳河边。是中国唯二的俄罗斯民族乡,隔额尔古纳河与俄国分界。额尔古纳河在蒙古帝国及北元时期是中国内陆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属山区型河流,源于大兴安岭西坡,上游被称作海拉尔河,西流到满洲里附近折向东北,称额尔古纳河,全长970公里。河对岸的俄罗斯村庄近在咫尺,不时可见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人在河边劳作、垂钓,一派异国风情。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8:白玉寺
摄于2009年8月1日白玉寺。白玉寺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西南的白玉山上。白玉寺藏语全称为'白玉朗杰绛秋林',由根绒协绕大师创建.建于1857年,迄今已有165余年的历史,已历12代活佛主持,为康藏地区三个最大的宁玛派(红教)寺庙之一。白玉寺经过重建,有大经堂、灵塔殿、讲经院、禅修房、僧舍等建筑数以千间,占地近千亩。 白玉寺背靠灌木丛生的石山,面对清澈明静的俄科河。这里海拔3600米,雨量充足,气候温暖,开阔平坦,花草茂盛,是康藏地区有名的红教寺庙。

每日一图(601—700)

每日一图  699:塔公寺
摄于2012年8月7日塔公寺。塔公寺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塔公乡,位于川藏公路线上,距康定县城110公里。从康定沿川藏公路西行,翻越折多山,过新都桥后北行抵塔公寺。分布于川藏公路两侧的河流、草原、森林、山体、寺庙 、藏式建筑和浓郁的藏乡风情构成新都桥一带优美的风景带。“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俄尔巴传承寺院,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也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一个重要圣地。

每日一图(601—7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