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上)

(2013-01-07 14:39:16)
标签:

许倬云

文化

历史

分类: 文化

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上)

殊途同归———中西文化发展的轨迹之一

许倬云

原载:南方都市报 2012-10-12 


   从去年3月起,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南都开设“许倬云说历史”,先后推出“大国的兴衰”、“现代文明的成败”和“许倬云说台湾史”系列,均受到读者欢迎。从本周起,南都推出“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之四:殊途同归———中西文化发展的轨迹,每周一期,逢周五刊出,敬请关注。

    在这个系列中,许倬云先生将讨论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文化系统数千年的发展,以及途径的同与异,并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和欧洲进行比较。———编者

    谈到中国和欧洲的古代文明发展,不得不追溯到今天所谓白人和黄人之间的差别。最近二十年来,人类学界出现非洲人种扩散论,认为世界各地现在的人类,都是最后一波从非洲往北移动的人种的后代,并且称为“现代人种”。这一理论,最被质疑之处的,是本来在这些地方居住的其他人种,究竟到哪里去了?

    欧洲与亚洲的古代人种

    在古代,人类掌握的工具不可能造成灭种的灾害。假如这些原来在各地居住的人种并没有消灭,而只是和最后一波非洲北上扩散的人种混合;那么,我们只能说,所谓现代人种也不过是许多人种之一,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其它人种。其实,我们不能忽视,欧洲早已有人居住,例如尼安德达人,这一古代人种并没有消失。尼安德达人的基因实际上已经在欧洲人中找到;尼安德达人,乃是和来自非洲的所谓现代人种,同时在欧洲居住,最后,二者混合为欧洲的土著人种。

    回过头来,看看东方的中国地区。中国考古学上,古代人种的基因研究,还没有很多新研究。从“北京人”、“上洞老人”、以至近来出土的“许昌人”,中国地区的古人类有不少发现,而且经过体质人类学的解析,这些古代人种之间,也有相当可见的承袭迹象。最近的资料,又有二万年前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研究,存在于现代亚洲大陆和海洋岛屿民族。丹尼索瓦人遗骸,是1987年时,在俄国西伯利亚地区乌拉山底下的一个洞穴之中发现的。经过德国科学家所作的基因研究,肯定这一人种乃是亚洲古代的人种。今年年初,基因研究学者从若干亚洲人种的选样之中,找到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亚洲大陆上的古代人种成分,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将来找到的后果可能和欧洲现代人一样:亚洲古代人种基因,也可能保留在今天亚洲人身上。

    这种解释指出的方向,则是人类的多样性。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种”,在北方的欧亚大陆扩散,居住在各地的人群,各有其演化过程,又有不断迁移过程中的分分合合,以及因此而生的基因扩散。也就是说,欧洲、亚洲各地的人类,确实会有相当的同异。总的讲起来,我想可能的情况是,亚洲和欧洲的人种是有一些不同,不过都是“现代人种”的一部分。

    新石器时期中国存在五种文化形式

    回到古代文化本身的特色来看,亚洲和欧洲,都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一步步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业。仔细比较这两个地区的发展形态,我们也看到其间不同的发展途径。二者的差异,决定了后来文化发展的不同形态。那些影响发展方向的因素,可能到今天还存在于两个地区。(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不同的人群身处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各自发展相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我们也许可以借用生物基因的观念,称这些特质为文化基因。以中国而论,旧石器时代转移到新石器时代的过程,在中国的考古数据,并没有显示明显的区隔,整个过渡是和缓而渐进的。新石器文化的出现,离现在大约七八千年、甚至一万年左右。那时,亚洲东部的中国大陆地区,北面发展了小米种植的文化,南面就是长江以南,发展了稻米种植的农业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很快各地都发展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的前一个阶段,也许我们可以说,离今八九千年到六七千年之间,有几个发展非常复杂的新石器文化出现了,例如,仰韶文化。我们要注意的事实,乃是在新石器文化前期最鼎盛的时代,中国这个地区,至少有五个高度发展的文化形式出现。

    在中原一带,以仰韶过渡到龙山期间,已经有大型的村落,村落人口为数不少;小米农业也相当发达;陶器已经有非常精美的彩绘。当然各地的地区性文化,会呈现个别独特的面貌。基本上,村落之中,已经有富、贵、贫、贱的差别;表现于墓葬,这种社会已经是相当复杂的社会。中原的新石器文明的前半段,虽是够复杂,却并没有特殊引人注目之处:彩绘的陶片是相当精美,但是并不令人惊叹。

    沿海一带的情形,可不一样了。最北方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有非常大的聚落,聚落与聚落之间阶层组织复杂。红山文化的玉器,到今天放在玉石市场上,还可以当作精品看待。红山时期的“女神庙”与领袖墓葬,都是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特色是以高温烧制的黑陶,在大型墓葬之中也有非常精美的骨制品。大汶口文化,出现了文字,固然我们今天还不能解读这个文字,但它是文字是不容置疑的。大汶口聚落的范围非常庞大,一个大的村落,涵盖面积和墓葬的规模,都表现这个聚落人口众多,可能不下千数。村落内部阶级分化,贫穷富贵之间的差别明显。

    更往南走,浙江杭宁绍地区,出现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和它前身的河姆渡文化有相当的关系,已有数千年的延续。良渚文化的特色,是出现大量玉琮,雕刻之精美,令人惊叹。还有很多人工堆积的土山,显然是一些礼仪建筑,也许是祭祀上天的祭坛,领袖们的墓葬就在这些土山下。良渚文化扩散的范围极为广大,从浙江到今天苏北,这些土山处处可见。

    往中部,在今天湖南、湖北,那是广大的湖沼地区。这一地区,古代人类发展了种植稻米的农耕文化。在其最盛的时期,所谓石家河文化,不仅有许多复杂的村落出现,而且有广大地区的遗址,是以中心城市,周围有十来个次要的卫星城市。城市遗址,竟有数百万平方米。

    这种大规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达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和复杂程度,共存于中国地区的亚洲大陆。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超过渔猎取食的阶段,而进入了农耕生产,村落分布相当地密集。以考古学最发达的地区来说,从陕西到河南,包括黄河以北的山西一部分,这广大地区,现在已经发现的仰韶和后期的龙山时代的文化,为数过千。这个分布的密度是相当可观的。那时,中国地区的古代人类,都已经是发展了相当高度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原文化脱颖而出

    在距今四千年前,中国地区的亚洲大陆,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我们今天不知道;总体而言,沿海三个大文化和华中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都忽然衰败:村落缩小、人口减少、文化水平降落。其中还一度呈现文化转移的现象,但是似乎都不太成功。譬如说,良渚文化向北推,大汶口文化向南推,江苏产生很多的混合冲击,但似乎都不能挽回颓势。究竟这文化衰退的原因在哪里?可能是气候,但那时的气候,似乎并没有剧烈的改变,天气是冷了一点,但为何受同样气候影响的地区,却没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另一解释则是:那四个文化,都有精美的礼仪用品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也许正因为社会的结构上下差距太大,而上层的统治阶级,过度地消耗了民力,例如,高高的土山、难以烧制的黑陶等等,过度地消耗人力与物力,以至于社会崩溃。(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看上去不起眼的中原文化(庙底沟文化二期文化),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依旧众多,生产力也并没有衰退。这一文化的脱颖而出,可能建立了后世中国以中原作为发展中心的长期传统。庙底沟文化的邻居,渔猎采集的色彩还很浓厚。庙底沟二期,却是相当纯粹的农业文化。西起今日的关中,东至河南东部,这一条窄长地带,沿黄河边上拉下来的古代文化,奠定了后世中原的核心。

    在这一个基础上,中国古代文化,从石器逐渐过渡到青铜文化的时代。中国古代传说中夏、商、周三代,夏文化所在的地区,正好是和庙底沟中期最东边的二里头相近。今天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聚落,聚落结构也很复杂,显然已经超越了农业村落。合理的推想,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从星罗棋布的许多农业村落,逐渐融合成为几个大的文化区,终于造成中原庞大的核心地区。在这里,中国夏、商、周,三代传递,也在这里,才发展“国家”形态,从原始的部落,一步步进展到商代大规模的王国,以至西周王国的封建体制。整体的发展过程,是内聚、是融合。这地区面对的外来文化的干预不大,外来的移民也不多;这是土生土长,当地长大的文明体系。

    ◎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小标为编者所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