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当有霸气 - 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010-07-22 01:49:01)
标签: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杂谈

分类: 杂谈

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陈航


翻开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是手不释卷。

读大师的书,如遇良师,我虽不懂建筑,也是受益匪浅。


中国建筑的史

能称为《中国建筑史》的,一定要由大师来写。

书中第一章,就讲述中国建筑的特点。

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向之特征,有以下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属于环境思想之特点有四: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全书有详细的建筑历史,建筑特点,有翔实的文字,辅以照片,手绘结构图。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的历史知之甚深,而且对历史之于建筑影响方面,更是条理解释清楚。

书中大多照片,都是梁先生亲自拍摄。实地考察,架梯测绘,不畏辛苦。尤其值得敬佩的事,此书成于1944年,正是中国战乱,动荡不安之时。梁先生能安心做史,实属不易。

一些实地的建筑照片中有梁思成先生,已有几张照片有梁太太林徽因女士。可见伉俪情深。林徽因一方面激发了徐才子的浪漫才气,而更重要的是,同另一位大师做中国史。这大概也是历史最好的安排了。


大师当有霸气

文末,附上梁思成先生附文 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 。

乐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建筑史》,可是完全没有“史”的踪迹,也无法承担“中国”“建筑”。梁思成先生于是感到“良心上的责任”,专文辟谬 。

在这东西学者众目昭彰之下,我们不能不费些时间来批评他,不然却太损中国人治学的脸面。”

大师的责任,和严谨的治学,为民众辟谬,令人敬佩。我们也从大师的行文,看到了责任心之切。

近来也读了一些题目很大的近期新作,书中内容,作者态度令人汗颜。

如果大师今日尚在,不知是要频于打假辟谬,还是会见怪不怪,因为当前真正值得辟谬,也并不多。让大师评判,也是要一定资格的。

这样的书,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一定是出于一位大师之手,如今拼凑的辞条式的大部头“史书”实在是小儿科。历史上能流传的作品,还是由大师创造的。


关于北京城的设计

北京城,今日北京市之规模,实明太祖以下诸帝所陆续经营,而有系统之计划,则定自成祖之时。

就近代都市计划观点论,庞大之皇城及西苑,梗立于全城之中,使内城东西两部之交通梗阻不便,为其缺点之最大者,然在当时,一切以皇室尊严为第一前题。民众交通问题,非设计人所考虑者也。

北京从1944年到2010年,增加了二环,三环,直到六环,而重要的政府,机关,企业仍是日增于全城中心。民众交通问题,非设计人所第一考虑者也。

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圆明园虽以欧式建筑为点缀,各地教会虽建立教堂,然洋式建筑之风至清中叶犹未盛。自清末季,外侮凌夷,民气沮丧,国人鄙视国粹,万事以洋式为尚,其影响遂立即反映于建筑。凡公私营造,莫不趋向洋式。然在当时外人之执营造业者率多匠商之流,对于其自身文化鲜有认识,曾经建筑艺术训练者更乏其人。故清末洋式之输入实先见其渣滓。

多年以后,纵观中国城市,新楼林立,中国每年的建筑量大概新修一个澳大利亚。每每崇尚西方设计,鲜有结合国粹。北京的水煮蛋,大裤衩可以为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