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滔滔江河,一尺丹心

标签:
史学家丹心江河第三只眼许倬云中国文化 |
分类: 文化 |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广州)
《历史大脉络》许倬云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定价: 39.80元
《许倬云观世变》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8年8月版定价: 36.00元
口述
许医农资深图书编辑
2007年,许倬云先生在北大史学论坛上回答“历史是什么?为何要有历史学?”提问时,曾这样表述:“历史是过往的人与事的经历和掌故……任 何一国、一朝、一代都不过是历史的一些枝节与片段。时序上,每一片段有前边无数的‘因’和后边无穷的‘果’;空间上,每一件史实都因前后左右无数牵绊与关 联而难以一刀两断。因此,厘清人类经历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就是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使命。”这也注定了许先生毕生治学的强烈体验:历史学是一个永远聚讼纷繁 的难题;史学家们摆脱不了“命运”的两途:悲观地说,没有永远不能更改的定论;乐观地说,永远有推陈出新的机会。
许先生的治学特点
上下五千年,一部中国史孵化了无数由历史生发的诗歌、故事、小说、戏剧、音乐……可是,历史学者不是歌者、舞者、演艺人、文学家,他承担着了 解、剖析既往历史上的人与事,垂鉴戒于后世的庄严使命。这也注定了史学家人生追求的特殊艰难与价值。一般人可以只是“活在今天”,史学家则与此同时还必须 “回到过去”,探寻其中的是非与得失因由,通过自己的辛勤笔耕,启迪今人,警示来者。
人类历史浩瀚无涯,经过严格训练的史学工作者一般限于个人的精力与时间,大多选取某一年代段、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成为“断代史”专家。但是,还有部分史学家在专业领域之外进行某些综合性探索。许倬云先生即属此类。
他没有一头栽进“中国历史与文化”,因“偏爱”而“沉迷”,却持守以世界史的广阔视野为参照而不失归属感,全情地投入并坚持“如法官断案式”的研究。
五年前,《南风窗》记者访谈时向许先生提问:“作为一位大陆出生、台湾求学又在美国历练并执教多年的学者,你怎么定位自己的身份?”许先生回 答时明确宣称:“我是一个学术界的世界公民,视个人良心与学术规范高于一切。”这位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稔西方历史,不囿于书斋而心怀故土 与世界的史学家,近二十年来奔走、讲学于港台地区、中国内地与美国,治史与讲史已入通透之境。
许先生的治学之路
他是怎样走上这样一条史学之路,并取得著述等身、足以传世的业绩的呢?
许倬云先生在《问学记》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追述了自己出身于江南书香之家、生而残疾、历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流亡的“幸运的不幸者”,是 父亲的书房和丰富藏书给他启蒙、向他敞开一个广阔的人生世界并引之入求知之门。更幸运的是:他考进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群英荟萃的台湾大学历史系,在他问学的 起跑线上得以受到李玄伯(宗侗)、劳贞一、李济之(济)、芮逸夫、高晓梅(去寻)、董彦堂(作宾)、凌纯声、钱宾四(穆)、严归田(耕望)等众多史学界前 贤的教诲与引领。
有两位令他特别不能忘的恩师:一位是当时台大校长傅斯年。1948年许先生随父去台,当年报考台大外语系,并被录取。一个偶然巧合的机缘是: 他的国文和历史考卷被王叔珉和劳贞一推荐到校长傅斯年处,慧眼识珠,校长找到这个“不一般的”新生说:“你应该读历史系。”笫二学期他即转入历史系。
另一位是文学院院长沈刚伯。1953年他毕业后,沈刚伯曾力促他出国,说:“你必须学些其他文化的历史,才会有能力回头看清中国文化的性质与 变化。”四年后即1957年,他即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系”。正是这个被誉为韦伯研究方法重镇的芝大东方研究所,向他打开了一扇中国古史之外的西方 社会、经济乃至哲学、宗教等的知识大门,拓宽了他超越中国古代史的问学视野,做到真正的“杂学旁收”,从而奠定了他的“各文化间比较研究”的雄厚基础。
岁月悠悠,数十年过去,倬云先生始终牢记沈刚伯师训:“应如《西游记》与《封神榜》中的二郎神,双目之外有一只‘烛照神怪原形’的‘第三只眼 ’。”正是这“第三只眼”,使他数十年如一日,以史学家的通达观察,把捉历史长程剧变中的脉息,以源源不断的学术研究专著与不失文采的通俗治文和讲座,与 社会广大读众分享。据不完全统计,迄今许先生已出版中文著作238种(包括专著、合著、论文、讲座),另有外文专著与论文六十余种,堪称著述等身了。
许先生的为人处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业于贵州人民出版社时,以书为缘与先生结识,迄今二十余年,有幸书缘未断。在我内心始终把先生奉为“求知”与“为人”的楷模。
最难忘与许先生的第一次面识:那是1999年我执业于北京三联书店时,有幸承担他的《西周史》与《从历史看领导》两书责编。初夏时节,许先生 抵京,电话相约:北京三联总编辑董秀玉和我6月6日去他下榻的国际饭店共进早茶。这天清晨7点30分当我与董秀玉准时推开国际饭店一层厅门时,只见柱着双 拐的许先生正端立在空阔堂皇的大厅中央,显然只为迎见两个普通编辑工作者。这是一个铭刻在我心中、永远鲜活、让我终生难忘也足以垂范于今人和后世的镜像: 人———可以这样看待自己的成就与荣名!
书籍信息
此外国内已出版《许倬云问学记》、《万古江河》等许倬云先生的多部著作。
作者:许医农
(本文来源:新快报 ) (陈航转自:网易 ,到许倬云文化交流圈)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8/82/827835D8B2D5C1B74771BBC338E9E403.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0/09/09EE13EBFD30692D619E3E0E7C28FEEF.jpg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1/D1499BD875EC1DBC6B60C01A9AF021AA.jpg |
2007年,许倬云先生在北大史学论坛上回答“历史是什么?为何要有历史学?”提问时,曾这样表述:“历史是过往的人与事的经历和掌故……任 何一国、一朝、一代都不过是历史的一些枝节与片段。时序上,每一片段有前边无数的‘因’和后边无穷的‘果’;空间上,每一件史实都因前后左右无数牵绊与关 联而难以一刀两断。因此,厘清人类经历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就是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使命。”这也注定了许先生毕生治学的强烈体验:历史学是一个永远聚讼纷繁 的难题;史学家们摆脱不了“命运”的两途:悲观地说,没有永远不能更改的定论;乐观地说,永远有推陈出新的机会。
许先生的治学特点
上下五千年,一部中国史孵化了无数由历史生发的诗歌、故事、小说、戏剧、音乐……可是,历史学者不是歌者、舞者、演艺人、文学家,他承担着了 解、剖析既往历史上的人与事,垂鉴戒于后世的庄严使命。这也注定了史学家人生追求的特殊艰难与价值。一般人可以只是“活在今天”,史学家则与此同时还必须 “回到过去”,探寻其中的是非与得失因由,通过自己的辛勤笔耕,启迪今人,警示来者。
人类历史浩瀚无涯,经过严格训练的史学工作者一般限于个人的精力与时间,大多选取某一年代段、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成为“断代史”专家。但是,还有部分史学家在专业领域之外进行某些综合性探索。许倬云先生即属此类。
他没有一头栽进“中国历史与文化”,因“偏爱”而“沉迷”,却持守以世界史的广阔视野为参照而不失归属感,全情地投入并坚持“如法官断案式”的研究。
五年前,《南风窗》记者访谈时向许先生提问:“作为一位大陆出生、台湾求学又在美国历练并执教多年的学者,你怎么定位自己的身份?”许先生回 答时明确宣称:“我是一个学术界的世界公民,视个人良心与学术规范高于一切。”这位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稔西方历史,不囿于书斋而心怀故土 与世界的史学家,近二十年来奔走、讲学于港台地区、中国内地与美国,治史与讲史已入通透之境。
许先生的治学之路
他是怎样走上这样一条史学之路,并取得著述等身、足以传世的业绩的呢?
许倬云先生在《问学记》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追述了自己出身于江南书香之家、生而残疾、历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流亡的“幸运的不幸者”,是 父亲的书房和丰富藏书给他启蒙、向他敞开一个广阔的人生世界并引之入求知之门。更幸运的是:他考进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群英荟萃的台湾大学历史系,在他问学的 起跑线上得以受到李玄伯(宗侗)、劳贞一、李济之(济)、芮逸夫、高晓梅(去寻)、董彦堂(作宾)、凌纯声、钱宾四(穆)、严归田(耕望)等众多史学界前 贤的教诲与引领。
有两位令他特别不能忘的恩师:一位是当时台大校长傅斯年。1948年许先生随父去台,当年报考台大外语系,并被录取。一个偶然巧合的机缘是: 他的国文和历史考卷被王叔珉和劳贞一推荐到校长傅斯年处,慧眼识珠,校长找到这个“不一般的”新生说:“你应该读历史系。”笫二学期他即转入历史系。
另一位是文学院院长沈刚伯。1953年他毕业后,沈刚伯曾力促他出国,说:“你必须学些其他文化的历史,才会有能力回头看清中国文化的性质与 变化。”四年后即1957年,他即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系”。正是这个被誉为韦伯研究方法重镇的芝大东方研究所,向他打开了一扇中国古史之外的西方 社会、经济乃至哲学、宗教等的知识大门,拓宽了他超越中国古代史的问学视野,做到真正的“杂学旁收”,从而奠定了他的“各文化间比较研究”的雄厚基础。
岁月悠悠,数十年过去,倬云先生始终牢记沈刚伯师训:“应如《西游记》与《封神榜》中的二郎神,双目之外有一只‘烛照神怪原形’的‘第三只眼 ’。”正是这“第三只眼”,使他数十年如一日,以史学家的通达观察,把捉历史长程剧变中的脉息,以源源不断的学术研究专著与不失文采的通俗治文和讲座,与 社会广大读众分享。据不完全统计,迄今许先生已出版中文著作238种(包括专著、合著、论文、讲座),另有外文专著与论文六十余种,堪称著述等身了。
许先生的为人处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业于贵州人民出版社时,以书为缘与先生结识,迄今二十余年,有幸书缘未断。在我内心始终把先生奉为“求知”与“为人”的楷模。
最难忘与许先生的第一次面识:那是1999年我执业于北京三联书店时,有幸承担他的《西周史》与《从历史看领导》两书责编。初夏时节,许先生 抵京,电话相约:北京三联总编辑董秀玉和我6月6日去他下榻的国际饭店共进早茶。这天清晨7点30分当我与董秀玉准时推开国际饭店一层厅门时,只见柱着双 拐的许先生正端立在空阔堂皇的大厅中央,显然只为迎见两个普通编辑工作者。这是一个铭刻在我心中、永远鲜活、让我终生难忘也足以垂范于今人和后世的镜像: 人———可以这样看待自己的成就与荣名!
书籍信息
此外国内已出版《许倬云问学记》、《万古江河》等许倬云先生的多部著作。
作者:许医农
(本文来源:新快报 )
前一篇:美国买房越洋调查,炒房止步
后一篇:许倬云:忆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