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2011-03-03 08:39:46)
标签:
美国马太效应社会心理积极作用赢家通吃杂谈 |
分类: 转载的精品文章 |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普通研究生完成的。”
这便是“马太效应”。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