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36
  • 关注人气: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2010-04-02 07:03:25)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尔夫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在一些人眼里,果岭边上的那些沙坑是一种摆设,它只是设计师为了美化球场才添加上去的。这些人是击球高手,除了一些深陷入沙子里的"荷包蛋"球状让他们略觉棘手之外,那些浮躺在沙面的球位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是一种麻烦。当球场的果岭周围布满了杂丛之类的其它恶碍时,这些高手们甚至会祈望他们击出的一些无法在果岭上停住的球是滚进了沙坑而不是进入长草区里。我刚学球时,一碰上沙坑球就瞎。即便后来我进入了单差,学会了教科式的沙坑球技巧。此外,还向国内一些顶尖球员讨教了很多种非正儿八经的古怪招数。尽管这样,我还是经常在沙坑里出错,或者总打不到自己想要的距离。后来练多了,找到了打沙坑球的一些窍门。现在,我已经不再惧怕这些果岭边的沙坑了。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很多球友会对什么动作能打出什么不同球路感兴趣,甚至会废寝忘食地去锤炼这些挥杆动作。但却从来不会想着去对球杆的设计做一番了解!即便在买杆时听到售货商说某种新款的球杆是以创造高弹道或别的球路特点来特别设计制造的,这些球友也不会去多问一句这特别的原理是什么。事实上,高尔夫球具发展到今天,尽管在材料选用和样式上有日新月异的变革,但是,由于规则的限制和业而成熟的挥杆原理所决定:球杆的设计原理还是有着它一贯的定律。沙坑挖起杆的厚趾(底角Sole Angle)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专为打沙坑而特别设计,当你明晰它的设计原理,你很容易能想明白打沙坑球的诀窍由来。铁杆的杆头触地部有一定的厚度,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趾或反震。这个部位有一定的圆弧形状,当我们按正常的击球方式将杆头摆置到球后时,触地的杆趾是在中间弧顶的部位,很多细心的球友会发现杆面底部和地面有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让很多不明球杆设计原理的球友在打短切球时吃尽了苦头!他们以为这个缝隙是造成打出剃头Top球的根源,所以,他们通常在打短距切杆时会把球位置后很多而让杆面底部与地面完全吻合,但这又使他们经常打深而整出"青蛙跳"来。由于怕打深又造成他们有了急促挑起双腕的击球动作,而这个动作却又恰恰是打出剃头球的最大根源。我这里说的是打沙坑球,怎么又扯去这么远?我没有跑题,我其实是想借这个大多数球友的"心病"来说明:这个缝隙正是我们打果岭边的短距沙坑球时最需要的。

 

    上图手指所示的挖起杆底部的后半部份叫做趐角(Bounce)--也有形象地称之为滑雪缘的。这个设计是为了让你的杆头不能挖入地面太多;下图所示的铁杆底部的前半部份叫做挖角(Scoop),是针对常常先打到地后中球或打薄直接击中球顶(Top)者而设计的。此二角合称为底角(Sole Angle)。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沙坑挖起杆的出现还有一些小故事,它们能让我们懂得一些球具的发展史,同时,我们也由此可以明白一些事理。沃特-哈根,吉恩-萨拉森,波比-琼斯和本-侯根等等这些史上著名的顶尖高手都是球杆的研究者和制造商。1922年,沃特-哈根成为向球杆制造领域进军的第一位球手,他创立了Walter Hagen高尔夫公司,侯根也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这说明一些伟大的球手都深通球杆与球路的关连,正因为他们很了解手中这些武器的设计原理,所以,他们才能打出各种各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球路来;还有另外一个道理,正如老虎之前,没有人能穿上圆领球衣而被视为正统一样,如果没有这些顶级大腕率先使用经过创新的球具和用品,你无法被权威的高球赛事管理机构所认同并得以大行其道!

  一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才有了一种高尔夫球具----沙坑挖起杆的发明诞生。这种球杆有一个很大的“法兰”(flange)和一个凹面的杆头,这种设计是为了将球从沙坑里铲出来。波比-琼斯1930年在Hoylake举行的英国公开赛上通过使用这种球杆拿到冠军,成为大满贯上的“第三条腿”。但是,1931年1月,USGA和R&A共同禁止这种“凹面的挖起杆”(concave wedges),主要条款中对"凹面的"杆面进行了限制。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那么,现在常见的挖起杆是怎样名正言顺而成为高尔夫球杆家族的成员呢?这要归功于1902年出生于纽约的一名意大利后裔吉恩-萨拉森。在萨拉森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共获得7项大满贯赛冠军,是迄今五位赢得四大满贯赛事的球手中的第一位,另外四位是本-霍根、加里-皮亚、杰克-尼克劳斯和泰格-伍兹。20岁的他成为大满贯赛最年轻的冠军,迄今仍是一项纪录。他一直对这种凹面的挖起杆很熟悉,最早给他带来启发的是水鸭扑入水中时张开振扇的翅膀形状。1931年的冬天,他在学习飞行的过程中,发现飞机的上升和下落和尾翼的角度变化有很大关系,飞机甚至能依靠机翼的某个稳定角度而得以在空气中滑行。他想这个原理可能适用于打沙坑球:将球杆尾部降至球杆前缘的下面从而会帮助杆头更容易从沙子里滑过并把球从沙坑里切到空中。他尝试将焊料应用到9号铁nibilick的后面,把这些焊料锉平,再加入更多的焊料(这种在杆头后部加入焊料的球杆在现在的很多职业球员球包里仍能见到),然后,他到球场的沙坑里试打来测试结果。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吉恩-萨拉森反复研制并尝试了6个月,6个月之后,沙坑挖起杆首次登台亮相了。萨拉森把这支加厚后趾的球杆倒过来藏在球包里带去参加1932年在英国国王球场举行的英国公开赛,他在练习日还雪藏着不露出来。直到比赛日开始,他才开始亮出这支"秘密武器"。与琼斯被禁用的凹面的挖起杆不同,他的这支球杆和别的球杆杆面没有不同,所以,他这支杆并不违规。当所有的球手都被英国公开赛的沙坑困住时,他的沙坑球却打得漂亮极了,他很轻松的成为了这场大满贯赛的冠军。但赛后R&A也行文禁止使用这种球杆,直至五年后,这个规定才在萨拉森的游说下被解禁。Wilson制造商在1934年引进了萨拉森的“R99”沙坑挖起杆,这样以来,高尔夫球手的球包里有了一样新武器。吉恩-萨拉森也由此被称为"沙坑挖起杆之父"!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上图的站位和杆面呈开放状态,这是从沙坑击球并打出短距且滚动少的最佳方式。充分利用杆头背部的趐角--反震后部滑雪缘侧斜着砸入沙面并滑过球底,刮起一层薄沙托起小白球。很多世界级教练提到这层薄沙的厚度时总会比喻道:象从一张百元大钞下穿过......很抽象却又很简单的意思是:杆头进入沙面很浅,刮起的沙量很少。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加厚的后趾使得杆头的趐角(Bounce)象滑雪缘破雪而过一样不会进入沙面太深,薄薄的那层沙子既阻止了杆面直接触球而终能将球柔柔地托送上果岭。这种打法适用于浮躺在沙面上的球,沙子越松软,杆面就需要打开得更大。击球的要点是更多地依靠双臂和手腕动作将打开的杆头背面砸入球后的沙面,上身同时做半收杆的动作就行。打出的距离靠杆头速度和杆头砸入深浅所刮铲起的沙量来控制,形象的说法是:你想象把这些沙子抛铲去某一点时需要多大的动作幅度和力量?(这个说法好象还不够贴切!)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另一种方法是用杆底部的前半部份挖角(Scoop)率先触沙去击打沙坑球,这种打法一般用来处理一些嵌入沙面(甚至是荷包蛋)的球位。想打出需要有一定滚动距离的球时,这种打法为最佳。这种打法纯粹是靠挥杆的手臂力道去拍击沙子,利用巨大的力量将杆头斜拍入沙面,借此对沙子产生的作用力将球震抛出去。打深嵌的沙坑球,下盘必须踩实,握杆更紧!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这种打法几乎是没有收杆动作的,但很重要的动作是徙斜拍下(V型轨迹)。意念上是震飞一捧沙子,这捧沙量的大小视嵌入球位的深浅度而定,球位越深则需要沙量越大。由于杆头后背前缘的挖角设计,使得拍下的杆头能嵌入到较深的沙下,但挖角部位同样有一定的圆弧角面,这个设计特点使得杆头挖入沙子后也只能是斜滑向球位的,它因此才会产生一股横向的力道去震荡小球并把球震抛出去。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在这张图中,杆头已经滑过球底并脱离了画面。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这是杆头砸飞起来的沙子将球托飞出去的霎那间。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在沙面划线标示杆头砸入位置和浮出位置的击球练习。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杆头从球后那条划线砸入来到这个位置时,请注意杆头离沙面的高度。击打沙坑球,当杆头没来到这个位置时,你一定注意不要去翻转手腕。还有击球后的重心要尽量移到左脚这边,做半收杆动作。打"荷包蛋"沙坑球时,还需要右腿带有一点蹬地去辅助发力,几乎无法做到收杆。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先比划一下,感受杆头滑雪缘从着沙点到离开点的滑过沙面的过杆感觉。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你可以用这种划线法来做无球练习,认知和巩固击打沙子和过杆的感觉。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每杆应想象将沙子抛铲到什么距离,看看每杆的不同距离想象与你打出的沙痕有什么不同。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这是击打沙坑球的站位和球位及准备姿势。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也有划单线做沙坑无球练习的,这是侧重练习准确入沙点的好方法。

 

    回头再来说说杆面底部和地面的缝隙。很多球友担心这本来就升离地面的杆头底缘会在我们击沙坑球时因为是用杆背的反震砸入沙面而会被震弹离沙面,因此杆面会更加不能穿滑过球底。事实上,这个反震的滑雪缘设计已经帮你把斜砸下去的力量转化成了向前斜蹭而去的前滑力。在杆头滑向小球的过程,又恰恰正是填塞在杆面底部和地面的缝隙里的沙子被挤上了杆面。而这些沙子又正好垫在了球与杆面之间,是这些沙子帮我们将球抛上果岭的。大家应该对米克尔森在汇丰赛15号洞果岭上打的那记近乎垂直向上的高抛球有很深的印象,他就是用反震面着地才没伤着果岭草皮的。他的挥杆速度极快,以至球在被杆头击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弹出去时又已经被借滑雪缘功效得以快速抄底的平开杆面锁住并抛向空中。想想哪一记打得极近的高抛球不是靠快速挥杆做到的?打短切和近距沙坑球,请理解挖起杆的设计原理,它需要你充分利用它那比别的铁杆都设计得厚圆的底角(Sole Angle)性能。当你明白这些球杆的设计原理之后,你就不会惧怕任何障碍。

 

[转载]你没有惧怕沙坑球的理由。

 

    另外值得说说的是:吉恩-萨拉森的握杆法与众不同。他是交叉式握杆,但他的左手大拇指却没有包在右手心里而只是贴靠在左手中指旁。他说:这样握杆能令他的左腕更活!

 

     开博快两年了,通过这个渠道,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好友,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爱和帮助。老小子在此对到访的各位深表谢意!在新的一年到来之时,请接受我衷心的祝愿,祝天下的高球痴迷者:球技大进步,心想事事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