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鉴澳大利亚经验发展我国生态旅游

(2009-06-10 15:28:52)
标签:

旅游

借鉴澳大利亚经验发展我国生态旅游

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的成功经验

1.生态资源丰富。澳大利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地区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环境,全国有60多个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而成立于1879年的国家公园(1954年更名为皇家国家公园)则是世界上第二大国家公园。目前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新南威尔士(蓝山国家公园、阿尔派恩地区、热带和温带雨林)、昆士兰(大堡礁、热带雨林)、塔斯马尼亚(热带雨林)、北部地区(喀卡杜国家公园)、南澳大利亚(袋鼠岛、弗林德斯山脉)以及首都堪培拉附近的纳玛吉国家公园等地区。

2.制定国家战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国家生态旅游战略的国家。早在1994年联邦政府就出台了《全国生态旅游战略》,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和管理的主要问题;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纲领,来指导生态旅游经营者、国家资源管理者、规划者、开发商以及各级政府来发展生态旅游;制定政策和开展项目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确定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方法;规划和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控;市场营销;行业标准;行业认证;生态旅游教育;为土著人提供发展机会;解决自然资源分配和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等。这一战略成为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行业协会推动。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成立于1991年的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该协会被誉为生态旅游行业的最高代表机构,目的是“帮助生态旅游企业做到环境上可持续、经济上稳定、社会文化负责任”,其成员包括生态旅游住宿、游览和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的规划管理人员,保护区管理者,学者、学生,旅游、环境和解说、培训等方面的顾问,生态旅游导游等。该协会与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协会一起推动了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展开。

4.重视社区利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1976年和1993年分别制定了《土著人地权法案》和《原住民土地所有权法案》,从法律上认可了土著人对土地的权利,并于1997年将旅游业、农业、文化产业这三个领域作为带动土著地区以及托雷斯海峡岛民土著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领域。而1994年制定的《全国生态旅游战略》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阐述了“本土澳大利亚人参与”问题,承认土著人和托雷斯岛民不仅可以作为“土地所有者、资源管理者以及旅游经营者”,还可以作为“景点和知识财产的看护者”参与生态旅游。该《战略》中有七大行动,其中两大行动都是有关鼓励当地社区参与的。正如在土著生态旅游公司———沙漠踪迹公司工作的皮天加拉首领甘因加所指出的,“严格控制的生态旅游已经为我的家和我们安嘎提亚地区带来了好处”。

5.建立伙伴关系。澳大利亚政府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成功必须依赖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因此除了政府环保部门、遗产部门、文化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外,也非常注重与非政府组织、研究和教育机构、旅游企业、当地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与他们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从而获得共识,分担任务,分享收益。

6.开展认证项目。澳大利亚是最早实行全国性生态旅游认证的国家。1996年两个非政府机构———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协会———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该项目涵盖了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住宿设施、游览和吸引物等方面,并分为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和高级生态旅游三个等级。认证内容涉及自然条件、解说、环境保护措施、当地受益、负责任的市场营销等七个方面。针对三个不同的认证等级,就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一般性要求和针对性要求。到目前为止,该认证项目在全球都颇具影响。

7.加强研究教育。通过研究和教育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掌握有关生态旅游的知识。目前在澳大利亚,很多大学都开设生态旅游专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教育。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西悉尼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迪肯大学、查尔斯特大学、福林德斯大学、格里菲斯大学(黄金海岸分校)、北昆士兰詹姆斯库克大学、莫纳什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圣母大学等。培养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不同层次的人才。大部分生态旅游课程都和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分别归属地理系、自然资源系、环境学系、林业系、旅游系、饭店管理系、休闲研究或娱乐管理系以及技术、应用科学等不同院系。

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启示

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生态旅游借以开展的资源载体主要集中在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等。截至2008年底,我国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70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国家湿地公园38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14个。这些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同时兼有历史文化遗迹和原生态文化,目前大多都已开展了旅游活动。在这些区域,尤其是其中生态敏感的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必须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和管理。一旦这些资源被破坏,将给我们的环境保护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2.制定纲要实施细则。我国已经制定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对全国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些总体要求,未来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实施细则,对其中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环节做出具体要求,例如针对不同等级类别的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监控体系、生态反哺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游客行为管理、游客环境教育、解说系统要求等,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生态旅游的发展。

3.推行相关标准认证。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标准、规范、认证等准绳的确立。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而2007年浙江省已经出台了《浙江省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建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积极推进,并严格审批,鼓励广大景区、企业真正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来开发产品、实施管理。在标准制定和实施认证的过程中,应引入第三方认证机制,确保生态旅游概念不被“标签化”利用。

4.加强人才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经营人才。就我国而言,一是加强对现有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人员、保护区、旅游企业、当地社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二是借鉴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在大专院校设置与生态旅游有关的课程或专业,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

5.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摸索实践外,更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学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非政府组织给予实际的操作指导,媒体进行正确的宣传监督。就学术而言,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优秀者,应被吸收到有关政策、标准和规范之中。就非政府组织而言,一些环保组织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如能上升为政策性的指南、守则,乃至规范、标准、条例,或者被纳入其中,应该会对实践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而地方政府所进行的某些有益尝试,也应当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总之,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政府、学界、非政府组织和相关企业、当地居民各司其职,并相互交流、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