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探索金库·食指卷》出版前前后后——访该书编者诗人林莽先生

(2022-05-18 21:42:31)
分类: 散文

【原创作品】

作者 李晓艳

1、 1998年您与刘福春编的《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这是中国新诗史上重要诗人的一本重要著作,到现在十年过去,这本书的意义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刘福春先生讲,您是这本书的主要编者,他只是做了些校对工作。作为主要编者,我想请您谈谈这本书出版的前后情况。首先请谈谈您什么时候接触到食指先生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怎样?

首先我想说,你的这个选题非常好,是一个很具体的诗歌问题。我们缺少这样对具体事件和问题的调查和分析,许多的人还是习惯于宏观的,甚至是大而化之的研究,我个人认为这样很不好。你的调查如果做细了,会向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我愿意配合你完成这项工作。

我是1969年秋天读到食指的诗的,是在我插队的白洋淀村子里,诗人江河到白洋淀游历,带来了食指的诗。我记得有《相信未来》、《烟》、《酒》和《海洋三部曲》。后来我在白洋淀寨南插队的宋海泉他们那儿看到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群三部曲》(在《今天》发表时改为《鱼儿三部曲》)。那是“文革”的特殊时代,食指的诗歌突然在黑暗的天空划出了一道光亮,他说出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心声,他是这一代诗人的先驱。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年代,不得不离开亲人、同学和朋友,到农村、边疆,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去。陌生的环境和内心的孤独,让我们处在一个更为特殊的境遇中。而食指的诗让我们突然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们刚刚经历了的历史和生活,对他的诗歌,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那时,我也在试图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他的诗歌让我知道了,还有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写作方式,他的诗歌打开了我的文学视野。同我一样,我们这一代诗人大多受到过食指的影响和启示。当时,他的诗歌以手抄本的方式传遍了有北京知青的地方,后来我见过很多抄有食指诗的手抄本。这不是浪漫的传奇,他的确是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我真正见到食指是1978年冬天了,那是在一次北京小范围的诗歌聚会上。当时北岛和芒克主编的《今天》已经办了起来,食指也在上面发表了作品。那天他穿了一件黑色的棉衣,很朴素也很亲切。在这之前听到很多有关他的传说,当见到他本人,觉得就是一个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一下就很亲近了。当然,我从他的诗中早就认识了他。

2、 大家都知道,很多年了,您一直关心和帮助食指,我访问食指时他还讲,他

非常感谢您。请您谈谈,是什么使您萌发了编辑出版食指诗集的想法? 您又是怎样筹划出版这本诗集的?

从认识食指后,我们就有断断续续的交往,那时他不断地出入于精神病院,生活和精神还在不断地受到摧残。一个有那样大贡献的诗人本应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重,但事实不是这样,他几乎被时代遗忘了。我当时和一些朋友都想帮助他,但那时我们都处在自顾不暇的状态中,也只能是有时间就去看看他,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八十年代中后期,许多我们同时代的诗人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名声,我这种想法就更强烈了。记得我和诗人一平就经常谈到这种想法,后来一平出了国。黑大春曾经找朋友帮助,和食指合出了一本《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后,我通过北京作协,组织过一个有很多朋友参加的研讨会。那是1993年春天,当时分头通知了40人,但出席会议的有近百人,会场里挤满了人。但那本书因出版者担心负政治责任,不让发行,当时只有我为开会卖出了近300本书,黑大春买了些书,出版的书大部分都化为了纸浆。

从那时起,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帮助食指出一本像样的书,让他的诗歌被更多的人读到。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位划时代的诗人,他应该得到应得的社会地位和应有的尊严。

1995年,我的想法得到了刚刚复刊的《诗探索》主编谢冕和吴思敬先生的支持,开始具体着手《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一计划也得到了方泉、刘福春等一批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3、 食指的诗大都是用手抄的方式传播的,您采取了什么方式搜集整理食指散落在民间的这些诗歌,您又是通过哪些人的帮助完成了这本诗集的搜集整理工作?在编辑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在这之前,因为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黑大春、王岚、英子等朋友已经帮助食指整理了他的一大批诗稿,这为后来编辑这本诗集省了许多时间。我当时做的主要工作是和食指商议,将所收集到的诗尽量恢复大家当年读到的原貌,因为有的作品在转抄中有改变或后来作了一些修改。还有就是撰写书后所附的那篇一万多字的食指创作简历。

这篇简历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第一步是收集材料。我访问了食指的父亲,弟弟,同学,小时候的朋友,插队时的同学,参军时的战友和其他的一些诗歌文化界的朋友。我将所有资料进行了认真地甄别,将有依据、有出处的资料按年代排列,再配上同时期食指的照片。后来又将《食指诗歌创作目录》整理好附在了后面,让读者对食指的经历以及他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编辑这本书时,我认识了食指“文革”初期交往的一位朋友李恒久,他和刘孝存因为诗歌与食指相识。当时,食指因为在学校受到批判和审查,内心很苦闷,他写了诗不能在学校给同学读,只有给一些大院里的伙伴和朋友读。他的早期的诗歌都曾给李恒久看过,李恒久特别喜欢食指的作品,他当时背诵过食指所有的诗歌,虽历经了近三十年的时光,他一直被这些诗歌感动着。甚至在他身陷

囹圄时,是食指的诗给了他生存的希望,自己在心中反复背诵食指的诗歌,以此激励自己。在编辑这本诗集时,李恒久凭着记忆帮助录下了五首食指已经遗失的作品。

编辑出版这本书遇到的困难是缺少资金,因为当时出版社不给出本版书,就是出了稿酬也很低,只能是合作出版。后来我的朋友方泉出了全部费用,他也是一位诗人,在证券界工作,他出于对食指的热爱与敬重,完全是无偿资助的。

再有就是说服食指,我编书时,想到这本书的影响力,就只选择他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当时担心这样出了,剩余的作品就再没有机会出版了。后来经过我的说服和解释,他同意了。这本书出版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书稿做了些调整,出版了另一本《食指的诗》。按照我原来的计划,在两年中,食指出版了两本同样厚度的诗集,取得了更大的阅读范围和出版的效益。还需要说明的,出版社在审读《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书稿时,非要删去一首重要的代表作《疯狗》,为此相持了一段时间,最后不得不删去。

4、 这本诗集的出版,有很多人参与,除了您前面提到的,还有哪些人?还有这本诗集是通过哪些途径发行的? 诗集出版后的社会反响如何?产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否达到了出版诗集的预期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研究员刘福春参与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他是本书的编者之一。作家出版社的唐晓渡先生是本书的责编,他是一位诗歌评论家。还有刘福春的夫人徐丽松,在校对书稿时她读了我写的前言《食指论》,为食指的诗歌和遭遇所感动,主动承担了本书的发行工作。那是一件很琐碎的事,发信,取款,回信,寄书等等。书出版后,搞了两次签名售书活动,还在朗诵会上买出一些。当时,有很多的朋友和食指诗歌的爱好者出于对食指的热爱和帮助,一下就买许多本,送给自己周围的朋友。还有的人用一千元只买一本书。朗诵会上,我们设立了一个纸箱,书放在旁边,大家随意放钱取书,后来清点发现,有许多人用一百或五十元只取一本书。后来我们在海淀图书城搞了一个食指图片展,国林风书店义务帮助卖了几百本书。年底,我们请了许多老朋友为食指举办了一个生日聚会,还陪同他回山东老家进行了巡回朗诵活动。第二年,《诗探索》编辑部开了一个会,将剩余的200本书和3万元钱交给了食指的家里人。谢冕先生在会上说:“《诗探索》1998年做的最大的事,就是让食指浮出水面。”

《诗探索金库·食指卷》出版后,北京及各地的报纸作了很多宣传,引起了很强的社会反响,很多人开始寻找他的书,电台、电视台开始采访和录制他的节目,很多的朗诵会上开始朗诵他的作品,他的诗歌选入了许多的中学生教材和许多的诗歌选本。他的名篇《相信未来》和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了所有朗诵会的新三篇,并列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那老三篇。近些年,他的诗歌为更多人所喜爱,许多的诗歌活动都邀请他出席,还有国外的诗歌活动也邀请他参加。美国一家大学正在为他出版一本翻译的诗集。他还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诗集奖和国外的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从出版诗集后的情况看,的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5、 食指很长时间一直住在福利院,在这本书出版前他的境况怎么样?诗集出版后对食指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在福利院的地位和待遇是否因这本书发生了改变?对于他的个人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这本书出版前,因为朋友们的关心,经常有人去福利院看望食指,福利院对他还是比较好的。那时他在病区当病人中的病区区长,帮助医生维护病区的安全和卫生。他经常擦楼道,洗碗,因为食指在那儿是一个有自理能力,头脑也清晰的病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搞好卫生,这样大家身体才会好。那时他身体很瘦,每次我们接他出来,他总是吃得很多,大家担心他吃饭过量而对他身体不好。他也讲,在福利院伙食不好,病友们吃不着好的,因此,他每次都打包给病友带些回去。因为是福利院,每天的生活都是集体活动,熄灯早,几乎没有自己思考和写作的时间,因此,他很苦恼。

书出版后,福利院的医生同意他晚上在饭堂看书和写作了。后来还安排他到俱乐部和图书馆工作了一些时间。在那儿就相对自由了,有时间看报和看书了。负责他医疗的朱大夫讲,食指是她病人中的特例,她和我说:“连续吃了这么多年的药,还能够写诗,是很特别的。”

因为书的影响,有一阵经常有媒体到福利院采访食指,那时他几乎成了福利院的“明星”。但食指并不喜欢这样。

后来,他现在的夫人翟寒乐读到他的书,因为家境和生活时代的相同,很同情食指的遭遇,也很喜欢他的诗,多次到医院看望他。后来他们商定一同生活,便把他从福利院接了出来,过上了正常人的日子。食指在他的诗中写到过他出来后的幸福体验。

6、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署名是建中,这是您的原名。您不但是这本书的主要编者,还是装帧设计者。您是怎样构思、设计这本书封面的?其含义是什么?

这本书的封面是我设计的。封面上我选用了超现实主义大师卢梭的一张表现热带森林的作品为衬底,那种丰富的,充满幻象的情调与诗是相通的,我又用了我当年为食指拍的一张沉思的照片为前景,我想这样与诗人的作品及生命经历都是相吻合的,其他也没有更深的想法。只是照片因为我的摄影水平不高,前面那只手的清晰度有问题。但当时也没有更好的照片,也就只好用那张了。

7、《诗探索金库》除了这本诗集,还出版过哪些诗人的著作?

《诗探索金库》还出过一本有关海子的诗评的书,但不是《诗探索》编辑部编的,影响也不大。以后也没有出过其他人的作品。本来我和刘福春计划再出一本有关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书,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

8、据您的了解,食指还出版过哪些书,情况又如何?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蓝星诗库——食指的诗》。这本书在《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的带动下发行得很好,再版了几次,发行了万余册。2006年他们又调整、补充了食指的新作,出版了《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食指》一书。头版印刷5000册。还有美国的一家大学在出版他的英文版诗集。在这些版本之前,除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外,还有漓江出版社出过一本很小的诗集,是小32开瘦长型本,只有一个印张,书中诗和排版都有许多错误。

近些年的选本中,收录他作品的很多,没有做过统计,我想大几十本应该是有的,仅我编的书中就有十几本选了他的作品。

9、您是位有影响的诗人,“文革”时期就开始诗创作。请您谈谈“白洋淀诗歌群落”创作情况,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诗歌创作的?您在当时是怎样坚持诗歌写作的?您在大学、初中任教期间一直坚持写作吗?诗歌对您的人生影响有哪些?

1968年到1969年,北京有一批中学生自主联系到白洋淀插队。这些人大多是“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不认同于当时的社会观念,不认同于自己或家庭所受到的不公和磨难,他们没有被命运所压弯,内心的抗争化作了诗歌,他们用诗歌的方式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他们的作品是真切的,是源于生命体验的。他们和食指的创作基点是相同的,都是在说出个人内在生命的语言。

那时白洋淀有几百名知青,他们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因为白洋淀地域的特殊性,加上大家都是自动组合的,没有带队干部的管理,一些全国各地的知青也经常到白洋淀游历,像食指、江河、北岛、郑义、甘铁生等都曾到过白洋淀,那里成了知青文学的汇集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黄皮书和灰皮书传入了白洋淀的知青手中,为大家注入了崭新的力量和思想形态。在那些年,诗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朦胧诗的先驱者。

那时我也在白洋淀插队,我在那儿呆了6年。芒克是7年,是时间最长的。1975年前后我们才纷纷以病退的方式回到了北京。那几年,虽然生活艰苦,心灵孤独,但总有一股信念支撑着。我是1969年开始写诗的,那是插队的第一年。我保留的第一首诗写于当年的11月。

我的写作在插队回北京当中学老师的时候停顿了一两段时间,那是文革的后期,因为生活没有一点转机,那种潜在的写作到底有没有意义?心中充满了怀疑。但还在时刻关注着朋友们的动向,后来就又写了起来,尤其是1978年《今天》创办了,我加入了后来的《今天文学研究会》,从那儿一直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诗歌追求。诗歌让我面对内心,在创作和阅读中向前人和师长们学习,逐步找到了自己为人和人生的方向。

10、您的诗歌清秀、恬淡、优美,有的很像一幅山水画,如《暮秋时节》、《凌花》

等等。这与您的美术功底、修养、性格有关吗?您与食指先生的诗歌截然不同,但您却对食指的诗歌给予极高的评价与切实的帮助,还他以应有的文学地位。是什么使您对食指倾注如此的感情?

一个人的诗歌创作和他先天的生命遗传和后天的文化修养都是相关的。我生命中有一种唯美的倾向,我从小喜欢绘画,这些也体现在我的诗歌写作中。因为我是用真情写作的诗人,生命中蕴含的一切一定会自然地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

不能说我和食指先生的诗截然不同,我们在求真这一点上是绝对一致的。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诗人最可贵的地方,也是我们成功的基点。作为同时代的人,我知道食指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的所在。那些年,他几乎被社会和人们所遗忘,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一直把还食指应有的文学地位作为任务和责任来认真对待的。当它真的实现了,我感到很欣慰。有的人出于一种阴暗的心理,说我推出食指有自己的个人目的,甚至有人说我和《诗探索》制造了一个食指。对这些说法我一概置之不理,因为历史是清晰的。我想引用我的一首短诗《我想拂去花朵的伤痕》,表达我的心情。

我总想拂去花瓣上轻微的伤痕

轻轻采摘那些微微泛黄的叶子

让美好的事物更加纯粹

也许因此我是个诗人

把理想放在最高的地方

不但欣赏 而且实践

那些卑鄙的人在你的四周暗藏杀机

他们为自己阴暗的心理

伸出了肮脏的手

他们让我知道一些美好的事物必然受到伤害

但我依然如故

用毕生的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2005年5月

11、您的诗《向东眺望》给远离家乡的女儿,是那样深情,读后让人落泪。请您谈谈您的家庭与您创作中的关系?

我一向以为诗人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诗人。诗人也应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他也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作一个好的儿子,好的父亲,好的丈夫和好的社会工作者。也只有这样,你的生命体验才是真切的,你的生命经验才能和人们相通。我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这些也是我生活和创作的基础,也是我不懈地追求诗歌的基础。我得到了她们的理解和支持,无论是我处在什么状态之中,我的体会都是一样的,我很感谢她们的理解和支持。

12、您在诗刊社工作了多年,请您谈谈在《诗刊》的工作情况和工作中的体会。

我从1998年调入诗刊,就向诗刊社的领导表示:“我想在《诗刊》这个平台上为诗歌多作些具体的事情。”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诗刊》工作期间我对许多基层作者的诗歌作品进行过指导,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诗歌写作者。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一直坚持为普通作者审稿、回信和辅导等具体的工作。

我在看稿时发现优秀作品是十分兴奋的,我真心的希望中国新诗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在《诗刊》工作期间,我提议创办了《诗刊·下半月刊》,为青年诗人开辟了更多展示自己创作的舞台;创办了“华文青年诗人奖”并创立了国内首个“驻校诗人”制;策划和主持了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在这十多年中,还编辑了几十本诗歌图书,为普及和传播中国新诗作了一些有创意的工作。

我能为诗歌的发展作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融合在一起,是我的幸运,这些年在《诗刊》工作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充实的。我在不断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2009年6月2日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dingyue.ws.126.net/2021/1209/2270d4fbj00r3tvs60019c000hs00bv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李晓艳,吉林松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理事。《记忆》、《松原作家通讯》杂志编委。松原市辽金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诗刊》、《中国诗人》、《诗选刊》、《诗探索》、《中国诗歌年选》、《诗歌在线》、《记忆》、《松花江》、《松原作家通讯》、《松原文艺界》、《查干湖》、《大布苏》、《查干湖》、《吉林日报》、《松原日报》等报刊杂志。作品被被选入《中国年度诗人》、《松原文学年选》。出版诗集《窗外依旧》、《飞翔的声音》;长篇传记文学《柏青》。

作品《夜泊查干湖》获《诗刊》杂志社2007年“春天送你一首诗”二等奖。散文《美丽的孔雀》获“200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2008年诗集《窗外依旧》获松原市政府首届“查干湖文学奖”二等奖。2011年《无题》(组诗)获松原市政府第二届“查干湖文学奖” 二等奖。2014年长篇传记文学《柏青》获松原市政府第三届“查干湖文学奖” 一等奖。2017年诗集《飞翔的声音》获得松原市第四届“查干湖文学奖”一等奖。

2015/5/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