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的礼鉴

(2013-04-03 14:49:34)
标签:

《钟表》

文化

分类: 文化

《钟表》2013年第1期  常伟

 

    中国钟表市场在经过冷暖相加的2012年之后,2013年将意味着什么?目前为止,还无法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就在市场环境还尚未明朗的时候,在人们心中所蕴含的一种价值观已经悄然蔓延。


http://www.chinawatch-clock.com/data/newspic/20130306-1.jpg
宝珀Villeret系列世界首款中华年历表铂金限量版,限量20枚。

 

    中国钟表市场是一个古老的市场,18世纪末期当大清帝国被西方世界所注目的时候,各类钟表源源不断地通过广州口岸进入帝王的宫殿,没有人知道中国皇室到底藏有多少钟表,但是人们知道当年的钟表不是随意进入宫廷的,因为表的形态、表的装饰,都是经过帝王的甄选,是完全按照中国人的意志来制造的。无论是成双成对的组合方式、还是图案精美的珐琅画片;无论是活灵活现的鸣鸟、还是情趣盎然的春宫,所有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的思维,而是主观定制的产物。正是因为有了当年中国人的审美取向,西方人才把最昂贵、甚至最精美的钟表制造出来,一方面促进了西方尤其是瑞士钟表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把钟表历史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留在了中国。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表类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经历了欧洲本土市场、拓展东方市场、美国市场崛起以及全球化的过程;如果以今天的收藏眼光来看,不同阶段的实物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早期雏形表、“中国表”、复杂功能怀表以及腕表。当我们面对自成一体、风格迥异的“中国表”时,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而如今这些本属于中国人的物件则通过拍卖会等渠道纷纷回到了西方人的怀抱,这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怀,而是精于钟表制造的西方人对于“中国表”内在价值的无条件认可。

    时间的车轮已经辗过了历史的尘埃,传统文化的割裂、审美观念的落差,尤其是钟表市场大环境的巨变,使“中国表”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如今的中国市场繁荣无非是量产表的作怪、加上富起来的中国人漫无目的的全球采购。在巨大品牌光环的照耀下、在满足感占上风的消费心理驱动下,西方制造的“中国表”已经名存实亡。如果不是那些原属于中国的古董钟表在博物馆中向人们讲诉曾经的辉煌,我们或许已经遗忘了当年的中国人不仅为了钟表输出了大量的金钱,同时也输出了中国人对于时间艺术的鉴赏力。

    可贵的是,曾经属于中国人与瑞士人的那份价值观没有完全泯灭,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于中国市场的尊重,在个别的品牌中已经展现出来,它们所创造的钟表不仅成为当代“中国表”的闪亮星火,也将成为200年后回顾中国市场表的最佳例子,因为其中有传统、更有尊重;有西方人的技艺、更有中国人的智慧。

    西方的钟表之礼在于精确、精湛、精美,它是科学之礼。东方的计时器、天文历法之礼在于风土、秩序、玄妙,它是社会之礼。谁能够将两者结合的最完美,才是中国钟表市场的最终王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