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一只老怀表,你绝不会将它当作一件计时工具,因为它的计时功能已随着久远的年份丧失殆尽,留下的是它的艺术欣赏性和古董的稀有性。
怀表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于它的表壳,很多人因不懂表壳,造成了误解和误用,降低了怀表的艺术性和保值的稀有性,本人就想挑选一些笔者认为令读者感兴趣或易生误会的题目来谈,为方便阅读我又加了小标题。
包金壳 ( Gold Filled ) 的迷思
包金壳是怀表中最大宗表壳,它美观动人,价格又可接受,易普及,据粗略统计,包金壳在怀表总产量中占70%~80%。
包金壳大都产于美国表中,上面刻有10K、14K及Gold
Filled字样,这里的14K不是指K金14K,而是14K包金,尽管“Fill”一字按字典解释为“注入”意思,但千万不要理解为壳材中熔入了14K金成分,这里的Gold
Filled表示在金子中嵌入了东西,按我们中国人的英文“包金”,又按其工艺应为Gold
Covered更为确切。但传统上这样写是没有道理可辨的。当然我也怀疑首刻Gold
Filled的人是否有混淆视听之嫌,如是,则是我们山寨文化的洋祖师爷爷。
包金壳上还有常见的文字是10 year warranty 25 year
warranty等。这是制造厂商根据包金厚度,保证的使用年限,不露出底铜。
说到包金,很多读者一定会联想到古董鎏金佛像的工艺,用延展得比纸还薄的金箔,一张张用贴的办法,张铺到佛像上去,也俗称贴金,但包金表壳不是这样制作的。
包金壳是采用上下二条金条,都是长12英寸、宽2英寸、1/2厚,中间夹一块同样尺寸的铜条或其他金属条,但原为3/4,然后放入高压高热下的棍式延压机进行多次延展,最后产生一张达到理想厚度的夹心薄片,再在薄片上用冲床冲出碗形壳坯。
Gold
Filled壳被译为包金壳,而不是贴金壳或鎏金壳,倒也避免了错误的联想。
Silveroid的迷思
还有一种大都产于美国的表壳,上面刻有Silveroid字样,银白色质地,Silver银子也,可Silveroid一字都在著名的《新英汉词典》中找不到,既然字根为Silver,想来一定和银搭界吧,是某种K银表吧!错了!这种表壳中一星儿银子都没有。它的实际成分为45%镍、54%铜、1%锰,为什么和银风牛不相关而取名Silveroid?是忽悠人吗?
Silveroid的中文译名我都找不到,在“百度”中也“度”了,也是抱歉,无结果,我看咱们叫它“乍银”如何?乍一看似乎是银的,实际为“诈银”呢!
还有一种瑞士生产较多的叫Gun metal,是否真为枪钢,我无考据结果,但乌黑质地挺像的。
Gun
metal和Silveroid都是因金银太贵才生产的实用表壳材料,为什么怀表中没有不锈钢表壳?1913年8月13日发明了不锈钢的制作方法,但因价格等多种原因,到了近1930年才规模使用,但年老的怀表在1930年时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腕表,一个上岗,另一个退役,成了怀表史上擦肩而过的际遇。
再顺便说一下,Silverode和Silverine是Silveroid的曾用名、别名,读者千万不要被其愚弄。
门表Hunter Case的迷思
收藏怀表的人一定特别钟爱门表,门表又直译作猎表,为了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伤害表面,而加了一个金属的盖。
一般开启的表方法是按表冠、表盖会自动弹开,显示表面,但关表盖时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随手用力将盖掀合上,正确的手法应是先将表冠再按下,然后再轻轻合上表盖,因为掀表冠实际上是按下了一个刀形卡叉,如不先按下表冠,每次都随手按合表盖,那么较软的金属制的表壳一直和钢卡叉在摩擦,不久就会将表壳上的卡口磨损,表盖就再也无法扣上,形成怀表表壳中最常见毛病,实际上连一些粗率的修表师傅也常犯这样的毛病。
调校时间的迷思
早期芝麻链用钥匙的怀表,大都采用钥匙插入表面或表背上的齿轴进行调时。到了发条怀表时期,调时方法就多样化了。
拉表冠调时,调正时间时拉拨表冠,然后再旋转表冠,完成调时,这种调时最接近腕表调时,也是现存世怀表大都采用的调时办法,因为它占了大多数,所以也造成了下面二种调时方法的迷思。
边拉杆调时 (
lever set )
打开玻璃的表面罩,在表面的右上角有一个突出的拉杆头,拉出拉杆,再旋转表冠调时,完成动作后,仍推回拉杆。边顶针调时 ( pin set
) 表壳边圈,近表冠处有一针状突出物,按下去后即可旋转表冠调时了。
怀表中表冠滑牙失灵是相当普通毛病,其中一个原因是使用未搞清楚该表是如何调时的,一上来就霸王硬上弓,硬拨表冠,拨到表冠脱臼,然后才无奈只能送交表医生,可惜!可恨!
http://192.168.1.33/data/newspic/20111028p119.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