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把这些没用的报表都销毁掉”财政官看着柜子里堆满的过期文件皱着眉头。
“是,大人!”一旁的文员怯懦的答道,费力的抱起大堆文件,来到壁炉旁。“这么多,烧到什么时候”文员不耐烦的嘟囔,他索性将文件大堆大堆的抛进火炉,拿起铁棍乱搅起来。这时一片片燃烧的残损文件像雪花一样飞向了大厅各处。“火,着火了!”文员惊慌失措的跑出去,而他身后的火势越来越旺……
1834年,英国伦敦议会厅就这样毁于火灾,随着后来议会厅的重建,一个“大家伙”也在这里安了家,而且一住就是整整一个半世纪……

“本”的家
万幸的是在努力抢救下,威斯敏斯特厅得以幸免。灾后皇家委员会专门组织人员研究议会厅的重建事宜。当时西方开始盛行以美国白宫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而然这种风格却有着革命和共和主义的内涵,这与君主立宪制的英帝国的传统是相违背的。于是在研究了97个竞争方案后,1836年皇家委员会选择了查尔斯·巴里的体现传统价值的哥特式建筑方案,该方案完工后就是现在的威斯敏斯特宫
(
以下简称“威宫”)。“威宫”的设计包括了数座塔楼,其中西南广场的维多利亚塔为最高,达98.5米。以英女王维多利亚命名,今为国会档案馆。塔基部分是皇家专属通道,专用国会开幕大典或是其他庆典时期皇室成员的进出。从1840年奠基仪式启动到1859年的十九年间,“威宫”先后完成了上院、下院的建设,巴里本人也在此期间被授予骑士勋章。而然在1859年,伦敦的市民发现“威宫”东侧高95米的建筑上出现了一个“大家伙”,每天准时的向伦敦市民报时,“大本钟”安家了。
从伦敦眼眺望“威宫”,左侧为维多利亚塔,右侧为大本钟。穿过宫殿中部的中央厅一座高91.4米的八角形塔楼 (
中央塔楼不同于其他两座塔楼,其拥有一座尖顶,被设计成高层进气口 )
,就达到了位于宫殿东北角大本钟的家,高96.3米的“威宫”钟楼。尽管“大本”原指该钟表本身,但今天已经被人们习惯用来称呼整座塔楼。
未完更多精彩请阅览《钟表》09年第四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