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族的传说

(2012-12-17 16:02:36)
标签:

杂谈

分类: 知识集锦

满族的传说

1、女真人为什么将自己的民族名称改为满族?

2、满族人为什么不准吃狗肉,不准戴狗皮帽子?

3、满族人为什么视乌鸦为神鸟供养乌鸦?

前言:

小时候,家里很穷,吃的用的都十分艰难,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一直比其他家孩子富有,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随时对我们进行的礼仪指导,还有,每天晚上听父亲为全家人讲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济公传、杨家将……母亲和我们兄妹六人一样的趴在炕上一字排开,双肘拄着炕沿双手托着腮,听父亲用那带有磁性的男中音,看父亲那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自然流露的动作,有声有色的讲故事,约十平方的屋里土地面,就是父亲的讲台;我们会随之惊愕,随之流泪,随之欢笑,我们还会用掌声表示赞美。最让人生气的是,每次讲到故事高潮时,父亲就说:“且听下回分解”……这一切,不但为我们拓宽了知识面,也是我们语言表述能力的先导。

今天我要讲的满族的传说,就是小时听父亲讲的故事。此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我在网上没有搜到,但是,我觉得,这些故事可能有传奇色彩,但绝不会是空穴来风,因为我家历代住在满族营地的正黄旗中心镇,母亲的外婆家当年还是参与跑马占荒的贵族世家,所以,能知道先人留下来的真实故事也是正常的。

满族的一个营地有多大?满族共有八旗: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在这个营地里,各旗都有一、二、三、四、五屯,如“正黄头屯、正黄二屯、厢黄三屯……依次类推(在屯里不用镶,而是厢)。只有正黄五屯接下来,才有一个大的中心镇,我便出生在这个镇里。一个营地共8X5+1=401镇,这40个屯从南到北整齐排列,屯与屯的前后左右间距,均为固定的3华里,每个屯的大小是一华里的正方形,屯四周是一丈深一丈宽的流水壕沟,沟坝上是很高的榆树,也许这就算是城池吧?现在还保留这样的建制,只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屯里的住户向屯外延伸时城池已经成为平地上的一圈古树。

(一)女真人为什么将自己的民族名称改为满族?

在明末崛起于1616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史称后金.后来,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并将民族名称改为。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民族名称改为满族呢,这话得从皇太极小时候说起。

皇太极很小时是个孤儿,可能是因为人长的憨厚吧,人们都叫他小憨儿。小憨儿八岁那年,流浪街头时,遇上都督府里的管家(沈阳,明朝所属),管家看这个小孩儿虽衣着褴缕,满面污垢,却从眼神里透出一股英气,便将其领回府中,安排在马棚里帮着喂马,同时在马棚的角落里铺一些干草,就成了小憨儿的下榻之所了。小憨儿总能把自己的工作做的很出色,马棚里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马的夜草也吃的很足,人勤马壮,所以都督府里的上上下下都很喜欢这个小男孩。后来小憨儿也就可以去做一些其他杂役,如:给都督洗脚、擦鞋、牵马等事

小憨儿做每一样事都十分认真,给都督洗脚时从脚面洗到脚底,从脚跟洗到脚指夹缝,动作既轻盈又麻利,都督被伺候得十分舒服。在为都督洗脚底时,他发现都督左脚底有五颗红痣,心想,是不是每个人的脚底都长红痣呢?可我脚底为什么是七颗红痣呢?都督似乎看出小憨儿在看他脚底的那五颗红痣,便得意的说:“你在看我脚底的五颗红痣吧?”“嗯哪”“这可是个宝哇,”小憨儿用探寻的目光看着都督“红痣算什么宝?”,“没有这五颗红痣,我就当不上这个都督了,”“是嘛?”小憨儿有点吃惊的仰脸看着都督,便追问一句:“不是谁的脚底都长红痣吧?”都督摸着不长的胡须,慢条斯理的说:“怎么会谁都长呢?这是命中带来的,我长五颗红痣当了都督,若是长七颗红痣,就能当皇上了,呵呵,可惜我没有那个命呵……”小憨儿听了一惊,立时觉得有点透不过气来,“呵……”长嘘一口气,一字一字地说:“都------好!”

一晃儿三年过去了,这年秋天,京城里降下密旨,说:据观星官报告,发现当今又出现一个天子星,此人落在东北,现在正是忽明忽暗尚不成熟期,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以消除国家之后患!于是,整个都督府管辖的范围内都紧张起来,对辖区内的一切可疑人进行搜捕,宁肯错杀一千,也不能剩下一个!接着,朝庭降下第二道密旨:该人就在都督府内,要严查不怠,这时整个都督府的气氛十分紧张,立时从平安无事上升到红色预警,对府内的所有人,进行拉网式的搜查,但是,唯独没去搜查小憨儿,因为他的身份太低了,他不但没有资历,就连一个字都不认识,11岁的孩子能做什么,要不是穷,马都不一定会让他喂,小憨儿就此躲过一劫。

这天晚上,夜深人静,当人们都已经进入沉睡的五更天时,都督的最小夫人满桂英披着红棉袄起夜解手,一出门便发现马棚红光四射,以为是着火了,便走近细看;当走近时,丈高的红光不见了,只见一角落里似乎有微微的红光,她继续靠近红光,红光一点都不见了,只见小憨儿仰面躺在草堆上睡觉,还能清楚地看到一条小小的蛇在小憨儿的七窍(眼、耳、鼻、口……)钻来钻去,而小憨儿竟全然没有感觉一样的熟睡着。看到这一切,满桂英立时联想到“搜查”一事,而且断定,小憨儿就是要搜查的人。

她急忙叫醒小憨儿:“小憨儿,快醒来,你必须马上离开都督府。”

似醒非醒的小憨儿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干什么去呀?”

 “现在全府上下要抓的人就是你,你必须马上离开!”

一听到要抓的人是自己,小憨儿一下子全醒了,“那怎么办呀?”

女真女子满桂英,必竟是大家闺秀又在都督府呆了几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高于常人,在都督的影响下,胆识与谋略也不在英者之下,再加上她具有祖传的民族义气,她决定救小憨儿。“别怕,你听我的,一定会转危为安的”!

 “那你快说呀”小憨儿着急的催促着。

 “我马上回屋去取来出入城门的令牌你会顺利的从南门出城门;出南门后,绕过西门往北走。”

 “我直接从北门走可以吗?”

 “不行,明晨发现城内走出人后,一定先沿着此人出城门的方向搜查,这样,很快就会抓到你。如果你出南门后再向北走,他们到城南搜查不见人后,才会反映过来你一定是去了北面,这时,你已经走出很远了,北面是一片荒野,一旦你进入荒草甸子,他们抓到你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满桂英迅速的取来令牌,同时把房间里的所有点心也包上,来到马棚后,又把红棉袄披在小憨儿身上,告诉小憨儿:“出城时有人问,你就说我让你出城找马……”

小憨儿虽说是个孩子,但女真人的感恩之心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当即便给满桂英叩头发誓:“大恩不言谢,以后我小憨儿若真能得天下,我的民族,就改名叫满族,以谢夫人救命之恩!”

小憨儿按照满桂英的指点离去时,天已经快亮了,满桂英回到自己的房间,拔剑自刎!

(二)满族人为什么不准吃狗肉,不准戴狗皮帽子?

无有边际的北大荒,一人多高的荒草,连年枯荣延续,新长出的青草直指蓝天时,去年的枯草还在根部盘结,原始的草原虽然美不胜收,但对于逃难者,真是阻碍重重,不要说草叶能划破脸,就是每行走一步,都需付出巨大的努力,一脚踩下去,如同踏在草堆上,轻者颤抖几下过去了,重者如同掉进陈年枯草掩盖的陷井之中,需费很大力气才能把脚跋出来,之后,再迈下一步,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理解跋涉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了。11岁的小憨儿按照小夫人满桂英的指点出城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直向北逃生。

再说都督府走个小憨儿,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只是上上下下忙着满桂英的丧事,都督也在疑惑,小夫人为什么要自尽?两天后,都督府又接到朝庭的第三道圣旨:目标已经离开都督府,正在向北移动,必须立即捉拿归案。这才把小憨儿的离去与满桂英的死联系起来,而且,断定朝庭要抓的目标就是小憨儿。

立即出兵搜查荒原,经过一天的拉网式搜查后,不见一个人影,领头的想,在这么大的草原里搜查一个小孩子,就如同到海里捞针,还不如一把火把荒草点着,里面有什么,都活不了,只要小憨儿死了,也就算完成任务。于是,命令士兵点火烧草原。千年的荒草一见火,瞬间形成旋风,旋风立刻抱着火团向草原深处漫撒,火大成风,风助火势,一个北大荒立时化成火海。

再说小憨儿走了一夜两天了,也不知自己走了多少路,累得筋疲力尽,这时看看太阳已经在头顶上了,决定休息一会儿,刚躺到草地上就沉沉的睡了。睡了多久,他也不知道,只是醒来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小憨儿在想,真怪呵,我不是一直在荒草里穿行吗,现在怎么还能看到西下的太阳了呢?

此时他才注意到,原来的那些荒草都不见了,一眼望去,漆黑一片,有的地方还冒着烟,哦!荒草被火烧没了。再一看,自己身边的草还在,不过草都是湿漉漉的爬在地上,边上还躺着一条死狗。细看这只狗,全身如同水浸过一样,晃然大悟的小憨儿立即感到是这只狗救了自己,便沿着没有被火烧的湿草方向走去,约一里地的样子,有一条小河,这只狗就是在这条小河里把自己的全身打湿后,跑到睡熟的小憨儿身边打滚,把小憨儿身边的草弄湿后,再到河里去取水,不知反复多少次,凶猛的荒火才没有烧到熟睡的小憨儿,然而,狗却累死了……面对这有情有意的陌生的救命狗,小憨儿泣不成声,用手扒开北大荒的黑土,埋葬救命恩狗后,跪在狗头的方位,对天发誓:“老天在上,我小憨儿有朝一日若能得天下,我的民族一定视狗为亲密朋友,全族的任何人都不能吃狗肉,也不能用狗皮做帽子”!(因当时东北人很多人用狗皮做帽子)

(三)满族人为什么视乌鸦为神鸟供养乌鸦?

小憨儿在烧焦的荒地里继续向北走,虽然烧过的草原草木灰时而被风旋起呛得很,但是,苍天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个窗子。满桂英送给他的红棉袄被草木灰染成了黑色,小憨儿被飞扬的草木灰困扰的同时,却可以在灰堆里捡到烧熟的野兔肉等食品充饥。

再说都督府的官兵把荒草烧后,向朝廷汇报,大患已除,而朝廷降下的第四道圣旨却说,目标仍然在向北移动,要抓紧追捕!都督接到密旨后,哪敢待慢,立即发兵对烧焦的荒原进行地毯式搜查,不见人不能收兵。

此时的小憨儿已经没有先前那么紧张了,以为自己已经离都督府很远了,危险已经过去了。这时,他看到头顶上铺天盖地的老呱打场(场,二声,盘旋之意。乌鸦,东北人叫老呱)而且老呱群飞的越来越低,几乎就在头上盘旋,小憨儿也累了,干脆坐下来欣赏这精彩的老呱打场吧,随着他的坐下,老呱群的所有老呱,如同听到命令似的,都降落在地面,小憨儿的身上也落上几只乌鸦,一眼望去,漆黑一片,着实蔚为壮观!十一岁的小憨儿,并没有害怕,还和落在身上的老呱玩了起来。

再说都督府的官兵在搜查的过程中,也发现前方成千上万只老呱从天而降,密密实实在铺了一地。指挥官发令:如果前面有人,老呱就不会落在那里,绕开老呱群,继续向前搜查。已经形成一字形的搜索士兵,立即左右分开,改成八字形继续向前搜索,这样,中间便留出一条宽宽的真空带,成为小憨儿逃生的唯一出口。

休息了一阵子的小憨儿,觉得自己该赶路了,放下手中的老呱,站起身来,随着他的站起,老呱群如同接到命令一样起飞,这回起飞的高度是一人多高,飞行方式不是翱翔,而是上升与俯冲交替进行的花篮式飞行,从远处看去,分明是一个由飞鸟构成的、宠大的、动态乌金宫殿。小憨儿就是在这动态乌金宫殿里,在众多老呱的簇拥下,走进了女真族的地界

再说官兵们发现自己已经逼近女真族的边境,再往前走,就会引起边境战争,所以,只能收兵了。

进入女真族地界不远,这群老呱似乎是接到了命令,同时调头,浩浩荡荡地往回(南)飞去,地面上只留下了小憨儿一个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小憨儿恍然大悟——老呱是护我脱险的,他再次纵泪横流,向着老呱飞去的方向长跪发誓:有朝一日我小憨儿真能得天下,老呱就是我民族的神鸟,我全民族不但不准打老呱,还要按时供养

一路逃难,小憨儿经受了劳筋骨苦心志的磨砺,他懂得了拥有军队的重要性,至于他何时拥有军队,如何南征北战,怎么得到政权,何时把小憨儿的名字改成罕王的,此文无庸赘述,但是他成为清朝的开国皇帝是事实,东北至今还留有一个谚语:“老罕王坐北京,心满意足了”!也是事实。重要的是,他得到天下之后,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从此女真族改成满族这是事实,满族人不吃狗肉不带狗皮帽子这是事实,268年的清朝皇宫里一直都有专人喂养乌鸦也是事实!我赞美满族先人的一言九鼎,赞美满族后裔的承诺继承,赞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超然典范!

后记:

在中华56个民族的图腾中,满族的图腾仍是老呱(乌鸦),现在北京城内乌鸦的数量仍居全城百鸟之首。如果你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每天早上日出时,三三两两的乌鸦结伴向城外飞去,站在地面向上看,视野里一个小时之内不会没有乌鸦向城外飞行;晚上日落之前,又是三三两两的乌鸦向北京城中间汇集,约一个小时能全部进城。这些乌鸦白天去哪里?晚上回哪里?经过多次细心观察与考究,我发现,乌鸦白天去燕山一带觅食,晚上回到长安街两旁的杨树上栖息,相信中南海里面的杨树上,晚上也会有乌鸦栖息,。有一些人提议,把这些乌鸦都药死,因为他们每晚的粪便影响了城市环境卫生,好在,我们的最高领导机关并没有同意,才能让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精彩景致一直保留到现在。

满族的图腾“老呱(乌鸦)”,在中华世纪坛顶层可见。

 

 

满族人为什么视乌鸦为吉祥鸟

  在我国许多地方,乌鸦都被视为不祥之物。北方民谚里有“老鸹叫,事儿来到”一说。在《封神榜》等影视作品里,将发生一场恶战前, 导演也常常设置一个静的出奇的场景,再加上几声乌鸦的鼓噪,以衬托气氛。然而,就是这种"不祥之鸟",却被满清尊崇为“神鸟”。满族的吉祥鸟是乌鸦而不是凤凰,与传说乌鸦曾经救过满族祖先有关。

  据说乌鸦有五德:反哺、长生、多智、警示、无二过。成语中有“乌鸦反哺”,儿童故事中有“乌鸦喝水”。

  那么乌鸦为什么能够得到满族人的敬重呢?有两种传说:

  第一呢,这要先从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的索伦神杆说起。

  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立着一根三米多高的木杆子,木杆子安在一个汉白玉的石座上,在这个杆子的顶部还套着一只锡斗。这个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杆子上的锡斗是装什么的呢?杆子为什么会立在这里呢?

  这个杆子就是人们常说的索伦杆,又叫索摩杆,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按满族习俗,祭杆时,在锡斗里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肠子等,供给乌鸦和喜鹊享用。这种奇异的祭祀,不知始于什么时候。但为什么立杆祭天饲鸦鹊,倒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满洲实录》载:三仙女在布勒瑚里沐浴,神鹊衔一朱果放在仙女佛库伦衣上,佛库伦吃了之后就怀孕生下了爱新觉罗的祖先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领导爱新觉罗家族许多年后,他们的子孙开始变得暴虐无道,在某一年的六月间,部众群起暴动,攻破了鄂朵里城,追杀布库里雍顺的子孙,全族中只有一个叫范嗏的小男孩逃了出来。当他逃到旷野时,追兵已经赶来,在危难之际,突然一只喜鹊飞来落在范嗏的头上,追兵误认为喜鹊下是一颗枯树,便收兵回去了。从这以后,爱新觉罗家族就奉喜鹊为祖,从不加害,并留下了立杆子,供碎肉,请喜鹊享用的习俗。《清史稿》说这个故事的主人是满族的远祖范嗏;后来,他的孙子孟特穆很有智谋,将杀害他全族的仇人子孙四十多人,斩于虎兰哈达山下,为家族报了仇。这个孟特穆,也称为猛哥帖木儿,就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代皇族奉他为爱新觉罗氏的始祖,尊为“肇祖原皇帝”。

  第二呢另一个传说的版本是这样的

  公元1574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年,辽东总兵李成梁攻破了女真部落首领王杲的古勒寨,其时努尔哈赤兄弟正寄住在外祖父王杲家中,于是成为俘虏。努尔哈赤非常聪明,立即跪在李成梁的马前,痛哭流涕,请求赐他一死。李成梁见他乖敏可怜,收到帐下作了随从和侍卫。据传,因努尔哈赤长相憨厚、朴实,李成梁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小憨子。

  有一天晚上,小憨子在给李成梁洗脚的时候,看到他脚上有三颗黑痣,就说,“你脚上长了三颗黑痣,我给你刮下来吧。”李成梁说:“那可不行,小憨子,你知道我为啥能当上这辽东的总兵吗?”努尔哈赤说“不知道”;李成梁得意地说,“我就是因为脚心长的这三颗黑痦子,命中注定要坐这辽东的总兵。”努尔哈赤笑着说,“我不信,我脚心上还长着七个红痦子呢?”李成梁听说,忙让小憨子把鞋脱下来一看,果然有七颗红痦子,而且还非常像天上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不就是脚踏北斗的七星混龙吗?

  恰巧前两天,京城送来皇上密旨,说明朝钦天监夜观天象,看出辽东女真人中,要出一个造反的七星混龙,让李成梁秘密擒拿,这不应在了小憨子身上。

  总兵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小妾喜兰,并准备明日打造木笼囚车,押解小憨子送往京城,喜兰是个善良的女人,等到李成梁睡熟后,她爬起来穿上衣裳,来到努尔哈赤住的屋里,把事情告诉了他。小憨子连夜逃出了总兵府,李成梁立即派兵去追,小憨子跑得筋疲力尽,终于,支持不住昏死了过去。

  追兵眼看就到了,就在这个时候,天空中飞来了成群的乌鸦,落在努尔哈赤身上,把他遮盖在里面,追兵没有发现就走了,努尔哈赤因此获救。这就是著名的“乌鸦救驾”的故事。努尔哈赤在建国称“汗”之后,为了感谢乌鸦救命之恩,奉乌鸦为“神”,并设专门的鸦粮喂养。

  除了神话传说,满族人把乌鸦奉为“神”,也可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鸦鹊的生物特性及萨满教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满族先民居住的自然环境来看。满族的历史很悠久,其主体的直系祖先为明代女真,而其先世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肃慎。考古资料证明,肃慎人是在以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生活的。这里森林茂密、四季分明,东临大海,河川若网。在黑龙江入海口多岛屿、湖泊,气候适宜,沼泽湖泊里生殖着大量的鱼虾,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好地方,同时也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满族先民们与各种鸟类朝夕相处,鸟类警觉的特性能为他们预报吉凶祸福,鸟类还能为迷失在密林中的猎人引路。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分布范围较广、比较常见的。乌鸦和喜鹊同属于鸦科,分布在满族居住地区的乌鸦主要是大嘴乌鸦。这种乌鸦“ 栖息于山区、田野、村郊大树上,……性机警,只要一只惊鸣,就一哄而散远走高飞。”[ii]喜鹊分布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是一种喜欢和人类为邻的鸟类。……性机警,觅食时常有一鸟负责守卫,即使成对觅食时,亦多时轮流分工守候和觅食。……如发现危险,守望的鸟发出惊叫声,同觅食鸟一同飞走。” 可见,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属于很警觉的一类的。鸦鹊遇险发出的惊叫,成为一种报警信号,为过着渔猎生活的满族先民传递着信息。由于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和生物认识的不足,以及受到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满族的先民们便因为鸦鹊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赋予它们种种神性。这些神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 、先知先觉的能力。鸦鹊的警觉性使之具有某种预测功能,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它们似乎比人类更清楚人类要找的东西在哪里。因此,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便出现了很多鸦鹊的指引者形象。如在《女镇定水》的传说中,英雄完达的双眼变成了两只喜鹊告诉女真完达的遭遇并指引女真找到宝珠。眼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获得信息的器官。

  在这则传说中,眼睛变成了喜鹊,一方面是因为喜鹊羽毛的黑白相间与人眼珠的黑白相间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则是喜鹊的警觉、善于获得、传递信息的生物特性使然。同时也说明了喜鹊在满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 、护佑的能力。满族先民是渔猎民族,到森林里狩猎是族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森林里的野兽很多,打猎是一项颇危险的事情。而鸦鹊因为机警,遇到危险时高声惊叫,成群飞离。这样,就为打猎者报了警。打猎者也分外小心,或者远离危险的地方。于是,鸦鹊便被赋予守卫地域的神圣职能,成为萨满教地域的保护神,成为“林海女神”保佑进山打猎的猎人平安,成为喜神保佑人们免受灾祸。

  3 、沟通人神的能力。满族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住在天上。鸦鹊可以自由遨游于天界与人界之间,于是它们便成为萨满的助手,为人神之间传递信息。与满族相邻又共同信奉萨满教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服肩上的鸟系用红松木刻成,上涂黑、白色;脖子为白色。将木鸟用螺丝钉固定在一个剪成“十”字形的薄铁片上,将铁片缝于肩布之中;鸟的双头向着萨满耳朵,以向萨满传报信息。当神附萨满体,神鸟即旋转转动。这一黑白相间的鸟类形象非常像喜鹊。鸦鹊能够沟通人神的能力表现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就是鸦鹊的使者形象。

  以上,是从鸦鹊的警觉性来分析满族鸦鹊崇拜和神话传说中鸦鹊形象产生的原因的。此外,满族对于乌鸦的崇拜,还跟乌鸦的食腐性有关。满族的先民们采取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当时生产力低下,不可能经常打到猎物。而乌鸦喜欢吃野兽的尸体。人们在乌鸦聚集的地方获得意外的食物,久而久之,便逐渐崇乌鸦为神灵了。在亚洲东北部以及与之隔海相望的北美西北部沿海的原始渔猎民族中,乌鸦被视为圣物受到崇拜,证明了乌鸦崇拜与渔猎民族关系密切。

  丹东是个满族人的聚集地,有统计说丹东地区有40万的满族人,丹东地区的凤城和宽甸的农村,满族人聚集的地方,每到元旦前后杀猪的时候和春节挂灯的时候,就会看到在满族人家的前院里,在院子中央会立起来一个杆子,一丈多高,这个杆子是神杆,有个名字叫“索罗”,就是满族话“神杆”的意思。在这个索罗的顶端,距最高点一尺的地方按一个包锡的方斗。杀猪和过年的时候,斗里放着猪下货、卸完猪脖圈肉剔下来的胫骨、大黄米等等,这些东西就是用来敬乌鸦,饲食乌鸦的,满族人崇敬乌鸦也祭拜乌鸦。

  在很多书中都有记载满族人对乌鸦的崇拜,民国遗书《东北名胜古迹遗闻》所载:在清代,每年的二月、八月,盛京将军衙门要派人,在沈阳八门城墙上,吹海螺螺号,通知八旗旗丁领取钱粮,俗称“吹城”。而盛京内务府要派人,在沈阳故宫西院轿马场,撒放粮谷,当时称作“鸦粮”。那个时候,数以千计的乌鸦从四处飞来,饱食后翩然飞走。直到清朝的光绪、宣统及至民国时期,才逐渐废止了撒放“鸦粮”的活动,但此后乌鸦每到季节,仍然来到皇宫找食物。

  清朝遗老金梁曾撰《瓜圃述异》,其中记载了沈阳故宫内曾养有一群乌鸦,成百上千,早晨出宫寻食,晚上返巢凤凰楼楼顶。这些乌鸦居住在宫内很久,直到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些乌鸦在此后的某一天飞走后,再也没有回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黑人州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