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竞争削弱孩子的快乐(此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9月1日第7版)

(2011-09-22 09:21:07)
标签:

杂谈

文/周令瑜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上学时比成绩,工作了比业绩,谁也不愿意落后,谁都想跑在别人前头。看了这个标题,很多人可能会说,一个人没有竞争力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长大后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很多年前,我也是这么想的。在实践中,我却发现让心智未发展成熟的孩子参与竞争,对孩子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不但不能让他们具有竞争力,而且让他们学会与人比较,削弱他们的快乐。

 

在一个孩子的群体中比如幼儿园,成人总会有意无意“挑起”孩子之间的竞争,比如在某些孩子吃饭吃得比较慢的时候,老师会说“今天咱们要比一比,看看谁吃得最快,看谁能第一名吃完哦”。说完这句之后,孩子们唯恐落在别人后面,都想第一名吃完饭,于是快快的吃了起来。老师的目的达到了,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让孩子快快吃饭,而孩子们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们会认为吃饭吃第一名才好,后面吃完的不好,所以他们都想争夺第一名,而第一名终究只有一个,那些得不到第一名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

 

挑起孩子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暗示孩子横向比较,其结果是引导孩子关注外在,而非关注内在。上面这个例子,孩子好好吃饭是为了“比别人快”,而非“我应该专心吃饭,按时吃完”。事实上,家庭和学校无处不在用这种方法“敦促”孩子。比如:

孩子长得比较矮,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多吃饭,会说“咱们多吃一点,长得比对面小A还高好不好?”

孩子午睡的时候闹哄哄的,老师会说“看哪个小朋友最乖,睡得最好哦。张三睡好了,没说话了;李四已经安静了....

A总是迟到,某一天去学校比较早,老师说“哇,今天小A来得真早,比小B还要早哦”。

 

凡是挑起孩子之间的竞争,往往“效果”比较好,成人很容易达到自己敦促的目的,为了比别人长得高,孩子吃饭吃的多了;为了比别人睡得好,孩子安静了;为了比别人到校早,孩子不迟到了...短期看孩子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长期来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却很大。孩子做这些事情不是因为他内在的需要,不是内在的驱动力在驱使他做这些,而是因为和外界的比较驱使他这么做。一方面,这让孩子不能自律,当没有他人敦促的时候,他就打回原形;另一方面,孩子会沉湎于比较之中,当他超越不了别人的时候,他会感到痛苦、失落、挫败,觉得自己不够好。

 

医学专家罗伊.马丁纳将快乐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竞争式快乐、条件式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其中,竞争式快乐是最低的层次,当我们超越他人时,我们都会觉得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因为每一场“比赛”中只有一个优胜者,而你无法永远成为那个优胜者。

 

对于自我还没构建好的孩子而言,倘若让孩子身处在无处不在的“竞争”当中,他感受到的是危机感、挫败感和低价值感,他将不停地与别人比较,为了不落于人后而去做某些事情,而忘记他内心需要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