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干预孩子间的冲突,却导致家长间的疏离,问题出在哪里?

(2011-07-17 14:50:05)
标签:

育儿

分类: 自由和规则

 

 家长留言:

周老师:您好!我现在正在读您的书。看到您写的一段话:孩子在冲突中将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是采取这样的做法的。但是我现在正在头疼一件事。我家儿子目前39个月。我们小区一个孩子,当初和我家儿子一起玩。他们一起抢一个棍子,我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当时爷爷在旁边看没说什么,回去可能和爸妈讲了,从此这家孩子就没和我们一起玩了。他的妈妈说豆豆喜欢舞枪弄棍,以为我家豆豆天不怕地不怕等等。他家孩子比我们小一个月,但确实比我们儿子愿意分享玩具。但是比较会看人脸色,见了人不太说话。我儿子出去一般不太和他玩。

 

还有一次也是另一个孩子到我家,比我儿子小两个月,我儿子也是和他起了冲突,我也是不予干涉。起因是我儿子邀请他到我家玩,又一个玩具也不愿意分享,结果他的同学哇哇大哭。因为我看书上说孩子小时是不愿意分享的,所以我一直没有教他分享。  但是现在这几个孩子们似乎都不愿意和我家孩子玩了。可能觉得我太放任孩子了。  我一般对孩子之间起冲突不管,但因为这几个孩子都比我家儿子小几个月,好像有我儿子欺负他家孩子之嫌了,本来交往的挺好的几家,又都是同事,现在看到我儿子在楼底下玩,都不下来了。我们下来他们就走了。弄得我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中一家妈妈很间接的跟我说,很奇怪,他家儿子和我家儿子在一起互相不一起玩,但他家儿子到另一家,两人玩的很好。   我家儿子好像也是,他特别喜欢一个小姑娘,而这个小姑娘就是他的跟屁虫,我家儿子做什么她就跟着做什么。我家儿子很乐意和这样的孩子玩。和其他的孩子确实好像玩不到一起去。   我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困惑中。。。渴望您的指点。  我也从来不限制我儿子玩棍子,但小区的家长们不管男孩女孩似乎都不许自己的孩子玩。而且孩子很喜欢狂奔,那个儿子喜欢的小女孩跟着我儿子狂奔,自己摔跤了,他们爸妈觉得是我儿子的问题,也不喜欢他们女儿和我儿子多玩。

 

 

我的回复:

这位家长,非常理解你困惑的心情,你一定在想,为什么我照着书上的方法去做,结果却不是想象的那样呢?

 

不管是什么书,都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果硬套就会出问题。这个事例就是这样。

 

家长在遇到孩子间的冲突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冲上去解决,需要给孩子时间,看看他们自己是否能解决。这么做的前提是手中没有拿器械,不会威胁到双方孩子的安全。你说的第一个例子,你的孩子和小伙伴在抢棍子,你并不干预,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孩子对抢棍子会造成的危险没有预见性,弄不好会戳到眼睛或者喉咙,这种会伤害自己和对方的事情是要立刻制止的,你没有制止,当然对方家长会感觉自家孩子和你的孩子玩太不安全了,所以远离你们。

 

你不限制孩子玩棍子,这没错。但玩棍子需要建立规则的,不能拿着棍子和别人打架,也不能拿着棍子奔跑,因为那样会造成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如果孩子不能遵守,则要严厉禁止。自由和规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规则,光有自由,就成了溺爱。

 

孩子间的冲突不要立刻干预,并不等于家长放手不管了。在必要的时候,家长是需要干预和引导的。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标,当孩子解决不了的时候,家长要出面,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当双方孩子实力相差太大,他们自己根本无法平等解决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出面,譬如一个个头矮小且性格弱势的孩子遇到一个个头高大、性格强悍的孩子,一个1岁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遇到一个45岁的霸道蛮横的孩子,他们由于实力悬殊太大,不具备自己解决的能力,家长必须及时干预,否则会让强的一方更加非横跋扈,弱的一方更加弱势。

 

家长出面并非指责某一方做得不对,而要平静地告诉他,你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譬如你孩子和别的孩子抢棍子,你的做法应该是:

1、  立刻让争抢停止,拿走棍子

2、 找双方询问事情原委。“发生什么事情了”?

3、  允许双方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不评判、不说教)。“你现在是什么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看起来你很生气”。

4、 告诉孩子争抢棍子可能会戳伤自己或伙伴, 重申一遍玩棍子的规则:不奔跑,不争抢,先拿者先玩,后拿者等待,玩棍子的时候离小伙伴远一点,防止碰到别人。

5、  给孩子时间自省,引导孩子如何解决这件事情,“除了争抢,有更好的方式解决吗?”

 

除此之外,和其他家长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你的孩子对别的孩子造成了威胁或者小伤害的时候,你一定要第一时间表示歉意并及时补救,然后合理引导自家孩子,请孩子给对方道歉并意识到自己的过失。相信如果你和家长们保持畅通的沟通,并且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方的家长能理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