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手”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焦虑
(2011-05-30 15:53:17)
标签:
育儿 |
分类: 爱、尊重和懂得孩子 |
“不放手”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焦虑
我怀周周的过程一波三折。先是先兆流产,在发现怀孕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有褐色分泌物。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先兆性流产,必须保胎。每天卧床休息,除了上厕所,其余一切都在床上解决,包括吃饭洗脸刷牙。这些倒不算什么,让我倍感痛苦的是心里那份惶恐和担心,唯恐保不住胎儿。持续治疗了一个多月、卧床五个月后,终于稳定下来。好景不长,做孕期检查时又查出前置胎盘,医生说可能会导致早产和大出血,刚刚缓口气,听到这个消息我又陷入惶恐不安之中。到了孕晚期,我严重失眠,最长一次连续七天七晚没合眼,走路如腾云驾雾一般,比生病还要难受。这个艰辛的怀孕过程把我折腾得心力交瘁,有些抑郁了。
由于我孕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差,周周出生后身体特别不好。我月子里的时候,周周便得了肺炎,被送到医院打点滴,治疗三天后一直没有痊愈,咳嗽不断。2006年9月12日,周周两个月大的时候,突然咳嗽加重,不吃奶、不睡觉、精神狂躁,我们用尽所有办法都安抚不住。那天,天一亮我们就把她送到省儿童医院,医生给我们下了病危通知,我急得大哭起来,差点要崩溃!我整天整夜抱着她来回走动,只有这样才能稍稍让她安静一点。看着她痛苦抓狂的样子我的心都碎了,当时的那种焦虑和恐慌真是无以言表!相信所有做过妈妈的人都体会得到那种感觉。
后来经过住院治疗,周周开始吃奶了,精神也好了很多,只是咳嗽一直没好。出院后周周的身体一直很弱,持续咳嗽不断,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周周七个多月。这两次肺炎把我吓成了惊弓之鸟,只要听到周周咳嗽,我就提心吊胆,唯恐再次发展成肺炎。现在回过头来想那时真有些可笑,每次周周咳嗽,我都会记着:每天咳几次,每次咳几声。也许是因为极少带到户外的原因,周周基本不能到户外去,一到户外就咳嗽加重并且晚上睡觉哭闹。周周九个多月以前,除了打疫苗去医院,几乎没下过楼。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咳嗽---不敢到户外---体弱----咳嗽。周周的睡眠一直不安稳,晚上要哭闹几次,并且非要抱着走才能安抚住她,连抱着坐着都不行(估计是肺炎期间我们这么安抚她,已经形成习惯了),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
我何尝不知道孩子足不出户的危害!我何尝不知道孩子不要照顾得太精细!但是内心的焦虑把我抓得牢牢的,那两次肺炎把我吓怕了,我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我唯恐重蹈覆辙!对周周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餐具、奶瓶每餐必消毒,天气突变及时增减衣服,周周只要抓脏东西往嘴里送我就会马上夺走,就连孩子学爬,我也只是让她在床上爬,从来不敢把她放到地上爬—怕地太凉冻着她,也怕草地上有脏东西她捡了吃。因为从来没在宽广的地方爬过,周周十个多月才学会爬,并且爬得很慢。而爬行能力差导致她现在的协调能力较差,这是后话。而不让周周吃手吃脏东西的直接后果是,周周到了三岁都还把一些非食物类物品往嘴里送,这是孩子在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这就是违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
2007年4月18日,由于周周翻身、爬、坐、扶立等大动作严重落后于同龄宝宝,我担心她是脑瘫(那时我太紧张了),把她带到医院找专家看看。专家问了一些周周的情况,比如会不会叫爸爸妈妈,会不会用动作表示“再见、你好”之类的,得到肯定答案后,专家说一般不会是脑瘫,如果实在不放心,就做一下行为检测。我选择了做检测。医生给周周做五十二项行为检测时(做检测时家长是不能陪同的)我在外面等候,一直听到她在哭。不一会医生出来了,对我说:“这孩子太胆小了,害怕得不得了,检测都有几项没做完呢,她不配合没办法。”最终教授说不是脑瘫,我们虚惊一场。但是做检测的那个医生的话在我心里如同一个惊雷,虽然一直知道孩子足不出户、不接触别人的弊端,但是没想到对周周的影响已经是如此之大!
那天晚上,我反思了很久,想了许多。周周之所以体弱、大动作落后、睡眠不稳、胆小,虽有先天的原因,但是后天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最主要就是我的心态作祟!我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导致周周没有安全感,所以她睡眠不稳;我过于紧张不敢带周周出门,导致周周没有机会和外界接触,变得胆小;我过于紧张,不敢带周周锻炼,照顾得过于精细,反而让她更容易生病!
彼时,育儿理论我已经烂熟于胸,只是在实践中无法克服内心的焦虑,做起来就走样了。心态对行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难怪很多妈妈都说道理我们都懂,就是执行起来难。
我终于找到了育儿过程中我不放手的真正原因,就是我内心深处的焦虑!我开始调节自己的心态。当我感觉开始焦虑的时候比如周周生病了或摔伤了,我就记日记,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过分紧张是毫无用处的,相反会让孩子变得脆弱。除此之外,我开始了解儿童的疾病方面的知识,我发现我对周周生病的恐惧其实是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比如发烧、咳嗽、腹泻这些曾经让我紧张万分的症状,其实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比如孩子的感冒大多是自限性的,不用药也会好,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是巨大的;比如每一种疾病都有一个病程的,不能急于一下子就治疗好......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我慢慢放松了一些,焦虑缓解了很多。对周周不再象温室里的花一样的去保护她。给她穿衣服不再裹得粽子般,在一个夏天过后,逐渐添加衣服,穿的和成人一样多;感冒咳嗽发烧腹泻不再那么慌乱,也不会盲目地急着往医院赶;只要不是大风大雨的天气,每天都会去户外玩几个小时,鼓励她主动和小朋友交往......对于我来说,育儿的过程就是与自己内心的恐惧做斗争的过程,我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相信孩子是坚强的,不会那么容易被击倒;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不需要我们事事保护!
有位妈妈说,各类育儿书、教育理论书籍我看了不少,但是就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发飙”。譬如天气降温了,我让孩子加一件衣服。但是孩子不肯。我耐心的和孩子说,宝贝,天气凉了,不加衣服的话会着凉的。孩子说,不加。我又说,宝贝,真的要加一件衣服了,不然着凉后一感冒你会很难受的哦。孩子说,不加,就不加。我的火气噌噌噌就要上来了,我拼命忍住,宝贝,妈妈爱你,妈妈不希望你生病,你加上衣服吧。孩子说,说了我不加呀!我终于忍不住了,插着腰冲孩子大吼:你加不加?给我加上!孩子大哭,哇哇哇...我大怒....
看着她绘声绘色地描述,我笑了。这位妈妈接着说,其实,在问过两遍加不加之后,我就已经要发飙了,我想忍,但就是忍不住不对孩子发火。我反问她,你做到内心真正的平和了吗?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有着焦虑和担忧?如果你不担心孩子着凉,你还会这么急迫地想劝说孩子加衣服么?
这位妈妈说,确实是这样,那碰到这种情况我怎么办?我说,如果我们的内心做不到真正平和,心里还有焦虑和担忧,那么我们就做不到真正放手。其实孩子感冒一下并不是很大的事情,也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妈妈的担忧把这件事情的后果严重化了。如果我遇到过这种情况,会先跟孩子说清楚不加衣服可能会造成的结果---着凉感冒,建议孩子加衣服。如果孩子不想加衣服也不勉强,让她自己去感受感受,一旦孩子觉得冷,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加上衣服的。如果孩子执意没有加衣服,那么可能会感冒,也可能不会感冒。如果孩子感冒了,在孩子难受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次感冒是因为你没有及时加衣服着凉了造成的,不过妈妈想你下次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样,孩子在下一次降温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而不是去数落孩子:看看,说了要你加衣服你不加!这不感冒了吧?看你下次听不听妈妈的话!这些话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这位妈妈不好意思的笑了,她说,我跟孩子就是说这些数落的话...
和妈妈们一交流,发现内心焦虑的妈妈真不少!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的就紧张得不得了,稍有不适就半夜三更地往医院赶,恨不得能自己代替孩子生病;不敢让孩子做“危险”的事情,哪怕自己可以提供保护,害怕孩子受伤;看到孩子被小朋友打就感到心疼和委屈,一个箭步冲上去拉开;孩子一顿没吃好饭就担心孩子的营养跟不上会影响长身体。
我发现最容易让妈妈焦虑的几个方面,即疾病、安全、营养和同伴冲突。如果我们掌握相关常识,我们的恐惧将减少很多甚至消除。这是在育儿路上摸索总结出来的,和大家分享,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关于疾病:
1、被家长所苦恼的大多是一些常见病如感冒、腹泻等,家长应该认识到疾病都有一个病程,就头疼脑热的小病而言一般头两天开始,三四天加重,到第六七天就偃旗息鼓了。我们不要急于让疾病消失,因为那是违背规律的;
2、很多症状如咳嗽、发烧、腹泻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不能盲目制止如止咳、退烧、止泻等,那样会掩盖和加重病情。我们应该找到病因,对因治疗;
3、适当的寒冷刺激能增强孩子抵抗寒冷的能力,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适当摄入一点病菌对孩子没有害处,如果把孩子打理得太洁净反而不堪一击;
4、只要孩子的精神尚好,不必急着赶去医院,那样不但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而且可能让孩子挨扎针验血的痛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可以在家观察,试一试食疗;
5、倘若孩子精神不好(狂躁或萎靡)应该及时送往医院,以免延误病情;
6、对疾病应该是三分用药七分调理,不能光靠吃药的,孩子患病时要注意饮食、防寒保暖、不外出游玩;
7、家长最好看一些中医和西医的书籍,了解疾病才能做到不害怕疾病。
关于营养:
1、孩子是饿不坏的,饿了就吃是人的本能,不饿便不想吃,不要强迫孩子进食;
2、偶尔两餐吃得较少是正常的,不会引起营养不良;
3、少吃零食,几乎所有零食都属于垃圾食品的范畴。不过不能采用严厉禁止的方式,偶尔吃一次也不会得癌症的。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倘若自己喜欢吃零食,孩子怎么可能不吃?
4、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应该从大人做起。
关于安全:
1、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本能,过度保护会让孩子丧失这一本能;
2、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孩子的成长路上摔几跤是很正常的,没摔过才不正常。对于磕磕碰碰的小事故(如摔个包、蹭破皮)不必心疼和紧张,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
3、危险物品应该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防止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如烫伤、窒息、误服洗涤剂或药品等等;
4、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孩子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是重中之重。
关于冲突:
1、孩子在冲突中将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间的冲突是有正面意义的,不要过早介入(除非孩子手中拿器械,家长预见到可能造成重伤)孩子自己有解决冲突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在和同伴的不断冲突中得到发展。
2、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他们的世界是纯净的,冲突也是稍纵即逝的,往往一分钟前还在打架,一分钟后便玩到了一起。他们之间的打打闹闹甚少有“欺负”的成分,大多是没有恶意的,只是在成人的眼光里成了“欺负”。所以,不要怕孩子被“欺负”, 不要在孩子被“欺负”时挺身而出,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如果你总是觉得别的孩子欺负了你的孩子,一定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
3、公正地处理孩子间的冲突,象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既不要总是叫自己的孩子谦让,也不要总是怕自家孩子吃亏。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能超越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爱”的含义;因为有了孩子,我们心中多了一份最深的牵挂;因为有了孩子,我们心里充满担心,担心她生病、担心她受伤、担心她没吃饱、担心她受欺负......这种种的担心往往会化作深深的恐惧,让我们不能放开孩子的手。我们要做的,是克服内心的恐惧,让自己真正平和起来,这样才能停止过度保护和限制,给孩子真正的自由。相信孩子,放开我们的手吧,总有一天他(她)要离开我们去自由飞翔!
本文节选自《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当当售书链接(点击进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87170&ref=search-1-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