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教育故事
(2010-06-10 16:40: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身教甚于言教 |
这是我书稿中的一篇文章,写了很久了,原本不想发表的(呵呵,有点私心,为了让新书保持点神秘感),但是我觉得这个事例对于我太有启示了,早些让大家知道是件好事。
大多数老人的教育方式都很传统、落后,并且难以接受新思想,但也有例外。我们小区有一位奶奶,思想非常开明,带出的孩子比很多妈妈带的都要好。
大家都叫她崔奶奶,六十多岁,她的孙子名叫庆庆,在庆庆还没出生的时候,我们便认识了。崔奶奶是退休的大学老师,以前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她的性格谦和,从来不以老师自居。大多从事教育工作的老人有个通病,觉得自己是老师,教育孩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崔奶奶不这么想,她坦诚自己虽然小学中学大学都教过,但是对于学前教育真是一点都不懂。
崔奶奶经常逗一逗周周,对于我的教育方法,她觉得耳目一新,主动找我交流教育方面的话题。她和大多数老人不一样,她非常开明,非常热爱学习。每次见到我都要和我聊上大半天教育方面的话题,我感受得到她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渴求,当我讲述我的观点的时候,她总是非常专注地看着我,用心地听着,那种眼神如饥似渴。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对于一个问题,几乎只要我讲一遍,她就能透彻地理解,并且能落到实处。比如,在庆庆五个多月的时候,见到什么都要往嘴里塞。崔奶奶不懂这是孩子进入了口欲期,只要庆庆把东西放到嘴里,她就赶紧拿掉。我看见了,向她解释了口欲期,解释了孩子为何要这么做,以及让孩子在口欲期得到满足的重要性。崔奶奶恍然大悟,连连感谢我,这么及时地提醒了她。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阻止庆庆乱咬东西,就连庆庆在咬我的皮包、吃树叶的时候,她也是泰然处之。要知道“吃树叶”这种行为会让很多老人甚至年轻父母惊叫的。庆庆的口欲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一岁以后,庆庆顺利度过了口欲期,再也没有乱咬东西了。
崔奶奶没有看过任何育儿书籍,就凭着她较强的学习能力、极强的领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耐心,把庆庆教育得很好。每次见到我,崔奶奶都会抓住机会,向我询问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我都会详细作答。让感到我惊讶的是,崔奶奶从来没有问过我重复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在我解答过之后,她都能消化的很好。这一点,她甚至比很多年轻家长都做得要好,很多家长就一个问题都要反反复复地问,反反复复解决不好,崔奶奶不这样,每次问过后,她自己会去思考,去分析,自己得出要怎么做的结论。
我对崔奶奶怀有深深的敬意,我们算是忘年交吧。和她交流起来,非常轻松愉快,我没有把她当成老人,就好像是一个同龄好友。一次,崔奶奶说,你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很感谢你。我说,主要是靠您自己的努力。很少有老人能向您这么开明的,您是我们小区里最懂教育的老人。崔奶奶说,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有位外国人住在我们旁边那一栋楼,有次我看见他让一岁多的儿子独自坐在高高的秋千上,完全不担心孩子会掉下来。经常让孩子一个人到处玩,完全不跟在后头。我想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能力那么强?我们的孩子能力这么弱?应该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吧。我说,您这番话说得真好,孩子先天的能力和智力是相差无几的,后天的教育导致了孩子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距。大人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如果放手,孩子能做得很好。
我们经常有这样类似的讨论。在我们小区,大多数家长和我的育儿交流还停留在吃喝拉撒睡等等浅层面的问题上,能象崔奶奶这样和我讨论的家长还真不多。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崔奶奶特别放手。庆庆一岁两个月的时候,走路蹒跚不稳,每走一步是踉踉跄跄的,好像要摔倒。崔奶奶只是远远地跟着,脸上满是轻松的笑容,她好像一点都不担心庆庆会摔倒。有一次,我要回家了,庆庆跟在我后头走,因为我走得比较快,庆庆想追上我,也走得比平时快,接连摔了几跤,在硬硬的水泥地上,应该有些疼。崔奶奶泰然自若,只是微笑的看着,既不扶他,也不阻止他跑。而庆庆呢,比同龄小孩子要坚强得多,摔倒后,马上爬起又来追我,再摔倒,再爬起来。不像很多被大人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摔倒后趴在地上哭,等着家长来扶。
崔奶奶内心强大,她的带养方式常常遭到别的家长的质疑,但是她不管不顾,坚定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一次,庆庆在沙坑里玩,一屁股坐在沙坑里,弄得满头满脸都是沙子。旁边一位老人的孙子也想玩沙,老人把孙子拎小鸡一样拎走了。崔奶奶见状叹口气,这时,过来一位相熟的奶奶,那位奶奶看到庆庆坐在沙坑里,惊呼道:“崔奶奶,你怎么让孩子这么玩啊?莫让他这么玩咯,好难得洗咧!”崔奶奶笑笑说:“没办法呢,他要这样,还是让他自由吧。”见崔奶奶如此“顽固不化”,那位奶奶摇着头叹着气走了。
由于崔奶奶教育得法,庆庆发展得很好,一岁多就表现出出众的品质:非常坚强,跌倒等小伤小疼不哭,爬起来就是;运动能力明显超过同龄孩子,一岁两个月便不需要帮助,自己扶着楼梯扶手上完一层楼;大胆,主动,见到陌生人或陌生小孩,他可以主动加入他们,毫不露怯;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一双眼睛到处瞅,对未知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传统方法带养的孩子远远不及的。
写下崔奶奶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教育好孩子,并不一定要看太多的育儿书籍和教育理论,关键是要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不掌握“渔”的技巧,只是等着“吃鱼”,教育水平就无法得到提高;家长的内心力量和自身修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自身不够完善,看再多的书籍也解决不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完善自我是教育好的孩子的必备条件。
补记: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再次遇到崔奶奶。她告诉我一件让我震惊的事情:她原本还有一个女儿,十五岁那年,跟着她们系里的一个博士去游泳,不幸淹死了。女儿死后,她陷入巨大的悲痛,留下心理阴影,害怕再次失去儿子。对孩子处处保护,处处小心。儿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能力、胆量、性格都不尽如人意,成年后的儿子对他们的教育颇有微词。
女儿的夭亡是崔奶奶永远的心头之痛,留下的后遗症是多年如惊弓之鸟般对儿子紧抓不放。儿子成人后,弊端显现引起她反思。她不希望孙子走儿子当年的老路,她克服了心理障碍,走出当年的阴影,对孙子彻底放手。
“失女之痛”是多么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她越了过来。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才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