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园记
(2010-03-05 13:39:44)
标签:
教育入园蒙氏育儿 |
分类: 关于幼儿园 |
春节后,我忙着给周周找幼儿园,我理想中的幼儿园是一所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幼儿园。我希望周周上幼儿园之后,幼儿园老师能延续家里的这种教育方式:自由、平等、尊重。让孩子的个性能自由发展,而不是诸多限制、压抑个性;让孩子事事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盲从;让孩子有独立的意志,而不必听命于他人;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而不是学习过多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之前已经看过不少幼儿园,这一次我直奔开辟了蒙氏班或者号称引进了蒙氏理念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都是民办幼儿园,收费在1500元至3000元每月,属于长沙的高收费幼儿园了。一番寻找下来,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的最大感受是“高收费不代表高品质”。
正月初七,我们开始了看园的第一站,去了离家最近的一所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有三所分园,宣称的教育理念和我的想法一致,收费不菲。进园后,副园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每一个教室。幼儿园刚上班,只有老师们在布置教室、打扫卫生,还没有小朋友,我们无法看到小朋友的活动,也无法得知老师和小朋友相处的情形。园长助理和周周亲切地打招呼,带着周周到游乐玩具区玩,她的嘴巴说个不停,很少静下来听周周的话,也不能静下来观察周周需要什么,周周几次欲开口说话都被她打断了。这是典型的传统老师,不懂得倾听和观察,以老师为中心,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我想副园长都如此,班上的老师大抵也差不了很多吧。
正月十三,我们去了一家号称“引进台湾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和国际同步”的幼儿园。副园长D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着我们参观周周适龄的两个班。第一个班是三岁半到四岁的孩子,当时正是起床的时间,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穿衣服的,孩子们一个个缩在被窝里等待老师穿衣服,被老师穿好衣服的孩子则双腿并拢坐在自己的床头。我很奇怪,问D老师:“他们自己不会穿衣服吗?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D老师解释说:“因为今天比较冷,怕孩子们冻着,所以没让他们自己穿,要是天气暖和的话还是小朋友自己穿的。”其实室内并不是太冷,当时周周每天都是自己穿衣服的。孩子适当接受寒冷刺激可以提高抗寒能力。幼儿园这么做和很多传统家长的做法没有差别,对孩子保护过度了。
进到另外一个班,老师正在弹钢琴,小朋友唱歌。我们站在门口,尽量不打扰到小朋友。一曲弹完,老师起身和我们打招呼,然后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说阿姨好!”二十多个孩子齐声喊:“阿姨好!”我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心里却泛起一些失望,为什么好端端地活动要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中断,要刻意督促小朋友和我问好呢?这岂不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么?孩子有不被打扰的权利,也不应该被要求山呼“阿姨好”。老师也许是觉得这是基本的礼貌,但是这种礼貌不应该是这样“教导”出来的,而是成人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我看到二十几个孩子站起来山呼“阿姨好”,心里升起一种面前站的只不过二十几个傀儡的感觉。
接着,老师把所有的水杯倒上水,放在一张桌子上。老师说:“我们要喝水了,老师点到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就上来拿自己的杯子喝水。”点一个名字,小朋友说“到”,再从老师手里接过自己的水杯。没点到名字的小朋友只能无聊地呆坐在凳子上,二十多个孩子坐在凳子上,情绪浮躁而无所事事。洗脸也是如此,一个个点名拿毛巾。别看喝水洗脸这样的小事,其实透露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点名喝水是典型地控制孩子:在统一的时间喝水,不喝也得喝;必须点到名才能拿到自己的水杯,没点到名字就不能拿,这是在意志上控制孩子。喝水是人的生理需要,是孩子的基本权利,孩子有随时喝水或不喝水的自由,为何一定得等老师点到名字才能喝?为何点到名就必须喝?看到孩子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等待老师点名,拿到杯子后乖乖地喝水,我非常心酸,我仿佛看见这些孩子的个性一点点被吞噬,他们的意志、思想、精神被禁锢......
接下来,我们看了离家稍远的一所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是长沙最早开展蒙氏教育的幼儿园之一,他们的宣传单称:专业的个性化教育,其孩子与众不同;一流的师资团队,硕士生带班;主张关键期的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孩子制定早期教育指导方案。当然收费也是“一流”的,每月学费接近3000元 ,很多长沙人一个月工资都没这么多。
进园后,前台有好几位老师负责接待,她们身着制服、热情大方。一位年轻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我们首先来到小班,这个班的孩子年龄段在三岁左右。小朋友刚起床,围坐在桌子边准备吃午点。生活老师端上一盘梨子,几位小朋友伸手欲拿,一位身着白色衣服的老师严肃地呵斥:“老师请你们吃了没有?”小朋友们见状,伸到半空的手赶紧缩了回来,老老实实坐在桌子边等候。过了一会,这位老师可能觉得“时机”成熟了,下了指令:“小朋友请吃!”待老师下令,小朋友方才伸手拿起梨子吃了起来。看到这一幕,我简直是如鲠在喉,难受得不得了!
这一幕太熟悉了,曾经无数次发生在传统幼儿园,在那里,小朋友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被制止和呵斥!在这样一个宣称有着“一流师资”,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教育”的天价幼儿园,老师的素质和传统幼儿园的老师相差无几,这实在是名不副实呀!我退出了这个班,对接待老师悄悄地说了我的感受,接待老师很尴尬,显然她很少碰到我这样的家长,对于我提出的诸如“你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等问题无从答起,只是坦诚地告诉我她是新来的。我直言不讳地问:“你好像不太懂教育,是不是没有一线教育的实践经验?”她很坦诚地说“是的”。我觉得她很真诚,我继续说:“你作为接待老师,不懂教育关系不大,但是如果班上的老师不懂教育就不行了。这样吧,你能不能推荐你们园里最好的蒙氏老师和我沟通?”她说当然可以。
我们来到另一个班,这个班正在组织教学活动,主教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据介绍这位老师获得了他们集团的教学能手奖,集团有十个幼儿园,共有五名老师获此奖项,可见这位老师应该是他们园里最优秀的老师了。主题是元宵节自制灯笼。小朋友坐成一排,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做好的灯笼(据配教老师介绍,这些灯笼是上次活动小朋友自制的)。老师点到哪位小朋友,那位小朋友就上前把灯笼交给老师,由老师用一根带子把灯笼系在彩带上。看到这种教学方式,我有点失望了,很多传统幼儿园就是用的这种方式,集体形式组织教学,挨个点名,挨个上来,小朋友参与的机会很少,等待的时间却很漫长。小朋友非常被动,并不是主动、自愿地来选择自己的活动。
周周对那些小灯笼发生了兴趣,找了一把小凳子和小朋友坐在一起,配教老师也给了她一个小灯笼。 接待老师找了他们园的蒙氏组长来了。这位蒙氏老师热情地自我介绍,说她有8年的工作经验,3年的蒙氏教育经验,自己的孩子一岁了。我们大致地聊了一些关于课程的话题,我特地压低声音,并且退到卧室,以免打扰到小朋友。蒙氏老师的声音很大,她仿佛一点都不担心会打扰到小朋友。这时一个小男孩走到周周跟前,可能是对周周的裙子发生了兴趣,过来摸周周的裙子。周周对小男孩此举并不意外,没有抗拒。与此同时,班上的几位老师(包括正和我说话的蒙氏老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叫小男孩的名字,阻止小男孩的行为。在老师的阻止下,小男孩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两个小朋友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就这样被打断了。小男孩只不过是对周周的裙子感到好奇,走上来摸一摸,他并没有恶意。周周也很乐意,如果老师不打断,他们可能就由此而熟悉,交往从这里就开始了,而老师们粗暴地打断了。
受这件事情的启发,我问蒙氏老师:“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遭遇冲突,老师会怎么处理?”蒙氏老师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会立刻制止,并调查了解是谁不对,对错误方进行教育。当然,我们尽量要把冲突在萌芽状态就掐掉!”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有些惊讶,这位老师还是蒙氏组长,主管蒙氏教学,是这所幼儿园最优秀的蒙氏老师。可在我看来,这位老师骨子里其实还是传统老师,她的所谓蒙氏教育,只是学到了皮毛,并没弄清楚蒙氏的精髓。关于冲突,我在前文写到过,孩子正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如何和同伴沟通、协调、合作,只要不拿器械,成人不必过早介入。我没露声色,继续问老师:“那如果一个孩子的玩具被另外一个孩子抢了呢,你们会怎么对待?”蒙氏老师稍加思考说道:“那我会对被抢的孩子说,你要和小朋友分享哦。”这个回答雷得我几乎要跌倒---如果这话出自不懂教育的家长之口,我不会惊讶,可出自标榜自己是与国际接轨的“个性化教育”的蒙氏幼儿园老师之口,就令我有些所料不及了。大家都知道,孩子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所以自己的玩具被抢,孩子当然有权利拿回来。作为教育者,应该维护这个团体中的规则,支持孩子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而这位老师居然要强迫被抢的孩子与人分享,这岂不是误导孩子?对于抢玩具的孩子来说,他会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得到老师的默许,今后更加蛮横和霸道;对于被抢的孩子来说,他会感到不公平和委屈,有可能变得胆小和懦弱,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实在是误人子弟!
正在我和蒙氏老师交谈的时候,周周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告诉我:“妈妈,我自己上了厕所,自己洗了手。”边说边很自豪地给我看她的小手。这时,那位班主任老师跑过来,笑着对周周说:“宝宝还没有提好裤子,也没有洗手吧?”周周说:“我洗了手呀。”老师说:“哦,老师帮你把裤子提好。”边说边重新帮周周把裤子整理了一遍。周周满脸的兴高采烈瞬间消失,被满脸的沮丧代替。是呀,本来兴冲冲的满怀成就感的,自己提好了裤子(哪怕提的不怎么好),自己洗了手,刚刚向妈妈展示她的“成果”,没想到这个“成果”保持不到几秒钟就被老师好心地“摧毁”了,老师好心的帮助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成绩的否定,她怎么能不沮丧呢?我笑着对老师说:“周周刚才兴高彩烈地对我说,她自己洗了手,上了厕所,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现在你重新帮她提裤子,让她感觉很挫败。”老师恍然大悟,尴尬地笑笑,连连点头。我觉得这位老师应该是很有爱心的,只是缺少较强的洞察能力,不能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
下得楼来,负责接待的办公室主任C老师问我对幼儿园感觉怎样,我直言不讳地和她说了我看到的这些情景及心中的想法。最后,我说:“贵园硬件条件是相当好的,不过师资素质没跟上,尤其是蒙氏组长的回答太让我失望了。而一所幼儿园,它的核心不在于硬件,在于师资。”C老师就蒙氏老师的问题是这样回复我的:“这个老师擅长于蒙氏教学,但可能在了解孩子内心方面比较欠缺。”随后,C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就是喜欢您这样的家长,目前想您这样的家长太少了,大多是传统的家长,他们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得到精细的照顾。他们并不关注孩子的个性、情感、和内心。”我说:“那你们就要多花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家长。贵园已经办园十年、拥有十多所幼儿园,在长沙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你们应该引导家长,而不是迎合家长。”C老师笑着说:“您说的太对了,我们正在逐步建立家长学校。”
我问C老师,为何没有开设混龄蒙氏班。C老师坦承,最初也开设了混龄班,由于这所园所在位置比较偏,大多数家长不能接受混龄编班,混龄班生源很不好,后来只好撤掉了,全部按年龄分班。民办幼儿园没有生源肯定无法经营下去,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这所幼儿园的老总是懂教育的,但是为了生存、为了市场,他不得不迎合家长。
正月十六,我们去了离家较远的一所幼儿园参观,事先和老师沟通过,我们直接参观他们园的国际蒙氏班。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小朋友在吃晚饭。我们还未进教室门,班主任F老师便示意我们轻声一点,以免打扰到小朋友。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小朋友安安静静地在吃饭。F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几个教室,我注意到,他们有三个教室,进门是一个小间,里面陈设了许多餐具和厨具,如电饭煲、电磁炉、锅、铲、刀什么的,还有高度不同的两个洗菜。F老师介绍,孩子们可以自己做饭、洗菜、切菜、炒菜。小朋友在幼儿园什么都是自己做,自己打饭菜、收拾桌椅、清扫地板、洗毛巾等等。她说,孩子刚来我们幼儿园可能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国际蒙氏班生存。这句话让我非常赞同,学会生存不正是孩子的第一任务吗?
正当我们交谈的时候,一个5岁多的小女孩走了过来,亲昵地对F老师说:“我到露台上去了。”F老师说“好”。我们来到露台,这里有很多小朋友种植的白菜、大蒜、土豆等蔬菜,小女孩热情邀请周周:“小妹妹,要不要和我一起种植?”周周说:“我不愿意。”旁边一个5岁的小男孩嘲笑周周:“羞羞羞。”小女孩说:“一点都不羞,她还这么小。”小男孩总是很喜欢大声说话,小女孩不断提醒男孩:“请你小声点。”周周拿出自己带过去的纱打扮自己,小女孩也想要,走过来问道:“小妹妹,你愿意给我一块纱吗?”周周拒绝她:“我不愿意。”小女孩坦然地说:“你不愿意就算了。”转身愉快地去种植了。我觉得这个小女孩的状态真是好呀,短短几分钟,我发现她身上很多可贵的品质:规则意识强,不仅自己遵守,还能提醒别人;主动和人交往;善解人意,有爱心;能坦然接受拒绝,不因为别人的拒绝而恼怒,也不对拒绝她的人进行冷落。我问F老师:“这个小女孩来蒙氏班很久了吧?男孩没来多久?”F老师说:“是的,女孩来了两年了,男孩只来半年。”我暗想,这样的孩子才是正常、健康的状态。我观察到,这两个孩子在F老师面前都是非常放松的,随便在她身上爬。F老师对孩子说话也是非常尊重的,比如男孩扯掉土豆发的芽了,F老师说:“要是你扯掉土豆芽,土豆就长不出来了。”男孩说话很大声,F老师轻声说:“如果你小声一点,我也能听清楚。”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老师并没有生硬地制止,而是以温和、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
这里唯一的缺点是:露台的护栏是横向的,小朋友完全可能踩着护栏翻越过去。这个隐患是致命的,孩子若是翻越护栏坠楼,后果不堪设想。我和F老师提到这一点,她说老师会看着孩子的。这个答复当然没有什么说服力,不过我想这也不是她能解决的,恐怕要通过老总才能解决。
据了解,她们这个班也没有招满,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因为她们的师资培训费用特别高。而这所园的普通班(教知识为主)生源火爆,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是怎样的。
“家长不懂教育”,这其实是很多民办园的共同难点,这让真正办教育的幼儿园难以找到生源。同时,高昂的场地租金让幼儿园的举办者不得不提高学费、压低老师的工资,工资待遇低下留不住优秀人才,所以,很难找到优秀的幼儿园老师(我参观了几十所幼儿园,和无数位老师沟通过,只见到一位比较优秀的老师),而优秀的蒙氏老师更是罕见。这种状况导致:就算家长付出高昂的学费,却未必能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更多家长以为“贵的就是好的”,择园时只知道看硬件条件,不懂得识别怎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这样的“需求”也导致幼儿园把金钱和精力放在硬件条件的创设上,忽略了师资的培训和再教育。其实,一所幼儿园好不好,其关键不是多么豪华的装修、多么先进的设施,而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择园,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观察,下面我给大家提几条小建议: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