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虐待动物 |
分类: 美德是根本 |
从公园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子。
孩子约两岁左右,手里抱着一只小白兔。抱着抱着,不知觉得哪儿不妥,一只手拧着小白兔的耳朵,把小白兔提了起来继续朝前走。孩子个子矮,小白兔的双腿在地上拖着,非常痛苦!小白兔弱小的身子挣扎了几下,无力的放弃了,对于它来说,孩子可是个庞然大物!那一刹那我鼻子一酸,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一条知道疼痛的生命!我将目光投向孩子的妈妈,期望她能制止孩子的行为。可是这位妈妈满面笑容地看着这一幕,仿佛儿子干的是一件很好的事,一件值得赞许的事!
这一刻,我怒了,真想上前教训一下这位妈妈!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她又不认识我,我凭什么去教训她!弄不好碰一鼻子灰呢。周周也看到了这一幕,我不忍再看,带着周周赶紧离开了。
周周感叹了一句:“妈妈,小白兔好可怜啊!”
周周的感慨让我很欣慰,我问道:“你觉得小朋友那样对小白兔好吗,为什么?”
周周不假思索地说:“不好,那样拖着走很难受。”
我接着问:“要是你,会怎么办呢?”
周周想了一下说:“我会抱着它走。”
3岁孩子都懂的,一个成年人居然不懂!回到家后,那只小白兔小小的挣扎的身影久久在我脑海中回想,我有些懊悔,为什么当时不能鼓起勇气,和那位妈妈沟通一下!
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是对世间万物都具有悲悯之心的。这件事情貌似只是不经意地虐待小动物,其实蕴含的东西太多了!
无独有偶,昨日在公园湖边我又看到了类似的一幕:一个约12岁左右的小姑娘领着一只大狗,小女孩把没开装的一盒牛奶扔到湖中,大狗赶紧冲进湖水里,朝着牛奶游过去,叼住牛奶游回来,把牛奶送到小女孩手中。很多人围观,并为这狗狗的聪明叫好!小女孩见这么多人叫好,暗自得意,一遍又一遍把牛奶扔到湖中,让狗狗一遍又一遍游到水里去“捡”回来!当天的温度是0—5°,寒风刺骨,行人都穿着棉袄。可怜的狗狗不知主人是捉弄它,一遍又一遍义无反顾地跳到冷水里,把牛奶叼上来!看着狗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女孩视若不见,脸上得意的表情分明是在炫耀:我是多么能干啊,把狗狗调教得这么好!
我无意谴责这些孩子,我想他们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都是善良的、心中有爱的,偶尔捉弄小动物也是因为不懂,并无太多恶意。我还记得我年幼无知的时候,曾经把蚂蚁撕成好几截,曾经把小狗扔到池塘,看着它落水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我只是在思考:倘若父母不及时引导,这些孩子长大了以后很有可能变得冷漠而狠心,不善待父母亲人,甚至制造残暴事件。到那时,他们的家长捶胸顿足之余可曾想到,这一切是从虐待小动物那一刻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呢?
哲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一些社会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对动物残忍的人,成年后犯罪几率高。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有25%承认曾虐待动物,而在不是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中,这一比例是5%,在未犯罪的人中则是0%(数据来源于《虐待动物与人类间暴力行为 》Suzanne onboy-Hill博士 2004/02)。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捏死小鸡、弄死金鱼、踩死蚂蚁,有的家长会及时引导,但有的家长并没引起重视,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甚至认为不就是只小动物嘛,死了再买一只就是.....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出现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家长只需稍作引导,就能把孩子拉回正常的轨道。而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出现虐待动物行为的,家长就得好好了解一下其心理,必要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几点建议:
1、 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也知道疼,也知道伤心,就如同宝宝被人打一样的感觉;
2、孩子不小心弄死小动物了,家长千万不要持“再买一只就是 ”的想法,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
3、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你的打骂实际就是在给孩子示范“什么是虐待”,又怎么能说服孩子不虐待小动物?
4、不要过于紧张,孩子一般是没有恶意的,过于紧张会给孩子压力,觉得自己是“坏人”;
5、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做爱护小动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