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鑫福与脸谱艺术》2004年第68期
(2010-04-08 14:31:39)
标签:
杂谈 |
文·图/曹鹃
汪鑫福,原名汪天麟,1907年出于北京,20世纪末卒于北京,他自幼爱好京剧,尤热衷于戏典脸谱的绘制与收集整理。在他的艺术道路上,无论是脸谱绘画,还是舞台演出都得到过名家的指点。他所绘制的脸谱被赞为“行家之笔”。
早在20世纪30年代,汪鑫福的脸谱就曾在多种杂志上发表——《全民报社》发表达百余幅脸谱作品,《戏剧月刊》上发表过“脸谱论释”,《小小日报》上刊载过《西游记》全谱。此外,《369画报》、《立言画报》、《半月戏剧》等也刊载过汪鑫福的作品。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时展出的图谱中,有16幅钱金福谱式是汪鑫福所绘,现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京剧脸谱研究家 刘曾复先生曾说过:“汪鑫福是较早研究绘画脸谱的人,传世作品很多。他的脸谱作品完全是内行画法,堪为后学的范本。”1949年后,汪鑫福在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工作,他画的脸谱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还赠送国外友人,为宣传戏曲文化和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汪鑫福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也没有进过科班学戏,完全是自学成村。汪鑫福在自传中回忆自已在七、八岁时,有一次和父亲到吉祥戏院看戏。看过之后非常兴奋,不仅戏十分精彩,特别是人物扮相吸引了他。他说:“看到关公和张飞及其他角色的脸谱,使我产生了很大兴趣。这是我爱好脸谱的根芽,对我今后的影响很大。”
童年看戏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那时他常常在散戏后挑灯夜画。他的舅父在丹桂戏园管理前台,见外甥喜欢画脸谱,就常常带他到“丹桂园”看戏,还常到后台看演只勾脸谱。有一次在“丹桂园”后台他见到了京剧名净,勾脸高手李连仲先生。李老很赞赏这位勤奋好学的孩子并愿意倾囊相授,1918年,汪鑫福拜李连仲为师,专学画花脸。在李老师的指教下,他进步很大。
李连仲告诉他一定要多看戏,多看演员的化妆。汪鑫福在舅父及李老师的帮助下与吉祥戏园的经理及后台管事的袁先生说妥,允许他出入于吉祥戏园的前后台观摩。
后来在袁先生的引见下,汪鑫福曾带着自己的脸谱画稿求教于京剧名家杨小楼、钱金福、迟月亭、刘砚芳、方洪顺、范宝亭等诸位老先生。钱先生说:“我们画脸儿都是直接往脸上画,不能往纸上画。你能不能把我们的脸谱画下来留个纪念!”汪鑫福当即答应下来,从此得到不断看戏的好机会。汪鑫福对戏曲脸谱的痴迷和热爱使不断穿行于各个戏院之间:中和园、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燕喜堂、天乐园、文明戏园等他都去看过戏,这对于他画脸谱有很大帮助。
当时他看了杨小楼先生的《状元印》、《铁龙山》、《晋阳宫》、《艳阳楼》、《长坂坡》、《恶虑村》等戏。就给杨小楼先生画了常遇春、姜维、高登、李元霸等脸谱,送给了杨先生,杨先生很高兴并加以指教。之后汪鑫福又把钱金福先生的脸谱画了一份,即《长坂坡》、《铁龙山》、《恶虎村》、《庆阳图》、《青石山》、《晋阳宫》、《战宛城》等戏中的张飞、司马师、濮天雕、李刚、周仓、宇文成都、典韦等人,画成之后也同样得到指点和鼓励。这一时期汪鑫福为许多京剧名演员绘制脸谱,并记录了大量谱式。
看名演演出,画名家脸谱,成为了汪鑫福的特殊爱好和特长。他画的脸谱在行内渐渐有了名气,在朋友的介绍下也经常应约为别人画一些脸谱并得到相应酬。
1923年,汪鑫福16岁。一天位叫梅荣斋的花脸演员来到他家看脸谱。仔细欣赏完后很赞赏地说:“老弟,看了你的大作你一定会演戏拉?”汪鑫福说:“虽然跟一些老师们在一起,仅仅顾了学画脸谱,戏压根没学一句。”梅先生大笑着说:“太遗憾了!”说完又摇摇头。不久梅先生带他到鼓楼西大街的“南月牙票房”引见一位叫张焕亭的花脸教师。
张焕亭是清代内廷供奉张七的后人,张焕亭的祖父是有名的切末张,会制作各种切末,对花脸角色的脸谱,也勾画得十分精彩。张焕亭的父亲张凤岐,是文武全才的好演员,还是内廷的舞台美术设计家,比如内廷舞台上的切末、布景、戏衣等都是他设计的,宫内演出《全本西游记》的脸谱也是他设计出来的,在宫外他担任戏班教师,还为上海一些新戏设计布景。张焕亭本人多才多艺,是一位戏路宽,文武全才的好演员,深得内行尊敬,其门下也培养了不少戏曲人才。
在梅先生的引荐下,汪鑫福在地安门龙海居饭庄正式拜张焕亭为师学演花脸戏。汪鑫福在张焕亭的指导下,先学成了《打龙袍》、《上天台》、《锁五龙》、《白良关》、《二进宫》等一些文戏,后又学会了《丁甲山》、《连环套》、《岳阳楼》、《青石山》等戏中的武净和架子花脸戏并在票房二、五、日都演出。汪鑫福常常应名票老旦松介眉的约请合演《打龙袍》,他的嗓音高宽洪亮,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京城里的票房十分活跃,名演员与票友同台,演出比较频敏。在演出实践中,汪鑫福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与才干,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脸谱化妆是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汪鑫福与著名花脸演员钱金福学过戏。一次,汪鑫福应约去钱老家,钱金福要让汪鑫福为他画几个脸谱(周仓、钟馗、火判等),他就借机向钱先生提出学两个戏角,一个是《芦花荡》中的张飞;另一个是《钟馗嫁妹》中的钟馗,老先生答应了。于是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会了《芦花荡》、《火判》这两出戏,不久应邀在“同和堂”演出了《芦花荡》和《钟馗嫁妹》。在演出时钱老还亲自到后台指点他勾脸,并为他的演出“把扬”。这次演出之后,钱老肯定了他的演出效果并指点说:“以后再演要沉稳些就好了。还有你吐火,吹的火星不均匀,大概烧的纸灰不好。”老先生拿出一张裱心纸作示范。后来汪鑫福与刘泽泉合演《青石山》,他饰周仓,在接剑斩狐前边一场吹火彩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青年时代的汪鑫福边学戏边画脸谱。对他影响很大的还有一个人——他的岳父李质轩。李质轩也是花脸演员,对京剧脸谱很有研究,1925年前后在其女儿李利贞和汪鑫福的协助下制作了几百件半身泥塑脸谱,如今尚有二百多个泥制脸谱作品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世纪30年代前后,汪鑫福以画脸谱、演戏谋生。有时也在师傅张焕亭的介绍下代教学生。当时京城报刊业也颇为兴盛,汪鑫福应翁偶虹等人之约为各种报刊写一些脸谱文章和绘制脸谱。在后来他的自传中,有这样的一些记录:
“一天晚上回家不久,净土寺翁偶虹的领居魏先生送来一封信,说:‘请您明天去,他在恭候。’我说:‘明天早上九点前后到。’第二天早上九点来钟,在净土寺,见到翁偶虹(原名翁麟声),谈了会儿话,他让我画82个红脸谱,准备登在上海半月刊,命名题目《戏剧论释》,我答应了他5天后送来。……5天多画成了82个脸谱。早晨见到麟声,把脸谱交给他,他向我致了谢。”
“恒大同先生来信,‘……别把稿子耽误了,等着刊登脸谱。’急忙把脸谱寄到了全民报社。”
“《小小日报》的沈正元先生来信也要登脸谱,寄去的是《西游记》脸谱。”
“不久,又接受了朋友介绍画了一批脸谱。得到了贰百元的报酬。”
“一个下午,张开来了。张开是给《上海戏曲月刊》写戏曲演出消息的。他在琉璃厂开了个小书店,是让我画一百个地方戏脸谱,报酬120元,我答应了,半个月画齐。他把120元全付了,说:半个月后,晚六点来取,就这样,我每天晚上画,到他来取的前一天,就画齐了。张开看了很满意,说:‘还有要画的京剧脸谱,听信儿吧!’”
就这样汪鑫福的脸谱在京、沪的各种报刊上频频露面,一时声名鹊起,其作品随即成了演员及戏曲爱好者的摹写范本。
1934年,汪鑫福应山东省立剧院院长王泊生的邀请,去那里任教,担任净组教师兼脸谱化妆指导。他在那里从教4年,深受学生及同行的尊敬。回来后依然以绘画脸谱和教戏谋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汪鑫福到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工作,1950年筹备“全国戏曲、美术、艺术展览大会”,汪鑫福负责绘制京剧脸谱。这项工作从2月开始,9月初全部完成并在南池子文化宫(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
不久,“戏曲改进局”改制为“戏曲研究院”,汪鑫福归属于艺术处美术科。期间他参加了鉴定故宫库中所藏靠甲、奎头、戏衣、切末等戏曲文物的工作。
20世纪汪鑫福50年代从戏曲研究院辞职,此后没有固定职业。80年代中期,中国艺术研究院恢复戏曲陈列室,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出现在当年与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面前。他将自己毕业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其中有平面手绘脸谱近千幅,绘制石膏脸谱约两千余个。晚年他又将留存的图稿、脸谱说明、讲授提纲以及自传等文字资料全部献给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其中包括一些失传剧目中的人物脸谱如28星宿全谱,清宫演出时的判官脸谱以及36天罡、72地煞等脸谱。汪鑫福绘制的脸谱是百年来宫廷和民间戏曲形象资料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