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2009-06-29 14:29:36)
标签:

杂谈

国宝重现惊世眼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

 

朴 群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一位南方边陲的收藏家在2003年的10月将自己收藏了18年之久的一批弘一大师的作品,带到上海拜访刘雪阳先生,请他鉴定作品的真仿。

    雪阳先生是弘一大师的弟子刘质平先生长子,收藏弘一大师的作品在国内外最多,已全部捐赠给浙江省平湖市人民,市政府因此特建弘一大师纪念馆珍藏。

    刘雪阳先生见后非常激动!认为是“稀世珍贵,非常难得!”并推荐收藏者请有关专家再次鉴定。

    很多专家过去只见过弘一大师的书法,绘画作品仅见过现存日本川端美术学校、曾在中国美术馆借展的油画自画像一张,大师弟子新加坡的广恰法师寄回台湾的花卉作品照片,上海叶居士及弘一大师现存唯一弟子张人希先生收藏的佛藏的佛像两张。此外,仅有少量水彩风景和人体素描,均为印刷品,从未见过弘一大师的绘画著录。

    近年,浙江媒体报道有一批弘一在日本时期的绘画作品,可惜无缘见到原作,不敢妄议。

    为了弄清真相,收藏者前往福建厦门拜访88岁高龄的张人希。张老观摩后激动异常,当夜失眼。次日,欣然为这批绘画作品鉴定题签并设家宴招待收藏者。

    此间有人闻讯后打电话问张老:“是假的吧?”他答:“我看多遍才确定为真迹。你未见原件,怎能猜测到画是赝品?退一万步讲,若有人能伪造,其水平必高于弘师,也是文物,何况不假呢!”

    2004年2月18日,收藏者又赴京会见数位资深人士反复鉴定,皆称“国宝再现,大饱眼福!”

    笔者有幸目睹大师真迹也异常震惊!请得收藏者允许,披露于《中华文化画报》。

    本次所登作品楣头题字是典型的弘一晚年书法,平淡冲和、心态宁静,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美。绘画与书法用笔高度统一。

    “书画同源”,这六幅作品的楣头书法和造像绘画之间的血脉气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特别是字与画之间大片留白的章法与弘一书法的结构息息相通。体现了弘一大师“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观念,以及中国知识分了“一丝不苟、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

    要作艺术家就作彻底的艺术彖;做戏是一流演员;做教师是出色教授;做和尚是律宗中兴第十一代祖师。这使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弘一大师崇高的人性、人格魅力。

    他是出色的诗人、书法家、印人,还曾留学日本,接受了严格的素描、色彩、人体等西画教育。这批造

像保存了中国画特有的白描风韵,上承梁楷简笔人物、明清小说插图、绣像等丰厚传统遗产,还吸收了西画中造型准确、刻画细致的优点。即使放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静气照人的佳作,并且折射出了20世纪30年代大众生活的悲欢。寻求解脱是因为存在烦恼,宗教的宁静不能掩盖顽强的人间现实烟火气,透过慈悲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亲切。

    这批藏品大大地丰富了弘一大师现存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让人家能够比较准确地重新看待弘一大师的绘画地位,在我国美术教育史、宗教史、绘画史、书法史上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一日称地藏

众生五趣身

现作种种身

假使百劫中

沙门无住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微妙闻十方

正觉华化生

受乐常无间

阿弥陀佛国

沙门玄会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归命卢舍那

今说三聚

戒如真宝镱

离世速成佛

沙门念慧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除世痴暗冥

法王善住持

禅三昧为食

一切能满足

沙门难思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佛慧明净日

正觉阿弥陀

爱乐佛法味

众生所愿乐

沙门法流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亦礼前论生

戒如大明灯

戒如摩尼珠

是故诸菩萨

沙门善思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微妙闻十方

正觉华化生

受乐常无间

阿弥陀佛国

沙门胜臂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梵声语深远

如来净华众

永离身心恼

故我愿往生

沙门法流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佛慧明净日

正觉阿弥陀

爱乐佛法味

众生所愿乐

沙门玄会

 

《弘一大师绘画作品见闻》2004年第62期

十方金刚佛

菩萨咸共听

照法尽无遗

唯此法为最

沙门智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