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
撰文/单之蔷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几百年的传统还能延续吗?
自合水水库流下来的一条小河在此入海,形成规模并不大的潭门港。港口的出海条件算不得优良——在它南边,有海南3
大河流之一的万泉河入海口;在它北边,有规模更大、停泊条件更好的龙湾港。但是只有潭门港有出远海潜水捕捞海珍品的特殊作业方式,这传统自宋元时代一路传承下来,但在今天遇到了困难,他们作业的珊瑚礁被定为保护区,他们捕捞的海珍品被定为保护动物。潭门镇还有未来吗?
这是海南东部一个滨临大海的小镇——潭门镇,与它毗邻的另一个小镇博鳌,因博鳌论坛而声名鹊起,这使潭门镇显得有些落寞。但它在我心里,却犹如麦加对于穆斯林,我是抱着朝圣的心理奔向它的。为什么呢?
因为潭门镇渔民从古至今就是西沙、中沙、南沙(以下简称“三沙”)的主人,是他们把三沙与中国联系起来。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也就没有今天的三沙市。
因为这里还是一个遍地都是船长的地方,我说的是那种真正的船长:能看罗盘、望星象、辨海流,而不是像今天那些衣冠楚楚、依靠GPS和自动罗盘行船的船长。
更为重要的是,我曾经认为海南岛虽在海中,但和内地一样,不像闽浙人那样有海洋文明精神。但是我错了,我在潭门镇找到了这种精神。这是中国人最缺乏的精神,这精神与大海相关,但并非在海边的人都具有。辽、冀、鲁、苏这些地方的人虽在海边,但并不具有海洋性。那些驾船在近海捕鱼的人,虽然也在海边,但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内地扶犁耕田的农民没什么区别,而潭门镇渔民拥有的却是海洋文明的核心精神:敢冒险;敢向陌生领域前进;敢移民;敢同陌生国度的人做贸易;敢冲破束缚,追求自由……这里的船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哪里有钱赚,就把船开向哪里。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潭门镇遥感示意图
潭门镇地处琼海市,临海。从这张遥感图上可以清晰看到潭门镇所在的辖区,陆上遍布热带作物和树种,虽然也有农田,但面积狭小且贫瘠,耕作空间不足,潭门人便出远海潜水捕捞名贵海产品。图下方入海口处即潭门港,对比右上角的龙湾港可知,潭门港不仅规模小,航行和停泊条件也不如龙湾港。潭门港做了几百年的重要出海港
口,但未来也许会让位于龙湾港。
从海口奔向潭门镇,途经琼海市,与事先约好的作家卢传福会合。此时北方已是隆冬,这里却仿佛盛夏,车窗外不时闪过高大的椰子树和棕榈,更远处是绿油油的农田,里边种着稻子或菠萝。我问卢先生潭门镇是否有人种田,他说很少,“如果靠种田为生,早就饿死了。”我很惊讶,于是和他展开了一段对话。
单:那他们靠打鱼为生?
卢:他们也不打鱼,他们是不打鱼的渔夫。
单:“不打鱼的渔夫”是什么意思?
卢:在中国,不管山东、浙江、福建,还是广东或海南其他地方,所有渔民都是在船上捕鱼,在水面劳作,只有潭门镇的渔民是到三沙的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哪里有珊瑚礁,他们就奔向哪里。
单:这种方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卢:宋代就开始了。
单:没有潜水设备怎么潜水?你肯定当时他们就潜水?
卢:他们向来都潜水,潭门镇的男孩别的技术不学,就学潜水。
单:他们潜水有高招吗?
卢:从水下上来的时候,不能马上浮上来,要在中途停下来,缓一缓,以便减压排氮。
单: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地方的渔民一样撒网捕鱼?为什么非要冒险潜水?
卢:到那么远的地方抓鱼?除非他是傻子。哪儿有那么多鱼?就算有,你怎么带回来?那么远的路,回来肯定臭了。
单:我怎么听说潭门镇的作业传统是从别的地方学来的?
卢:文昌那边也有人去,但技术最高的要数潭门镇。从几百年前一直延续下来的,也只有潭门镇。
单:黄岩岛最近很热闹,大部分都是潭门镇的渔船?
卢:对呀,十几条船都是,他们不管这一套的。这是他们祖先下海作业的地方,不去那里能干什么?
来潭门镇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三沙离海南岛远,离南海周边国家近,为什么是我们的祖先,而不是他们的渔民去三沙?现在似乎找到了答案,就是因为海南有个潭门镇,而他们的作业方式与众不同。他们只有在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才能找到生存之路,而三沙正是这样的地方。是他们,把三沙同海南岛,同中国联系了起来。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 [转载]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典型的“潭门镇式”作业:只用一根简单的管子潜水捕捞
潭门镇渔民基本上都在三沙的珊瑚礁中潜水捕捞,因为这里是众多海珍品的聚集之地,比如海参、石斑鱼、砗磲(上图摄影/
Stephen
Frink)。潭门人因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捕捞方式,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背景下,他们只用一根管子就潜水下去。管子的作用类似潜水员的氧气瓶,但要简陋得多,所以出事的也多。几乎每一潭门人都有一件伤心事(下图摄影/吴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