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秦国变法最敏感的关口,倘若......

(2010-04-14 10:38:00)
标签:

变法

大秦帝国

法家

安邑

新郑

卫鞅

孙膑

庞涓

申不害

马陵道

前几天又对照着看了下《黑色裂变》的原著与连续剧,由两者的一些出入引起了这些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里的思考主要是关于卫鞅变法的最关键时期,在他周围的韩国、魏国和齐国发生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变法的外部环境状况,以及其中的那些“如果”......

秦孝公当初冒着巨大的风险割地求和,为的就是避战,为国内的休养生息与深彻改革争取时间。及至起用卫鞅变法,在国内激起的震荡就更是甚至超出了秦孝公原本的预料。若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魏军大举来攻,后果完全可能是灾难性的。能否确保一个最基本的外部环境,此际就成了秦国变法能否成功的极其关键的因素。

而在这个外部环境当中,同样厉行变法的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往往被忽略的角色。

韩侯任用申不害变法,开始的比秦国还要略早,声势也做的大得多。申不害为相,以法家“术派”为指导思想,雷厉风行地诛杀,大张旗鼓地练兵,吸引了许多本来可能投到秦国身上的注意力,客观上起了给卫鞅打掩护的作用。

当赢渠梁和卫鞅正在绞尽脑汁地处理深彻变法激起的波澜,正在悄无声息地在陈仓大峡谷训练5万新军之际,他们的眼睛一直紧盯着安邑的动静。然而在安邑,魏惠王与公子卬却没有给予关中的变化以足够的重视。新郑轰轰烈烈的变法与练兵吸引了魏国的注意力,无疑是这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则,对于当时依然占据着霸主地位的魏国,处理几乎同时出现的秦韩变法,其实有远比实际发生的情况更好的方案。而这个方案就是结连韩国,推动韩国去进攻秦国,成为替安邑火中取栗的一只猴子。

如此操作的机会显然是存在的。申不害变法练兵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原本就有以“政绩”将本不入流的“术派”做成法家主流的私心。申不害为韩国制订的图强规划,也原本就有向西扩张,夺取秦地入韩的组成部分。从当时的大势上看,拥有数十万精良装备的魏国仍然是一只望而生畏的“铁老虎”。如若魏国主动地与韩国“交好”,乃至出动少量兵力“协助”韩国吞并陈宋等小国,换取韩国与魏国联合伐秦(最好还加上赵国),则即便韩侯与申不害意识到其中有异,也恐怕只能沿着这个轨道走下去,何况还未必会觉察出来呢!

自然,结局是不消说得的:韩国的十万新军与秦军激战,即便占领了关中也消耗得差不多了。魏国借韩国之手消除了西面“扎在背后的钉子”,然后就可寻机向疲惫不堪的韩国开战,一举占领新郑。此时魏国后方无忧,且“块头”也远远超过了最主要的对手齐国。接下来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就可以发动齐魏大战,一决天下归属了。

卫鞅所言,如若魏王用我,“二十年内,魏国一统天下”,大约就在于此吧。

 

然则,由这段思考,就又引出了几个至关重要而又饶有趣味的问题:

一、秦韩变法当如何评价?
卫鞅的法治与申不害的术治,乃是法家的两大派系,与慎到的势治并为法家三派。这两种不同的法家治国与秦韩不同的国情相纠缠结合,最终一胜一败。对此,如何才是一个适当的评价?

二、韩国作为战国时代最小的邦国,所起的作用如何?
韩国在七大战国里最小最弱,甚至几乎不能跻身于七大战国之列。但一系列关键的事件却都与韩国有关。从早期的新郑大血战到决定天下大势的长平大决战,再到后来的郑国案引发逐客事件等等。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然,还是背后仍有别的缘由?

三、桂陵马陵两次大战,是否就是齐魏交兵的唯一方式?
用兵之出神入化,几乎把兵法运用得成为艺术,孙膑无疑远在庞涓之上。然而若是硬碰硬的军阵对抗,齐军显然无法撼动“完全用钢铁包裹起来”的魏军。

那么,倘若魏国不去北攻邯郸西伐新郑,直接就把魏武卒方阵与大队铁骑从大梁向东开进,与齐国做一举国规模之正面决战。结果会是如何?

历史有许多如果,历史又没有如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