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动因分析

(2010-03-23 11:04:25)
标签:

多元化战略

战略动因

财经

分类: 管理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向国外企业逐步开放,中国企业也开始走上国际市场的舞台,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并迎接这愈演愈烈的挑战,所有的企业家和企业高管层都在研究和部署这一尤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终于,相当多的企业选择实施多元化,究其选择多元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高收益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高成长性并且收益率比较高的行业,于是可能考虑进入这些行业,以期获得高收益。如在手机国产品牌里一支独秀的“波导”因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高成长性和高利润而宣布要进入这一行业;以生产冰柜起家并在国内空调行业有所建树的澳克玛也对此行业垂涎。

2. 掌握新的市场机会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不过二、三十年,存在许许多多的新市场机遇,加入WTO后,进入国际市场门槛降低,也给了国内企业不少的机会。另外,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以海洋石油开采为主业的“中海油”看到国内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机遇,于是决定把握机遇,进入该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喜爱,“金山”也开始涉足网络游戏领域。

3. 分散经营风险

人们一般认为企业只在单一的行业从事经营活动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从事多行业可以规避这种风险,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另外,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时,也往往采取多元化以求得可持续发展,如国内八九十年代的寻呼行业到现在已经成为夕阳产业,当年的那些寻呼公司若不改行,到现在存活的应该没有几家了。

4. 对企业富余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人力、财力、技术等)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积累相当的资源,当存在富余资源时会考虑进行多元化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上市公司可能考虑把从证券市场募集到的富余资金投入新领域以获得更高的股东收益;企业富余的优秀人力资源或者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也会促使企业作出多元化决策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以童车产品在国内及美国市场迅速作大作强的“好孩子”,开始利用其优势富余资源进军婴儿用品和儿童服饰等领域。

5. 对企业外部优势的有效利用(如品牌、渠道、客户关系等)

企业的品牌优势可能会为其多元化发展增加动力,有时是跨行业多元化,有时可能是垂直整合。“海尔”在以家电产品成功树立其品牌形象之后,开始进军IT行业、家庭厨具甚至金融领域;“娃哈哈”也在利用其品牌资源推出“娃哈哈”系列儿童服装;“家乐”正在利用她的渠道优势推出“家乐”牌食品等。

6. 追求规模优势

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企业具有比较强的融资能力、大的市场权利等优势。于是,相当多的企业为了追求规模优势而不断进行跨行业的收购、兼并活动,以达到这种目的。新疆“德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而迅速庞大的。海尔、TCL是在家电行业建立一定品牌优势后,通过跨行业兼并、投资而形成规模优势的。

7. 承担社会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当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企业多余人员的工作问题,常常是依靠办“三产”的方式减轻政府的压力。

8. 其它原因

有时市场上存在的地方保护、行政干预等都可能迫使企业作出多元化的决策,上世纪九十年代“彩虹”兼并“黄河”就是政府在实施行政干预。当前不少企业为了“借壳上市”也在实施多元化。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军队改制使得所属企业也可能实施多元化战略。国防军工企业进入民品也是进行多元化。

 

    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原因比较多,总的来说有两方面:一、外部环境原因;二、企业自身原因,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战略选择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一般而言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有两种选择:一是具有成本优势,二是能够标新立异。可见,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往往是徒劳的,多元化难以造就低成本,刚刚进入新领域还谈不上你能比其他竞争者更有自己的特色,除非是发现或培育新的需求。现在有许多企业盲目实施多元化战略,求大、求全,殊不知这些都是暂时的,有可能还会因为过于分散资源使企业垮的更快。由于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本土企业,还有许许多多有相当实力的洋公司,更不用说那些跨国巨头。不是我们惧怕,而是他们确实优秀,稍有不慎,就会败北。因此,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时必须慎之又慎。

 

(本文是04年应约写的,今日读来依然有用,便与大家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