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喝酒

标签:
喝酒 |
分类: 心情日记 |
东北刚回来,酒自然是喝了不少,在这里就喝酒扯上几句。
由于不胜酒力,每次自然是能推就推,能逃就逃,也懂‘感情深、一口闷’的道理,只是身体实在不行;曾几何时,意识是到位了,感情也培养好了,身体罢工了,那种感觉真叫一个昏天黑地,连看电视里的酒广告都会引起反应,都会呕吐。
在多数人的眼中,东北人喝酒是最野蛮的,好像‘一醉方休,不醉不归’就是形容东北人的;实则不然,酒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各地的文化,南北方的酒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东北并不是酒的高产区,只是有粮库的地方都会有小型的配套酒厂,多数都是地方性的;真正的高产区是四川,如风靡全国的茅台、剑南春、五粮液等;在中原地带也有些上规模的酒厂,如河南的郎酒、陕西的西凤、安徽的口子窖等;山东的秦池也曾风靡一时,但那只是一种暂时的炒作,没有文化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至少孔府宴酒还借点儒家文化的光,生存到了现在;酒鬼酒产自湘西,早年是几块钱一瓶的湘泉,后来大画家黄永玉回到家乡用泥巴帮他们捏了个瓶子并提了字,从此酒鬼酒就卖到了茅台的价钱,酒还是湘泉的味道;后来也不断的出现名字现代的、但历史故事久远的品牌,像‘水井坊’、‘黑土地’...
南方人和北方人喝酒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北方人喝酒是爽气的,当然多数情况下是你喝我也喝的,没有酒量的人是不能陪客的;中部地区喝酒是劝酒文化,自己喝多少是后话,先得把劝酒话说圆,让客人把酒喝下去;南方就比较理性了,也比较洋气了,在北方和内陆您见不到就着海鲜喝威士忌的吧,南方就有;喝是一方面,劝酒才是厉害的,那是酒文化里最精彩的部份,自己曾经在河南的濮阳被一好友借上一条鱼的机会给灌了几瓶啤酒,什么‘头三尾四’啦、夹块腮上的肉给你是‘给个面子’啦、挑块肚皮的肉是‘推心置腹’啦...,更有甚者是在山东临沂,多年前有一次与客户喝酒,一哥们已经喝得小脸通红,实在没理由了,就拿着酒瓶子给大家都倒满了,举着杯子用亲切的山东话说:都满啦,我先喝啦啊,你们谁不喝谁是俺爹!在场的没人想占这便宜,只能干掉杯中的酒。
所以呢,从北到南,酒文化是从拼体力往斗脑筋在过渡,在北方没有酒量是不行的,如果不胜酒力,上了桌任别人怎么劝、怎么损也不能喝,你就会安然无恙;到了南方你得会借机行事,不会喝没事,只要你够智够勇,同样可以游刃有余,晃来倒去,可以让别人都喝好、喝倒,你仍旧保持清醒,或许这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转换吧,北方感性多,南方理性多,跟做生意类似。
当然多年前能请你喝顿酒那是上档次的事,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改善了,身体上的毛病也多了,从南到北也变得是能不喝就不喝了,不会吵得脸红脖子粗,掐着脖子往下灌了。
喝酒开始变得文明了,真希望越来越文明!
家乡的名酒,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家乡撤县建市不过四十年左右,硬是给忽悠出来了三百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