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月”字释疑

(2009-11-18 08:10:06)
标签:

“明”

“目月”

形体变异

比较

生命力

原因

杂谈

导读: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人早已概括出汉字的构造方法为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也有六书之说,含假借、转注。)。明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至今,在不少旅游景点和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目”和“月”组合的“目月”字。为什么?

 

标题中的“目月”为一个字——“明”的变体。

去年12月上旬去济南评阅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卷,期间休息一天,和学校同事一起游览大明湖。从正门进入大明湖公园,慢行约10分钟,见湖边立一石碑。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这是一块有近300年历史的清代石碑。她及时提醒我们:不知游客们注意到没有,石碑上刻的“大‘目月’湖”三个字,中间的“明”不是“日月”明,而是由“目”和“月”组成的“目月”(读音ming,下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等吊起了游客的胃口,俘虏了游客的耳朵和眼球,导游解释说,书写者这样改写一个字或者说新造一个字,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目的是为了绕开清朝的文字狱陷阱,不引起大清王朝统治者政治感冒,故意在“明”字左边的“日”字里面加一横,“日月”“明”变成了“目月(ming)”,以区别于明朝的“明”。这就叫做避讳。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游客们满意吗?导游的滔滔不绝看上去颇有点得意。

真的如导游所说,“明”异体变形的原因如此简单?相同于济南导游的“避讳”解释,我听过多次。四年前和中文系的同事去婺源旅游,我第二次走进里坑小村。沿着小河边的石板小道慢慢进入里坑村景点中心区,一座古香古色的八角亭座落于石道之上,亭子下方的一圈栏杆类似于长条板凳供人歇息,既是别致一景,又有实用功能,难怪保护得这么好。导游开始工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造型别具一格的八角亭有2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里坑村所有的大事都是在这里宣布;政府的告示就张贴于亭子周边墙上;村民之间有什么纠纷或者矛盾,以前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裁决,现在由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协调解决,而最终结果就在这里告知全体村民。所以亭子的名字叫做申明亭。请大家抬头看,亭子上方匾额上的三个大字由清代当地一位名望极高的秀才所题。

欸——这个“明”写错了。左边的日字多写了一横。导游的话音刚落,一位尾随我们的外地游者突然冒出一句。“不会说话莫乱说”,坐在亭子里的一位老者好像有点生气,站立起来指责“乱说话”的外来者,“有多少大人物和有名的人来里坑,就你认得字!”导游见状连忙过来调解,怪我没解释清楚,她接着说,游客们肯定注意到了亭子匾额上“申‘目月’亭”三个字。这并不是皇帝新衣,而是一件书法木雕油漆艺术精品。至于中间是“明”字,左边的“日”字多了一横,那是因为清代的读书人都这么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少惹政治麻烦,避讳是最好的选择。——又是避讳。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参加政协组织的一次活动,我去了一趟新建县西山万寿宫。正值新建县旅游节开幕,万寿宫的一位道长接待我们。他介绍说,江西新建县的西山万寿宫是道教净“目月”派的发祥地。他特地强调是“目、月”“ming”,而不是“日月”“明”。问其原因。他回答,净“目月”派创建至今一直用“目、月”构成的“ming”字。大概是为了避讳吧。前段时间记者来采访,我们特地交代,见报时净“ming”派名称千万不能错,不可写成“明派”,必须是“净‘目月’派”。后来《南昌晚报》的文章果然是写成净“目月”派。

这些年来,“明”的书写异体“目月”我在多处庙宇、古建筑和旅游景点见过,如果当时有导游,解释其原因必定是“避讳”。

如果仅仅是为了避讳,随着明朝亡去多年,“明”字的书写形体应该回归规范啦。可是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童年时曾经看过我公公写的一张处方,上有“目月”矾三钱。读小学的我感到好奇,问公公,“目月”字怎么认?公公回答,就是“明”字,在中药处方里可“明”以写成“目月”。以前不少老中医都习惯这么写。

为什么一个规范字形的书写异体的生命力竟如此顽强?怪得很,这里有一个反面比较对象。北宋时期的宰相蔡京,权倾朝野,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当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因为他的权势,也因为他的书艺,同时代许多书家写“京”字时特地在中间的“口”字里面加一横以求避讳。书法爱好者临帖时可能见过这种变体“京”字吧。可这个蔡太师人品官品都不好,据说他本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可后人就是把他拉下马,让蔡襄顶替了。待蔡京死后,再也没人写中间“口”里面加一横的变形异体“京”字了。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左边“日”写成“目”的“目月”字确实为数不少。我认为除了清朝的避讳因素——这是外因,我们还可以从文字的本身寻找内因。

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是音形意的统一体,构造形式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其中会意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一个新字并产生新的字义。“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日加月构成“明”,以此为语素构词,明亮、明白、明晰、光明、清明等等。巧合的是,目加月,即眼睛看见月亮、月光,不也是明亮吗?所以“目月”的存在有了形体构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再,中国的书法艺术讲究篇章布局,注重线条走势和字体均衡,而均衡和对称是美学的基本原则。明字左边的“日”里面添上一横,形体略为加长,正好依偎着“月”字的一撇,既匀称,又谐调,给人一种别致的美感,受到书家欢迎。

如此,我概括,清代以来,“明”字的变体书写方式——“目月”在民间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为了避讳,其次,“目月”的书写形体有汉字构造的原理基础和实践功用;再加上“目月”自身形体结构的美学效应;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并且持异议而声讨者也难得一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