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出的逻辑题——土耳其商人和帽子
(2009-09-17 14:20:34)
标签:
黑帽子红帽子推理方法效果杂谈 |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长久的话题。高等院校的期末考试,检验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在模拟实践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暴露出教学环节的不少问题。
记得有个学期考试之前,我在一份资料里面看到一个案例,于是把它改成一道推理题,列为期末考试试卷的最后一道题,转录如下: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常常喜欢出一些有趣的题目,来考一考别人的机敏和逻辑推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土耳其商人和帽子的故事。
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找一个助手协助他经商。但是,他要的这个助手必须十分聪明才行。消息传出的三天后,有A、B两个人前来联系。这个商人为了试一试A、B两个谁更聪明一些,把他们带进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房子里。商人打开电灯说:"桌子上有五顶帽子,两顶是红色 ,三顶是黑色。现在,我把灯关掉,并把帽子摆的位置搞乱,然后我们三人各自摸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当我把灯开亮时,请你们尽快地说出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说完之后,商人就关灯,随后,三个人各自摸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于此同时,商人把余下的两顶帽子藏了起来。待这一切完成之后,商人重新开灯。A、B两人看到商人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他们互相对视,都不做声,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
问:A是如何推导出结果的? A的推理是否正确?
一名同学采用一根筋到底的方法作完全假设推理,一共推了12步,总算推导出正确结论。我阅卷时提着一颗心,担心他推理过程如果出丁点差错,那就是一步错步步错,一分也得不到。他的一根筋到底完全假设推理步骤是:
已知商人戴红帽,假设A戴红帽,B戴黑帽······A推不出结论;
已知商人戴红帽,假设A戴黑帽,B戴红帽······A立刻可以推出结论,为什么“他们互相对视了,都不做声,过了一会儿”A才报出答案呢?
到此,学生自己给自己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简单问题人为复杂化,于是,再假设,再推理,弯来绕去,一步一步,最终总算推导出结论。浪费脑力不说,耽误了不少时间。班上就有好几个同学采用类似方法答题,因为用时太多,没能完成。
这是一道简单的推理题,难度并不大,主要是检测学生审题能力和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这道题,不能被最后的两问迷惑,不能被问号牵着鼻子走。我们只需根据已知材料运用形式逻辑矛盾关系的基本原理老老实实进行推导,结论出来了,题目最后两问的答案自然就有了。
已知材料:共两顶红帽子,三顶黑帽子,商人戴了一顶红帽子;A推导出自己戴的是黑帽子。
我们假设自己是A,看见商人戴的是红帽子,B呢?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红帽子,那么,A立刻可以报出答案,自己戴的是黑帽子,就不会有题目里面“他们互相对视,都不做声”的文字,也不会有A“过了一会”喊出答案的情况,所以否定这一可能;第二种可能,看见B戴黑帽子,A猜不出自己戴什么颜色的帽子,A马上发现B也不做声,进行推测是因为自己戴的是黑帽子,所以B也不知道他自己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于是A抢先一步报出自己戴的是黑帽子。
这道题目实际上要求学生答出全部推理过程,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结果更重过程。答题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但容易走入弯道歧路,费时费力;虽说殊途同归,但考场上一刻值千金,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的方法完成答题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