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价格其实是边际收入
(2017-04-24 09:20:51)
标签:
财经 |
笔者将m=PQ称为商品交换公理,m为成交总金额,P为成交单价,Q为成交数量。
人们一般认为价格P可以定义为商品成交后单位商品数量货币多少。P=m/Q
有人认为价格P=dm/dQ,笔者认为dm/dQ只能是边际价格不是价格。有人说dm/dQ是边际价格也是瞬时价格——即某一时点的价格。
西方经济学有如下公式:TR=PQ。TR总收入,P销售单价,Q销售数量。
西方经济学将dTR/dQ命名为边际收入。
事实上,TR=m,即dTR/dQ=dm/dQ。
所以说,边际价格其实是边际收入。
m=PQ
两边微分可得:
dm=PdQ+QdP
dm/dQ=P+QdP/dQ=P(1+QdP/PdQ)
考虑到价格需求弹性u=(dQ/Q)/(dP/P)
可得:dm/dQ=P(1+1/u)
边际收入可以理解为数量变化后引起的收入变化。
当u=-1时,dm/dQ=0
当u小于-1时,dm/dQ大于0
当u大于-1小于0时,dm/dQ小于0
另:dm/dQ=P(1+1/u)可写为:
dm=P(1+1/u)dQ
根据该公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u小于-1时可以采取增加数量以增加收入的办法(dQ增加dm增加)。
当u大于-1小于0时,不可以采取增加数量以增加收入的办法,应采取增加价格(数量将减少)以增加收入的办法(dQ减少dm增加)。
这是商品交换公理与需求定理在实际销售或生产中的应用。
在u小于-1时可以采取“薄利多销”策略,以获得更多收入。例如电视机,价格需求弹性较高(绝对值大于1),可以降价销售,以获取更多收入(注意:降价也不能降太低应与成本综合考虑)。
在u大于-1时小于0时可以采取“高价掠取”策略,以获得更多收入。例如大蒜,价格需求弹性很低(绝对值小于1),可以囤积卖高价,获取相对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