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和供给的定义如下:
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可以用需求表和需求曲线表示。
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并且能够销售的商品数量。按此供给定义,供给应理解为已经生产完工的商品,厂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销售的商品数量。
根据需求的定义,供给只能按需求进行供给,也就是说在可能供给的范围内供给与需求总是相同的。在不可能供给的范围内,供给已经不是供给而是不供给。
以上供给的定义显然不是本文题目中供给的意义。
本文题目中供给的意义是在一定时期,厂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生产(不是销售)的数量。
我们知道,需求曲线是右斜向下的。
假设市场价格处于高价,此时一定对应着低的商品量,此时厂商可能没有生产能力进行生产量的扩大。此时厂商应该是进行投资扩大产能。
当产能形成后,假设要进行生产,此时应该生产多少?一般而言,单位成本是与产量负相关的,也就是说单位成本曲线是右斜向下的曲线,在最大产量处,单位成本最低。显然,厂商一般要按最大产能的产量进行生产。
假设需求曲线不变,厂商在生产出扩大的产量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厂商的利润如下:
利润=产量(价格-单位成本)=产量(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厂商生产出扩大的产量,假设要全部销售,此时价格一定要降低。假设降低价格后,厂商仍然有可观利润,那么厂商可能继续扩大产能,继续扩大产量。假设经过若干扩大产能周期扩大产量后,价格虽然降低,但仍有一定利润。这样厂商可能继续扩大产能,继续扩大产量。假设经此轮扩大产能扩大产量后,市场价格已经低于单位变动成本,假设此时市场价格最低。
如果我们将以上在某价格与要生产的量所形成的点连成线后,我们发现这是一条右斜向下的线(不是右斜向上的线)。情况是:价格越高,生产量相对少;价格越低,生产量相对多。
在达到最大产能的最大产量后,市场价格降到最低,此时会有一些产能陆续停止生产,生产量会下降(低于最大产量)。可能会在某一价格处形成产量大致不变或变动很小的情况。假设真有此情况出现,可以视为在此时市场均衡。也就是说市场均衡一般会出现在达到最大产能之后。
我们将市场均衡处的价格与要生产的量和最大产量处的价格与生产的量所形成的点连成线,我们会发现这也是一条斜向下的线。
也就是说,即使将供给理解为生产,供给(生产)曲线也是右斜向下的而不是右斜向上的。现实世界的右斜向上的供给(生产)曲线是不存在的。当然臆想的右斜向上的供给(生产)曲线是存在的,但那条曲线只是臆想曲线,现实世界观察不到。
右斜向下的供给(生产)曲线与右斜向下的需求曲线是大致平行的关系,二者之间没有交点。
与需求曲线有交点的是供给量线,供给量线是垂直线,供给量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处的价格是市场价格。此时的供给量应理解为已经完工的商品在某价格处愿意销售的量。在市场出清时,生产量与销售量相等没有库存。在不是市场出清时,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有库存存在。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库存的存在。也就是说,市场出清均衡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右斜向上的供给曲线与右斜向下的需求曲线交于一点,此处的价格是均衡价格,这种错误观点欺骗蒙蔽了很多人。原因是大师说的就是对的吗?人们为什么总是犯盲从大师的错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