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行-安庆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自游姿在 |

品尝了江毛水饺,徒步来到位于人民路步行街北侧的一条街巷,天台里9号便是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这里最早的主人,是明万历年间刑部给事中刘尚志,后来刘的儿子刘若宰高中状元,刘家重建“状元府”,将这处房子出卖他人,几经转手,到了清都御史杨汝谷的手里,杨品性刚正,两袖清风,他去世后,儿孙们的日子就过得很艰难,便想卖掉房子。谁知刚起念卖房,太平军就攻入安庆城,杨家人逃去他乡,房子被太平军占用,以后又做了湘军的粮台。据考证赵朴初祖上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后裔,到了元末为躲避战乱迁到了安庆太湖县,后家族逐渐没落,到了赵文楷这一代重新振作起来,嘉庆元年中了状元,为官清廉备受称赞。赵朴初的高祖赵畇在广东做官,50多岁时心生归意,就告老还乡,倾平生积蓄,在老家太湖县寺前置办了一些产业。同治三年(1864),安庆办起了敬敷书院(即国立安徽大学的前身),身为辞官归隐的官宦名流,赵畇被延请出山,来书院讲学传道。恰好遇到这处四处寻找下家的宅子,赵畇便买了下来,经过精心设计和修缮,老宅焕然一新,赵畇将一家妻儿老小全接来同住。继赵文楷高中状元之后,子赵畇、孙赵继元、重孙赵曾重四代由进士及第入清翰林院任职,因此在安庆的府第就衍称为“四代翰林宅”,又称“世太史第”。清末重臣李鸿章的继室即为赵畇次女赵继莲,李鸿章亲笔题写“四代翰林”,制成牌匾悬挂门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5日),赵畇曾孙赵朴初就出生在这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安庆成了革命浪潮核心之地,为了避祸,赵朴初随父母一起,离开了这个出生地,迁回老家太湖县寺前河居住,宅子里只留了少部分亲属照管。抗战爆发,日军入侵安庆城,强占了世太史第,将这里设为了宪兵据点,对其建筑破坏极大,等日本人撤走时候,房子被毁的只存框架,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几成废墟,连悬挂在门口李鸿章亲笔题写的“四代翰林”匾,也被日本人摘下来掳走了。解放初期,这里曾作为《安庆日报》驻地,以后,又陆续住进了报社职工和无房户,多次拆改,变成了大杂院。直到2002年,故居内居民全部迁出后开始赵朴初故居的全面修葺,并于2003年10月修缮竣工,恢复了故居的明清历史风貌,赵朴初故居对外开放。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建筑坐北朝南,门前一小型广场成为了停车场,造型别致的赵家古井置于其间。免费开放参观,建筑分东路四进,西路三进,共七进院落。除西三为三开间外,各进均为五开间,沿南北走向两条中轴线规整排列,每进两侧由厢房或回廊贯通。每进院落自成一体,高高的院墙,院门一关,自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宅院西北部建有后花园,配以小桥、瀑布、六角亭、古树、荷花池,生趣盎然。仔细观看了《赵朴初生平展》的图文介绍,加深了对赵朴初先生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一生的了解,以及他为全国统一战线做出的卓越贡献。不过在随后参观故居时看到陈列的家具,尤其是花哨的雕花描金绣床感觉与四代进士的历史人物身份有点不符,也许这些陈设是从民间收集而来,使其失掉了应有的真实性,但是至少名人故居布展也应该考虑人物的身份。现实中文物的稀缺致使展品陈设张冠李戴可以理解,但至少帽子别大一尺。
个人观感,胡言乱语,说说而已!



















前一篇:皖西南行-安庆探花第与南关清真寺
后一篇:皖西南行-潜山登天柱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