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之呼和浩特大召

标签:
佛学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自游姿在 |

席力图召一街之隔就是大召,山门前广场上矗立着阿拉坦汗雕像,大召山门和天王殿进行了围挡,正在进行局部修缮,内部正常参观。走进大召,虽为藏传佛寺,但感觉建筑形式与汉传寺院无二,天王殿前矗立一匹骏马雕像,给庄严肃穆的寺庙平添了几分神秘,这与召庙东山门檐下悬挂的“九边第一泉”字样的牌匾,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清康熙皇帝御驾西征,在大召前歇脚,时值酷暑,人马口渴难挨。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以后,人们在泉水处修筑了井台,供人饮用,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久而久之,便又有了"玉泉井"之名。其水质居明代设重兵把守的九座著名边防城市一线众多泉水之首位,相传山西榆次人王用祯以棉花绑在木棍上蘸墨而书"九边第一泉"并刻成横匾悬挂于大召的山门之上。在大召内走访每座庙宇殿堂,造型大都如汉式宫殿融入了藏式风格,恢宏气势很不一般,尤其是殿顶的黄色琉璃瓦装饰,龙的造型凌驾在脊兽之上,凸显与一般召庙的不同,具有皇家气质。康熙皇帝曾驻跸大召,并把他用的御伞和一些皇家用品赐给了召庙,为了表达对康熙皇帝忠诚,大召决定,取消了藏传佛教寺院的活佛转世传统,康熙闻言龙颜大悦,拨给银子对召庙重新整修,将大殿顶部全部改铺黄琉璃瓦,在释迦摩尼银佛前供奉黄金铸造的“皇帝万岁”神牌。康熙皇帝借此,在召庙设立喇嘛印务处,管理归化城佛教事务,还授予特权,有事直接奏报,大召亦然当起了“钦差”。皇帝之所以如此,大概考虑的是阿拉坦汗修建的大召与西藏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多的是为自己统治需要服务。当然召庙这很多做法似乎有离经叛道之嫌,不过也确为其壮大带来了好处,也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宗教文物。其中尤以银佛、龙柱、壁画驰名中外,被誉为“大召三绝”。此行呼和浩特,走进大召,也正为一睹三绝,历经400余年,维持当时原始模样,没有经过后期任何的人为修善,非常难得,不愧大召的镇寺三宝。
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用3万两纯银铸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举行了“开光法会”。银佛前的两根通天柱上金色蟠龙,呈腾云吐雾,张牙舞爪,二龙戏珠之状,其设计巧妙,形象逼真,灵动之感极强。布满经堂和佛殿的壁画描绘的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既有天上人间,也有人间地狱,画面生动,引人入胜。除此之外,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前一篇:内蒙访古之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后一篇:内蒙访古之呼和浩特固伦恪静公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