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行记新兴金台古寺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佛学 |
分类: 自游姿在 |

新兴县古称新州,县城为筠城,遗址为今新兴县城南中山公园一带,民国时期建环城路便拆除了城址,目前只有2株古榕树属遗址上遗物。新州当时南门郊外(今县人民医院处)有一座金台寺。传南朝梁武帝得知印度高僧来华,派使臣南下迎请,使臣与达摩乘船沿西江逆水而上,至端州,遇山洪,被迫转西江支流允水,抵新州暂避。达摩见沿途绿树苍翠,两岸翠竹遍布,远山不高但逶迤错落有序,不由感叹此地天地灵气汇聚,喃喃自语“百年之后,此地将出圣人也”。使臣听到此语后向梁武帝报告,梁武帝马上令新州官员择地建寺供僧奉佛,新州百姓亦纷纷响应,捐款建寺,名为金台寺。
慧能的父亲卢行瑫原为监察御史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定居下来以后,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李氏女为妻。传说惠能刚初生,便有两位和尚上门,为他取名“惠能”,慧能三岁的时候,父亲亡故,在孤苦中长大后,就到附近的山上砍柴,靠卖柴的钱奉养母亲。据《六祖坛经》述:慧能24岁时的一天,背着刚砍的柴到集市上卖。路过金台寺,被里面诵读《金刚经》声所吸引,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即顿悟,决心学佛,去黄梅求法,终成一代宗师。
金台寺自兴建历朝历代多有修葺。民国期间,遭兵灾,寺院佛像被毁,民国二十年,县公署搬入金台寺办公,之后一直作为新兴县民国政府办公场所。解放后,县人民医院迁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寺址上建起医院大楼,金台寺踪迹难觅。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1996年南外村民为恢复六祖惠能闻经悟道的金台寺,自发捐资,在金台寺原址沿中轴线后移了数百米,村旁山麓进行了重建,供后人瞻仰。现在的金台寺虽为新建,缺少些古韵。但门匾额上雕“金台古寺”,大雄宝殿楹联“金台卖柴闻经悟道,黄梅舂碓作偈传衣”,表明这里是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祖师圣迹”,金台寺也被誉为“中国禅宗源头之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