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游之逛忻州古城寻秀容遗风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自游姿在 |

参观阎锡山故居后将前往忻州,预定的忻州返京车票。从河边镇到忻州交通还是很方便的,每天7:05有一趟火车,8822次,河边站始发,7:57到达终点站忻州。其次是到我们来时下车的河边路口等候开往忻州、太原方向的长途汽车。再次,就是在河边村口阎锡山故里的大牌坊前乘坐定襄①路公交车,到定襄火车站换乘前往忻州的班车。我们选择了第三种方法,很顺利到达忻州,吃过午饭,入住酒店,简单休息后去逛忻州古城。忻州古城建城已有1800年的历史,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
来忻州当然也有既定的目标,忻州不大,公交几站地就到了北城楼前,忻州古城更小,贯穿南北一条主街,估计有一公里,一眼就能看见南城楼,大街北口坐西向东有一座砖石结构大门,是遗山祠。为元氏八世孙等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筹建的,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毁于地震,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建,抗日战争期间被侵华日军占据,解放后归县文化馆使用至2010年恢复重建。但据门外坐着的一位安保志愿者讲,祠堂没见开放门,我们当然更无法进入,只能门外看看。沿大街南行品味不到一点古城的味道,旧城老街已经基本破坏殆尽,感觉与到过的任何一座城镇毫无二致,一南一北两座城门楼能保留下来已实属不易。此行最想看看秀容书院,可正遇古城改造,一辆辆重型拉土车驶过扬起的一片尘雾,硕大拆迁现场凸显寺庙古建遗物,待修待建。拐进兴国寺街,古老的寺院被停放车辆几乎堵住了山门,走进寺院,很是安静,看建筑似维修不久,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亭子,亭内立有一唐代八棱柱形石经幢,被玻璃罩罩的严严实实。隔着玻璃罩实在看不清经幢上的刻字,加之玻璃罩上录写的经幢上的刻字介绍,更不易看清经幢上的原刻经文,不过近前仔细观看还是隐约能够看到经幢上的刻字,围绕经幢仔细看了很久,引起了亭内静坐的一位和尚的好奇,我们离开后看哪位和尚也是俯首经幢前仔细研读,看来这经幢以前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天王殿东侧墙上有一块佛教知识的黑板报,字迹了得,甚有功底。越接近南城楼,拆迁的范围越大,不知道秀容遗风能寻看多少。拐进关帝庙巷对面的戏台保存还是很好的,青砖勾缝,戏台空间显得很宽敞。戏台对面的关帝庙看似维修过的,进去拜拜关老爷,没见有人,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南城楼和瓮城周围所有建筑物均已经拆除,城门楼孤零零的矗立在哪里,透过拆迁清理后的场地西望,古城西南九龙岗的西坡上硕大的一片工地,秀容书院维修建筑之中,此行是无缘走进这座忻州史上最高等级的学府,一睹秀容古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的风采了。
有人说历史上忻州古城属州治城,比平遥古城高一级别,如果不拆毁要比平遥古城强的多。忻州悠久的历史毋庸置疑,但历史不能假设,毕竟平遥古城留下了,忻州古城被你们拆了。如今再建,美其名曰修复与改造,说是全体市民的期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想当初破“四旧”化腐朽为新房,拆除古城墙盖县委大楼,将城墙划分给各单位,有组织的废物利用,搞基本建设,促进经济,也是当时县领导执政功绩。待恢复忻州古城完成,诞生一座新建的古城,几年后也许城门前也立个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评为几个A的景区,这大概才是恢复古城的初衷吧。







































前一篇:晋北游之走进阎锡山故里
后一篇:晋北游之谒陵遗山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