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版微信? 「脉脉」没戏

(2014-07-31 12:57:45)
标签:

杂谈

最近几天看到有个叫「脉脉」的应用在抱微信的大腿,自称「工作版微信」。而之前就不时会看到有来自「脉脉」的各种公司匿名爆料,个别还涉及个人隐私。说实话,我挺反感走这种路数的产品。

最开始我还以为「脉脉」和「陌陌」同音。后来看到域名,才知道这是人脉的「脉」。既然是人脉,其实多少还是有 LinkedIn 的影子。虽然脉脉的创始人强调说产品定位不是 LinkedIn ,而是「工作版微信」。「生活用微信,工作用脉脉」,脉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场景则不尽然。为什么?

其一,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用微信,但其实工作中也把微信当成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工具,更何况微信也在推「企业号」这样的职场服务。

其二,以朋友圈为例,微信实际上为用户提供开关去筛选屏蔽信息,用户的生活圈和工作圈可以分离。

其三,人与人的交际是混沌的,天下没有绝对的「工作社交」,也没有纯粹的「生活社交」,尤其是中国人,「把关系庸俗化」反而是工作社交的重要目标。

当然,微信毕竟本质上是一个通信工具,很难做信息的沉淀和内容搜索与聚合,这样在面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比如求职招聘,就未必那么适合。尽管如此,「是否需要一个工作版的微信」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我说,脉脉之类的产品还是应该走 LinkedIn 的产品路线。但有一点需要探讨一下,所谓的「人脉」真的是职场必需么? 我个人觉得这也许是个伪需求。毕竟,我们所理解的人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事情,很难进行产品化,六度分隔理论给我们带来的也仅仅是关系链接而已,不管你是二度关系还是一度关系。但这个链接本身价值或许并没那么大。

前面我说到信息的沉淀与聚合,其实这也是 LinkedIn 以及它的追随者们做的并不好的地方。LinkedIn 上的最常见用户行为,说白了就是交换关系链接和搜索信息,不少人很烦为什么上面那么多猎头,这很正常,因为这是产品机制决定的。这个模式比旧的招聘工具有效,但并不能完全覆盖用户的主要需求,尤其是对求职者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看一个典型场景:假定有一个求职者,看到某个公司的招聘信息,投递简历之后,接下来他应该做什么事情? 不用说,应该去想办法多了解该公司的各种信息。问题来了,去哪里了解? 目前没有特别好的工具来帮求职者做这件事。这时候,用户想要的是一个类似公司点评类的产品,而通过点评和互动,不同的用户之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有社交行为。注意这跟一上来就疯狂加一大堆联系人那种行为是截然不同的。

脉脉是一个以技术见长的团队,计算分析用户之间的关系应该驾轻就熟,但除了这个,还需要内容。如果不能通过有效办法刺激用户生产出高度相关内容,完全可以以技术手段分析用户行为并聚合推荐关联度更高的信息,帮助用户在职场某些阶段进行辅助决策。类似「匿名八卦」板块的信息的运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类信息短期看或许有价值,但长期来看,可能价值不大,或是应该加以合适的引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脉脉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成「工作版微信」,而在需求挖掘上没有走出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其未来我并不看好。

访问脉脉网站( maimai.cn ),下载试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