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3年金飞豹登顶哈巴雪山
梦想启
3探险家的摇篮——登哈巴雪山
雪山下的炊烟
龙旺边,香格里拉地区较为奇特的一个回民村子。虽然信仰与藏民截然不同,但作为外来民族的龙旺边人,长久以来与当地的藏族、纳西族兄弟相处融合,有一些生活习俗也融进了藏民族的生活方式。畜牧方式几乎同藏族一样,饲养牦牛,夏季和冬季分有海拔不同的放牧地点,每天早晚都要饮用酥油茶。龙旺边村的酥油茶喝起来与藏族的不相上下,村民大多都会讲藏话。有的游客来到此处后惊异地发现:这里怎么会是回族村子?!一些豁达的村民笑着告诉说:“我们是五六个民族之外的一支,叫藏回。”前几年,村里建了一座漂亮的清真寺。每天下午,村中嗓音最嘹亮的少年站立清真寺前面,朝西方麦加方向用高亢、悠扬的音调颂经,招集人们来做礼拜。
龙旺边清真寺
三坝回族分布于哈巴龙旺边和兰家村居多,少数分布于三坝安南和白水台附近,共计130余户730至750人。其祖籍为陕西安籍,属伊斯兰格迪木正统教。清军入云南时,陕西籍回族退役官兵落籍云南,以挖金矿为生。清乾隆年间与当地民族(禄劝一带)因争矿发生冲突,逃至中甸境内。而后到三坝安南以炼银为生。到三坝龙旺边和兰家村落户时间为1921年。当时龙旺边为7户,兰家村为3户。逃至这两地的原因:遭到东旺和乡城土匪的抢劫,被迫离开安南,多数分布在外地:丽江、四川的龙达河流域……后因在龙旺边和兰家村的几户生活相对稳定,故在外流浪的陆续迁到哈巴龙旺边和兰家村。在这两地定居的原因是:此地石头多、林深,便于防匪。
龙旺边村村民
在当地的学校里教书育人的古老师,是龙旺边村少有的藏族。六年前,拜见岳父大人提亲时被告知,按照当地穆斯林风俗,要结婚只能到妻子家做上门女婿。就这样,古老师成了龙旺边村的一份子。
龙旺边是典型的穆斯林村,全村 85 户回族380 人,房舍建筑风格与甘肃宁夏到有相似之处,许多房屋子建有拱形门窗,屋檐下留有廊道。村中宁静整洁,每家的房屋建造得井然有序,人畜分居。村中小道,非常干净。
一只羽毛鲜亮、体态雄壮的大公鸡,悠然地率领着七八只母鸡在觅食,粗大有力的爪子不停地翻拨着土中的小虫,嘴里“咯咯”地召唤着旁边的母鸡。老王手握数码相机,追着鸡群不断地按快门。“豹哥,做公鸡多幸福,妻妾成群的”,古老师调侃的说道,引得我们哈哈的直笑。“看把你们乐的,想得美!”,老王停下手中的相机说完又追着大公鸡拍照。
看着宽大的庭院里还在闲置一大块空地,我向古老师建议:“古老师盖个客栈吧,以后来登山的人多了,可以接待他们的。”“是啰,木料都备好了今年就盖,明年你们再来就住客栈了。”
第二天,我们闲着无事,便漫无目的地东走西串,看到满意的构图,举起相机便拍。村民纯朴好客,见到我们都会热情邀请到他们家中一坐,还忙着端茶倒水,抬出过年做的米花糖、瓜子请我们吃。
村中有一户人家张灯结彩,宾朋满至,像是正在举办婚礼,我们这群不请自来之客高兴地混了进去。才进院门,便被主人家热情地请到宴席上就座。几乎全村的人都来了,听说喜宴要吃三天,今天是头一天算是正席,较为隆重。宴席上不喝酒,吃饭之余我们最为关切的是想看看洞房里的新娘,女人一生之中最美的时刻就是做新娘的这一天了。洞房在二楼,崭新的丝锻被面,崭新的彩面热水瓶,崭新的薄纱粉红蚊帐,还有崭新的电视机、收录机等,最为醒目的是墙壁上贴满了现今最流行的日韩影星的海报图片,还有日本影星滨崎步袒胸露怀的靓照。美丽的新娘坐在床头,正和女伴们轻声地谈论着什么,见到我们这群外来客,新娘羞涩地用双手捂住了绯红的脸,咯咯地笑出了声。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最美丽的一天,怎能不笑逐颜开呢!女伴们也一下聚拢到新娘身边,捂着小嘴笑成一团。差涩、纯朴、稚气的姑娘们,如山里簇簇的粉色高山杜鹃,颤动着娇艳欲滴的花瓣,衬得新房内的一切崭新物件都黯然失色。
金飞豹
著名探险家,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员,云南登山户外协会副会长,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世界上第11个,同时也是全球用时最短(18个月24天)完成“7 2”(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的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过七大洲最高峰和跑遍七大洲马拉松的人。
著有豹走天涯系列丛书:《梦想启程》《极限挑战》《巅峰见证》
《绝地撒哈拉》《1945美国老兵 昆明印象》
欢迎关注:金飞豹
微信号:jinfeibao8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