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滇藏线经历

(2012-04-12 12:07:09)
标签:

自驾

滇藏公路

滇藏线

西藏

川藏公路

杂谈

分类: 豹走天涯人文·探险系列丛书



我的滇藏线经历
   
谈到滇藏公路时人们常常会用“天路”来形容这条由滇入藏的“生命线”,这样形容不但表示了这是一条通向“圣城”拉萨的道路,更说明了这是一条充满艰险、奇遇和神奇的道路。

 

1950年前的西藏,交通运输极端落后闭塞。那时在整个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过去由内地运往西藏的茶叶、瓷器、绸缎和日用工业品等物资,都是从四川雅安、青海西宁和云南大理,通过崎岖山路,依靠牦牛驮运。从雅安或西宁到拉萨往返一次需一年之久,严重地阻碍了西藏同祖国内地以及西藏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及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交流。1951年以来,各族人民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流让路”的奋斗精神,劈山开路,遇河架桥,于1954年12月25日,修通了闻名世界的青藏、川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无一条正式公路的历史。目前,西藏已形成109、317、318、218、219五条国道为主干的公路网络。我的滇藏线经历
隶属于214国道从云南下关到西藏芒康的滇藏公路于1974年建成通车,全长714 公里,从昆明到拉萨全程约2317km。滇藏公路北接川藏公路南线,南接昆畹公路(过去叫滇缅公路),沟通了西南地区公路交通网。滇藏公路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39公里;3000—4000米的有239公里。这些路段不仅有雪山峡岩、隧道大桥,而且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全线大型桥梁四座,隧道三处,中小桥梁112座,涵洞1764道,档墙16.9万立方米。我的滇藏线经历

 

滇藏公路与新藏、青藏、川藏几条公路相比是海拔最低的入藏通道。也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在到达芒康之前,最高海拔位于红拉雪山口只有4300米。从丽江、中甸到德钦,海拔一路从2400多米升到3300多米,人们相对容易适应,同时,到了中甸,第一次在海拔3200多米的地方过夜,如果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还可以撤回到低海拔地区。

     滇藏公路沿途气候温润,植被繁茂,景色宜人。由于横断山脉山高谷深,公路落差很大,一天之内人们便可经历四季不同的气候与风光。 我的滇藏线经历 

 

藏道难 难于上青天

 上世纪90年代去西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相当于宗教信徒们对朝圣的向往。第一次与“天路”结缘是在1996年,我策划并组织的“擦亮巅峰——'96世界环境日珠峰环保大行动”活动邀请了全国众多知名人士和媒体记者前往珠峰大本营清理垃圾,以此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活动初期,筹备组调查了滇藏公路的路况和环境状况,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装备:5辆使用V6发动机的丰田沙漠狼越野车,并全部换上了宽轮胎、前后防撞杆、行李架,配备了拖车绳、电动加气扳、GPS、氧气瓶和多个25加仑的油箱,还将原来7绕的避震弹簧换成了9绕的,为了装酷还将车身打扮得“野味十足”。考虑到各车之间的联络为题我们还装备了澳大利亚BARRETT 550短波单边带电台(译音:宝丽550),他的功率250w,能覆盖5000公里的范围,与第一次出远门的人一样,我们把能想到需要带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就这样上路了。我的滇藏线经历

滇藏公路修建在中国最长、最宽的横断山脉地区。横断山脉位于我国西部地槽区与东部地台区之间,是由喜马拉雅运动时期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脉以及一系列断陷盆地。它绵延900公里,海拔4000—5000米,岭谷的高差一般在1000米以上,由于它横断了东西交通故名横断山脉。

    记得当时滇藏公路比较困难的路段是从香格里拉(过去称中甸)到芒康这一段,由于该段线路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气候类型复杂多变,道路条件很差,因此由滇入藏的车辆有时不得不从四川乡城县、稻城县绕道,经川藏南线进入西藏。我的滇藏线经历 在前往芒康的途中我们就遇到了山体滑坡,山体土石淹没的道路,过往的车辆只能从斜着的土石上开过,许多外地的司机都不敢过,我们用携带的铲子修整了道路,之后我让乘客们步行通过滑坡区,自己一辆接一辆的将车驶过滑坡区。这次经历同行的队员们对我也更加的信任。


我的滇藏线经历
当时滇藏公路是没有太多桥梁的,经常都是直接穿过河流。记得从芒康到昌都的路上我们遇到一条较深的河,卡车在过河时轮子都被淹了一半。为了顺利过河我把车开到高处,并加大油门冲下坡,用低速档加着油渡过河去,可过河后发现变速箱(牙箱)漏油,原来油底壳的螺丝被河里的石头折断了,幸运的是后来找到了修车店,技工把油底壳洗干净以后进行焊接,修复后又继续上路了。我的滇藏线经历 我的滇藏线经历

滇藏公路不但道路艰险而且沿途加油站不多,高标号的汽油很难加到,即便是加到了那也只是70号的油,对于大多数车来说无疑是一场恶梦,因此再高级的车到了西藏也会“水土不服”,可幸运的是我的丰田沙漠狼倒是不挑食,照样美滋滋的喝着70号运动饮料,狂奔在滇藏路上。我的滇藏线经历

    在克服了千难万险以后我们抵达了西藏,当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时大家都兴奋的欢呼、雀跃、奔跑。俗话说乐极生悲,初上高原的激动使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幸运的是经过休息调养后我们都缓过气来了。这次经历使我在此后的数次进藏活动中牢记了“慢行”的预防高原反应的原则。我的滇藏线经历

 化繁为简才是硬道理
    出发前用于“美化”车身的各种装饰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在泥沙飞溅和颠簸的路途当中,行李架也早已被颠断了多处,太多华而不实的功能在实践中被迅速的淘汰了。以至于多年后我们这些“老驾”看到在城市里穿梭的各种花哨的越野车,特别是把备胎挂在后门还在备胎上叉上铁锹的越野车时,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位没有出过远门的车友,因为他们不知道当行驶在颠簸的道路上时备胎的重量很容易使后门变形;他们也不知道吊在车底的备胎有可能在过坎是被磨损而且会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我的滇藏线经历记得在出发以前我为了解决其中一辆车漏灰的情况就到各大维修点去做检查,大多数技师们在检测后建议我重新更换5道门的密封胶条,需要几千块,可我想这车才用了1年,密封胶条不会那么快就老化吧,后来还是硬着头皮开往西藏了,到芒康时遇到一个小的修车店只有师徒两人,我请小徒弟看看能否解决进灰的问题,他听完后就说:“我知道你的车是哪里的问题?”说完便去垃圾堆找了一个破棉絮然后趴在车下将棉絮塞进一个6-7厘米的开口处,等他爬出来说:“以后不会再漏灰了,路不好盖子被颠掉了。”我问他要多少钱,他说:“要什么钱啊一块破棉絮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钱。”以至于后来几次路过芒康都会想起这个故事,我也不尽在想城市里的各种大型修车店实际上是零件更换店,他们不论用多精良的仪器进行检测最后还是只能换零件,而路边不起眼的小修车店则能用一块破棉絮解决我的大问题,因此还是那句老话化繁为简才是硬道理。

天路汽车兵
自驾车进藏使人终身难忘的除了各种类型的道路情况,还有难以超越的“天路”汽车兵。

行驶在进藏的道路上我们时常会遇到庞大的军队汽车队,通常一个车队由上百辆大型卡车组成,他们以20-30公里的时速浩浩荡荡的行驶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十分壮观,可对作为驾驶员的我来说遇到这样的车队真是进藏路上的不幸。随然当我们超车时汽车兵们会友好的让路,可是要连续超越上百辆卡车这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特别是遇到路窄的情况超车就变得心惊胆颤了,超车的同时还要避免滑落到旁边的山谷里,等提心吊胆的成功超车后,我总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的滇藏线经历

后来进藏的次数多了,每次都能遇到这些常年奔跑在这条天路上的汽车兵,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们常年工作和生活在高原,使用着最普通的装备,从最艰险的道路源源不断的把将物资运进西藏,维持着通往从内地通往藏地这条“大动脉”的畅通,他们才是最了不起的人。我的滇藏线经历


迷人的天路 人间的天堂
每年4—5月是滇藏线最美的时候,草原上火红的狼毒花、随风起舞的柏杨树叶,这一幕幕光影下的艺术着实深深的吸引着所有人,路上遇到从四面八方前往拉萨朝圣的信徒们一步一磕头的景象与高原迷人的风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犹如人间仙境的美丽画卷,到过西藏的人无不为之倾倒。
我的滇藏线经历 

    我曾驾驶皮卡车多次往返滇藏的途中,时常会碰到路边想要搭车的老乡们,一挥手,一刹车,一拍车顶,再刹车,这似乎是已达成共识的搭车规则,当然也不用问他们去哪里,因为路只有一条,老乡到目的地后总是会情切的邀请我到家中歇息。在与藏民们的交往中我发现滇藏线沿途的百姓有信藏传佛教的,有信天主教的,可从来不会由于信仰不同而发生冲突,反倒是互相帮助、共同庆祝各教的盛大节日,真正实现了和谐共处。这样纯朴的民风现在似乎只能在电影里看到,可当时这真的存在,因为我是它的见证者。
 
明天的滇藏新通道

 

政府为了保证滇藏大动脉的畅通,准备规划投资130多亿元修建“滇藏新通道”,它将从大保高速连接怒江州府六库镇,贯穿怒江大峡谷后进入西藏察隅县,再连接现有的滇藏公路。它所经过云南怒江州三个县和西藏察隅县都属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现象比较严重,但同时却是矿产、水电、生物和旅游资源极为富集的地方,优势资源尚未得到开发。相信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开放意识的加强,滇藏公路将在未来焕发出新的光芒,自驾车游西藏将变得越来越便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